吉云霞
【摘 要】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本文以民族舞《凤尾竹下》的创作与表演为例,剖析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的意蕴之美,有效激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促其体验到超越表面动作形式之外的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音乐;舞蹈;交融;意蕴之美;《凤尾竹下》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55-02
俗话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响。对于这句话,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以民族舞《凤尾竹下》的创作与表演为例,对这句话进行阐释。
一、《凤尾竹下》音乐与舞蹈的巧妙匹配
《凤尾竹下》是近年来在广泛借鉴、吸收傣族民间舞蹈动律和韵律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出的民族舞精品剧目。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这部作品同样采用了原汁原味的傣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碰铃清脆的音响与木鼓铿锵的鼓点儿,配合着巴乌,演奏出悠长的主旋律,在竖琴划奏出的琤琮和弦音以及女声的哼鸣吟唱中,水乳交融般地促成了乐和舞两者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成功地营造出了如梦似幻般的空灵意境,为观众带来了余韵悠长的审美享受。
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生动的效果,主要原因还在于伴奏乐器的音响同舞蹈动律动作之间的完美配合。比如,在舞蹈开始环节,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侧卧于舞台上的舞者,随之响起的则是碰铃与木鼓富有节奏感的和鸣之声。在这两件乐器音响的引导下,舞者稍稍弯曲手腕,伴随着鼓点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孔雀迈步时头、嘴跟随步伐产生节律性颤动的姿态。而巴乌则抓住了这个富有表现力的机会,凭借吐音技法吹奏出一串轻巧的分解和弦,进一步引导舞者丰富手臂部分的动作,同时舞者从侧卧逐渐转为跪坐。而且,巴乌这串分解和弦的最后一个音特意延长为两拍,为跪坐的舞者扭腰出胯、挺直腰腹准备立起留足了时间。
接下来巴乌进行了短暂的停顿,而舞者也利用这个机会做好将要起身的准备。紧接着,巴乌吹奏出了一段融合了虚颤音和吐音的上行的柔美旋律,伴随这段旋律展开的,则是碰铃和木鼓同步打出的沉厚悦耳的节律性鼓点。在多件乐器音响的引导下,舞者在向身体一侧扭腰出胯的同时,采用不断变幻着的柔美三道弯舞姿,缓缓站起身来,仿佛静夜中茑萝沿着枝干悄然爬上凤尾竹顶端的过程一样,充分彰显了傣族风物的轻柔与美好。
根据这段描写我们不难梳理出乐器与舞蹈之间丝丝入扣的对应关系。当巴乌吹奏出那串分解和弦时,实际上是引导舞者从侧卧姿势转换到跪坐姿势,并且为舞者蓄积从坐到起的力量提供了适宜的背景音乐。而木鼓、碰铃这两件打击乐器,则凭借自身铿锵、清脆的节律性音响,在舞者从卧到起的舞姿转换上,发挥出了如同催化剂般的功效。
当舞者如同茑萝攀竹般完全起身之后,木鼓的鼓点又变成了舞者扭腰出胯的“指挥棒”。这时,舞者是利用扭腰出胯的动作来促成三道弯体态时而向左、时而向右的节律性变幻。在三道弯体态每一次要发生左右变幻的当口儿,木鼓的鼓点儿便会随之而来,引导舞者凭借一股韧劲儿和动势,做出略显突然的向左或向右出胯的动作,为柔美的舞姿增添了一股内在的张力。
由于舞者每一次出胯方向的迅速转变都是在木鼓敲出鼓点儿之后展开的,故而可以明显地看出木鼓鼓点儿对于舞者三道弯体态变幻的提示乃至指挥作用。在指挥三道弯体态快速变幻这一段鼓点儿稍事停顿之后,巴乌又抓住机会吹奏出了柔美的旋律。伴随婉转的巴乌乐音,舞者扭腰出胯的幅度变得越来越小,力度变得越来越柔,速度也变得越来越缓,三道弯体态的变幻也变得越来越舒缓,充分表现了傣族青年女子柔弱娇美的姿态,也从侧面刻画出了傣族姑娘如水般的柔情。
不难看出,当舞者从坐姿转为站姿之后,木鼓和巴乌这两件乐器在协调舞姿动作方面发挥出了不同的作用。木鼓的鼓点儿意在引导舞者加快动作,尤其是在舞姿体态变幻的当口儿给予提示,促成了舞姿体态充满张力的变幻。而巴乌则凭借舒缓柔美的旋律,引导舞者放缓动作,放轻力度,以彰显傣族姑娘的柔情。这样,在巴乌和木鼓的交替配合之下,舞者的动作和体态变幻就呈现出了时快时慢、时刚时柔的变化,呈现出了外松内紧、外柔内刚的表演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背景音乐对舞者的动作和舞姿变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凤尾竹下》音乐舞蹈情境与情感的相互渗透
众所周知,舞蹈是凭借形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的。舞蹈动作的表意性又会激发观众产生想象与联想,探寻蕴含在形体动作之中但又散发于形体动作之外的情趣和韵味,从而感受到舞蹈作品带来的意境之美。
我国文艺作品中所强调的“意境”,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图景与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融合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凭借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促使观众感受到表面形式之外的情感,获得超乎寻常的审美享受。而舞蹈艺术审美,也正在于充分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激发其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完成舞蹈的意境,收获丰富细腻的审美享受。而与舞蹈动作配合默契的音乐,则能更为高效地诱导观众去探寻、感受舞蹈这种生动的意境。其原因在于凭借乐音,观众所接受到的信息也从单纯的视觉信息转化为视听双重信息。观众产生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想象和联想,自然也就更容易感受到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比如,《鳳尾竹下》舞蹈开始的环节,巴乌所吹奏的柔美旋律,会让观众联想到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观众也就很容易想到,眼前的舞蹈正是在表现凤尾竹随风摇曳的身姿。在舞者逐渐直立起身的过程中,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扭腰出胯的动作,以及委婉变幻的柔美三道弯舞姿,令观众联想到这是在模仿攀援枝干而上的茑萝,在脑海中勾勒出月夜里茑萝悄然攀爬上随风摇曳的凤尾竹的动人画面,并从舞者的舞姿当中感受到傣族姑娘如竹子般的健美身姿,又从三道弯体态中感受到傣族姑娘似水的情感,从而体验到《凤尾竹下》生机盎然、静谧柔美的意境。
显然,音乐与舞蹈相配合,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促使其产生想象和联想,体验到舞蹈作品独特的意境美。
三、结语
结合本文对民族舞蹈作品《凤尾竹下》的分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通过音乐与舞姿动作的完美配合与交融,更容易引导观众产生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景象,感受到蕴含在舞蹈动作之中又超越表面动作之外的思想与情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意境美,收获丰富的审美享受。这也正是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所带来的意蕴之美的具体表现。
这启发我们,在舞蹈创作中必须要重视音乐的配合,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创作出与舞蹈动作完美契合的伴奏音乐,方能将舞蹈作品的内在之美充分展现出来,把全部的美呈现给观众,打造出一部令观众喜闻乐见的舞蹈精品。
参考文献:
[1]薛迎春.音乐与舞蹈关系研究——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芭蕾舞<二泉映月>为例[J].北方音乐,2019(22).
[2]高欣予.浅谈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J].北方音乐,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