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舆情引导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2020-09-26 09:12吕小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新冠疫情生命教育

内容摘要:本文以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的卫生公共事件为研究背景,以疫情防控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运用网络舆情手段,探究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树立其关注生命健康、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及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新冠疫情 舆情引导 大学生 生命教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居家防控的部署要求,全国人民只能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疫情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网络媒体排解漫长的居家时光,而大中小学生也只能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新学期的线上授课学习。随着病毒的不断蔓延与扩散,在部分民众焦虑情绪、急躁思想、围观心态等不良心理的驱使下,负面的网络舆情汇集产生,不实信息、虚假谣言不断涌现。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生力量,大学生这一群体对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注度极为敏锐,但由于其知识体系构建、价值观塑造、情感心理搭建等尚未完备与成熟,面对复杂的舆情信息缺乏分辨能力,难免受到不良影响。此次疫情极大的冲击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它无疑在警醒人们应该加深对于生命的关注与反思,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的生命教育在开展广度与深度上的欠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高校必须重视并合理运用舆情引导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强化大学生的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与精神生命教育。將疫情的危机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契机,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在多样的网络平台活动中强化生命意识

新冠疫情的传染性与致命性是导致恐慌心理的主要原因,但做好防护措施、提高自身免疫力、坚定抗疫信心能够有效避免病毒的扩散传播并最终取得抗疫的胜利。在疫情发展期间,高校应主动担责,做好大学生的疫情防控、思想引导与心理建设等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生命教育取得成效。生命教育的基础是自然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保障生命安全、自觉维护生理与心理健康,从而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疫情期间的高校生命教育可依靠网络媒介开展多渠道的平台活动,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首先,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了解疫情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与信息发布平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帮助他们获取真实、准确的疫情信息。同时,高校应树立正面的舆论导向,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减少出行、佩戴口罩、做好防疫措施能够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帮助学生消减恐慌、焦虑的情绪,平稳心态。

其次,在疫情期间特殊的网络学习阶段,高校要持续做好线上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在线上开展的校园活动要持续开展,如每周一次的线上升旗仪式、线上主题班团会等,活动的主题可设定为学习抗疫英雄事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牢记中华历史、维护国家安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等,通过活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帮助学生强化生存意识、树立战胜疫情的强大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开展清明线上默哀祭扫、灾难自救讲座、环境保护倡议等活动,培植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引发其对于生与死的深入思考,使其更加关注生命、珍视生命。

再次,要密切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反应,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此项工作必须细化到个人,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可采取一对一的视频家访,跟踪了解学生的居家状况、情绪心态变化。并借助5.25心理健康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活动,尤其要重点关注毕业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合理疏导疫情之下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疫情期间的生命教育,只有在保障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双重健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为打赢抗疫狙击战保驾护航。

二.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在促成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基础上,高校应抓牢课堂教学的主战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社会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生命的社会属性,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借助网络舆情培植大学生坚定的生命信念及高尚的生命道德情操,树立其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然而,目前国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院校极为有限,在此境况之下,我们可以依靠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课程,如思政课程、文学类课程开展疫情之下的生命道德教育。

思政课堂历来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其中爱党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其课程的核心内容。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程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防线,通过及时传达国家的抗疫举措、搜集和宣传网络媒体中涌现的抗疫英雄事迹案例,贯彻落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指导思想,展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力量,为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他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抗疫英雄钟南山、李兰娟、李文亮、张文宏、吴涌、焦祖惠,还有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他们自觉将个体的“小我”融入人民与国家的“大我”中,以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体现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抗疫故事的感召作用能够使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之所在,明确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真正领会习总书记的殷切教导“只要执着坚守、奋力逐梦,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成为自己的英雄、时代的英雄”。

此外,文学课堂是高校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渠道。文学经典作品中传达出的光辉的人性力量对于涵养大学生的生命道德,促使其高尚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中国儒道文化中的“仁爱、贵生、舍生取义”等思想体现了古人所崇尚的生命价值观念。而中国古典诗词中更是包蕴了大量关于家国情怀、生存智慧的优秀作品,北师大康震教授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必胜信念和信心,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确保国人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精神动力源泉。另外,古今中外诸多热爱生命主题的文章也道出了文人与思想家对于珍爱生命、实现生命意义价值的具体做法。在文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与网络媒体中典型的现象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与探讨,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衡量生命的价值,为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三.在居家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个体生命质量

长时间居家防疫而产生的无聊感、憋闷心理也是导致部分民众通过网络进行 情绪宣泄,引发负面舆论频现的主要原因。但是网络中仍然推送了不少在抗疫期间珍惜时间、充实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正面事例,如方舱医院的博士读书哥、蹭网学习的14岁少女郭翠珠、上了160多门网课的万雪琴阿姨等。高校在疫情期间的生命教育应借助网络中这些富有正能量的鲜活事例,引导大学生做好个人时间管理,合理规划与安排居家时光,并针对防疫时期的大学生营养健康、体能训练、精神享受,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带动其丰富生命体验、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将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落向实处。

例如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达到活跃学生的居家生活、提升学生的内涵修养,在疫情期间举办了第十届线上校园文化艺术节。本届线上艺术节覆盖到了每一名在校学生,根据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各项比赛:“心怀感恩、品味生活”线上烹饪大赛,“风扬正气、梦绘蓝图”线上简笔画大赛,“桃李含苞挣、歌声唱校园”线上歌唱比赛,“青春正好、奋楫向前”电子小报线上设计比赛,“不负韶华、书香同行”线上最美朗读者比赛,“追梦新时代、青年说担当”线上演讲比赛,“有限空间、无限可能”线上物品收纳比赛,“同心向上、童声传唱”线上儿歌表演比赛,“挥洒青春、释放潜能”线上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阳光心灵、美丽青春”最美瞬间照片征集,“阅读你我”心理书籍线上阅读分享,“点赞青春、感恩同行”防疫小故事微爱宣讲等。通过此次校园系列活动的正向引导,单调乏味的宅家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学生们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與乐趣。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求,强健的体魄、健康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对于战胜疫情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生命的厚度,为高校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总之,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情境、特殊时期,主动开展大学生舆情指引下的生命教育,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利契机。并且对于高校的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立学,在防控疫情中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光明日报,2020-2-25

[2]袁国柱,疫情危机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中国教育报,2020-2-24

[3]康震,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20-4-6

课题研究:本论文为2020年度黑龙江幼专校级课题《疫情背景下舆情引导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和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吕小婉,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俄罗斯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新冠疫情生命教育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