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掌握物理研究方法,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小实验。文章主要就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小实验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小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实验自身具有较多的优点,在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小实验;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探究,这个过程是物理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实验环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小实验的应用,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小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中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可以漂浮在水面,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作为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在初中物理“浮力”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然后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老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小实验,老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水、水杯、鸡蛋、硬币等,然后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将鸡蛋放入装有水的水杯中,可以发现鸡蛋并不会沉底,而硬币会沉入杯底,对于该现象,物理老师需要引入浮力的相关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小实验的应用,而小实验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如,在初中物理“静电现象”的学习中,老师也可以应用小实验,在课堂实验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小纸片,然后对塑料尺子进行摩擦,就可以发现小纸片能够吸附在塑料尺上,将该实验作为静电现象相关知识学习的依据。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较多的静电现象,例如,脱毛衣时会有一定的闪光效应和噼里啪啦的声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合理设置实验环节,物理小实验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物理知识的直观化,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 小实验可以突破初中物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些物理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并且学生也没有准确认知这些物理知识,在物理知识理解过程中比较困难,这时,老师可以借助物理小实验,有效解决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而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學习过程中,相关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之前,物理老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实验完成之后,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老师还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需要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木块在不同材质的表面运动状态也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接着,老师还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进而有效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小实验,学生可以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该实验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是非常有帮助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能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重视相关理论成果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实践,实现初中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计算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准确计算出正确答案,这就需要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小实验,在实验完成之后,每个学生必须明确不同的物质密度是不同的,对于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密度小的体积大,而密度大的体积小,这在解决密度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密度实验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密度相关的内容,并且将其应用到计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密度问题的解决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三、 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
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质疑和激发兴趣的作用,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向学生演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后续物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在进行新课讲解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认识这些物理知识,也很难理解相关的知识,这时,就需要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应用小实验,有效解决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在小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到物理环境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新课导入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准备一个杯子,在里面装满湿润的沙子,然后将一根木棒插入其中,压实杯中的沙子,接着拉出木棒,学生可以发现沙子和杯子会一起上升,通过这种简单的演示,可以将摩擦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一开始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再如,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认为纸杯会被烧坏,但是,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纸杯并不会被烧坏,这与学生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对此会有很多的疑问,为了能够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这主要是通过学生互动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这就需要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相关的小实验,减小学生紧张感,改变对物理的刻板印象。例如,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覆杯实验和易拉罐变瘪的小实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是,在覆杯实验中,必须确保杯子内没有空气,这样才能使杯子装满水后形成气压差,能够完全托住水,避免水流出。在易拉罐变瘪实验中,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会使得易拉罐内气压降低,内外气压不平衡使得易拉罐变瘪。这些小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师生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能够拥有良好的氛围。老师还是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四、 小实验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物理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思维和物理知识的有效联结,进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例如,在初中物理“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完分子间的作用力后,学生会对微观世界产生较大的兴趣,学生也会有能否利用宏观物体反映微观物理现象的疑问,这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可以在思考之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型,对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进行模拟,主要会用到弹簧和乒乓球,在弹簧没有发生变形时,两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也是平衡距离,当拉长弹簧时,两个乒乓球间的距离会大于平衡距离,两个乒乓球都会受到弹簧向内的拉力,与分子间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收缩弹簧时,两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会小于平衡距离,乒乓球受到弹簧的推力,与分子的排斥力比较相似。这样可以将微观现象从宏观角度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并且可以更好地掌握微观世界中的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改变学习方法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要想改变学习方法,就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利用物理小实验为物理教学提供服务。例如,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物理小实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用一张纸盖在杯口,倒转杯子,杯中的水不会流出,这时,学生会有很多的疑问,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检验解答自己的疑问,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托起水的力量是什么?学生需要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确定答案,是大气压托起了水,一些学生还会存在一定的疑问,这时就需要进行再次的证明,解开所有学生心中的疑惑。之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矿泉水瓶进行实验,然后在瓶子上凿一个小洞,进行反复实验,这样可以得出,水会流出来,通过学生的多次验证,最终可以学习大气压的相关内容,并且整堂课的氛围比较轻松,老师通过小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就说明了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老师必须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力度,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 结语
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丰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环节,也能够使初中物理知识更加直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初中物理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利用小实验进行物理现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初中物理老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小实验进行合理安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时恒.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20(2):52-53.
[2]黄周桂.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的应用方法[J].科普童话,2019(39):77.
作者简介:赵正恒,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