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目的 观察调气血饮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 选择76例我院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自拟调气血饮口服,两组均治疗2周。结果 研究组38例,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38例,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58%。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调气血饮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调气血饮;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科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具有短暂性、复发性、隐匿性、一过性等特点,病情相对较轻,但仍被视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据有关报道显示,本病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脑卒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1%[2],而在5年之内,则有近35%的本病患者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1]。笔者近年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自拟中药调气血饮进行救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均系我院住院患者,時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6月,其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作次数、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相互间可比较。
1.2 纳入研究病例标准
①年龄40~60岁。②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西医诊断标准[3],且符合中医学“气虚血瘀证”。③排除多次发病患者,且排除脑卒中患者。④排除合并肿瘤、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者,过敏体质者。⑤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2 治 疗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低盐、低脂饮食,营养充足,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每日1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口服,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并可配合吸氧、营养神经、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治疗。治疗2周为1疗程,共1疗程。
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常规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再予自拟调气血饮干预,药物组成:生晒参6 g、黄芪18 g、党参10 g、地龙9 g、川芎15 g、天麻10 g、桃仁5 g、当归10 g、红花5 g、鸡血藤20 g、陈皮9 g、白术10 g、赤芍9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次服用。治疗2周为1疗程,共1疗程。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4]
①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经治疗后随访1个月,未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次发生。②显效:症状、体征消失,经治疗后随访1个月,发作次数减少,超过50%。③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经治疗后随访1个月,发作次数减少,但不足50%。④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
3.2 结果
研究组38例,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38例,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58%。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归于“中风”病证范畴,亦可视为中风先兆证。血管阻塞、脑缺血、神经元受损等是本病的病理机制所在[5]。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与气血关系十分密切,且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血瘀。笔者自拟调气血饮治疗,该方生晒参、黄芪、党参益气,地龙、川芎、天麻、桃仁、当归、红花、鸡血藤、赤芍等活血化瘀通络,陈皮化痰,白术健脾益气,炙甘草健脾益气,兼以调和诸药。全方共同发挥益气活血通络之效,标本兼顾,有效预防疾病复发,故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雍蓉.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指标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10):87-88.
[2] 孙华袁,王泽帅,贾新州.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5):2579-2580.
[3] 张晶晶.益气通络法治疗气虚络瘀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2):92-93.
[4] 李静雅.自拟通络化浊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5):669-671.
[5] 李 霞,杨丽宁,王 磊,等.脑蛋白水解物联合红花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9,40(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