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进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7-0094-01
1.对“课外阅读”概念的阐释
《教育大辞典》里将课外阅读解释为“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阅读辞典》里则言简意赅地概括为“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指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各种阅读活动,其本质是非语文教材性阅读。”[2]
综上,本篇论文里所指的课外阅读所针对的群体是在校高中生,大概可以概括为课堂以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非语文教材性质的视觉材料的相对独立的阅读过程。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课内阅读往往在时间、空间及文本选择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往往和课内阅讀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学生的完整的阅读体验。
2.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是语言、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性。正如于漪所说,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同时,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语文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去探其精华,培养起较好的语文素养。这些,光靠对语文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拟投入使用的“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都在不断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结构中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等学习任务群,指出“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味,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3]
2016年9月,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始正式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高中也拟于2019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2016年在《新京报》的采访中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在温儒敏看来,“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4]扩大阅读量是各学段语文学科都在努力的方向。“部编本”语文教材力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让语文课往课外延伸,与学生的生活接轨。
3.课外阅读是应试教育高压下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有效补充
即使近几年的教育一直在强调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地方的中学语文教育依然存在很明显的应试倾向,致使高中语文学科教育难以深化,和传统文化、生活实践、学生的情感体验割裂的现象十分严重。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将是对处在应试教育高压下的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有效的补充。
语文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把语文的广阔天地一再挤压到教室这一狭小的角落,一再禁锢在考试的圈子里,那么,以上能力将如何培养?课外阅读以其独立自主、广泛多样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阅读和写作占据着大部分分值。以全国卷为例,150分的满分,其中阅读占70分,分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阅读文本涉及文学类、论述类等多种形式;作文占60分,要求学生有明确的观点、深刻的立意。学生只有将课内外阅读统一起来,不断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现在很多高中生的作文,绝大多数喜欢按照老师们总结的套路去写作,虚假、空洞,鲜少见功底深厚、思想深邃、富有生活气息又别具一格的文章。课外阅读可以以读促写,进一步充实他们的文章,使其在写作上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举中国文学的例子: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另,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涉及读书、处事、治国,塑造了中国社会朴实而完美的理想人格;唐诗宋词中常出现“莲”“梅”等意象,平平仄仄的文字里透着的是中国文人对高洁坚韧的品格的追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诵,锻造的是中华子孙不屈的民族骨骼……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习文字的运用,还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深邃的哲学思考,这些对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4.中外语文教育的经验启示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重视平时的积累与感悟。我们曾听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外的语文教育也同样高度肯定了阅读对教育教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有38篇是有关阅读教育的。他曾写道:“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身都有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小原国芳也曾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5]可见,当代高中生只有在课外大量地阅读经典书籍,才能在日常的积累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及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6.
[2] 李德成.阅读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5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温儒敏.新版语文教材主治读书少[N].新京报,2016-9-19(D02-D03).
[5]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