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倡酬集》中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传播浅析

2020-09-26 09:12徐林曹雅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徐林 曹雅琦

内容摘要:《南岳倡酬集》作于乾道三年,是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在南岳衡山游玩时作诗唱答而成。共收录唱和诗歌149首,是研究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南岳倡酬集》中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分析,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并借助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体手段传播朱熹师徒的理学思想。将通过使用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进行宣传,亦运用微博等用户基数大的社交软件发帖传播,使得南宋理学思想能借助现代技术更好地进行融合、传承。

关键词:《南岳倡酬集》 新媒体环境 朱熹师徒 理学思想

一.《南岳倡酬集》中的朱熹师徒理学思想

南宋乾道三年丁亥秋,朱熹与弟子林用中在潭州与张栻论学,同游南岳,得《南岳倡酬集》。朱熹以二程理学为榜样,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首先是理气论,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标准。二是动静观,探讨事物的成因,将运动和静止看作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朱熹在《登定王台》采用了“动观”的方式观察,以“千峰顶”为立足点,采取登临俯瞰的視角,造成一种廖远高旷之感,有动有静。三是格物致知论,他认为格物才能穷理。四是心性理欲论,主要围绕“存天理,灭人欲”进行讨论。《南岳倡酬集》中,谈到山水之思时,如朱熹在《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显现出闲适的心理乐趣,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在天理性命的感思中,往往采用写景加说理的模式来描述,表达出对天理、性命的感受,如《崖边积雪取食甚清次敬夫韵》:“落叶疏林射日光,谁分残雪与同尝。平生愿学程夫子,恍忆当年洗俗肠。”[1](P30)由同尝山间残雪,联想到修习二程之道亦有澡雪精神的功效。悠然山水、天人合一,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不断探究,用诗歌表达理学思想。

朱熹与林用中二人对理学的认识比较相似,但在某些方面意见并不统一,主要是在格物致知上有所不同。林用中很喜欢佛教文化,很多诗文表现了他对佛道的兴趣,如《晚霞》云:“愿学陵阳修炼术,朝餐一片趁天风”[1](P31),再如《登山回》中:“胜概峰头寺,寻幽客自来。泉声涧分细,山色翠成堆。”[1](P32)《自方广过高台赋此》有云:“山云迷古寺,曙色照孤城。禅境风偏好,空门眼倍明。逢僧叙旧话,对客结新盟。”[1](P31)这些都表现出林用中对佛道的热爱。林用中在游玩论辩中追求佛道,并没有完全坚定自己的意志,在探寻理学研究时有所犹豫,对人世流连忘返。但朱熹恰与其相反,朱熹在追求“理”的过程中勤奋恳切,信念坚定。林用中提出“精一之说”,先知后行,重知识。而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行重知轻,知识要专精且只精一个,“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对林用中研究理学时分心爱好佛学的态度不赞同。

二.《南岳倡酬集》中朱熹师徒理学思想传播的原因

首先,《南岳倡酬集》所收录的诗歌自南宋成书以后,就被广泛传播,被大量收录,朱熹文集在南宋就有多种刻本,有三十卷、八十八卷、一百卷、一百一十卷等多种不同的刊刻卷数。元朝时有递修本。这些版本中,都收录了《南岳倡酬集》中的诗歌。明清时期《南岳倡酬集》受到重视,由于邓淮、于文龙、杨德周等人的努力推广,使《南岳倡酬集》被大众所熟知,由此走向繁荣。时光荏苒,在2019年的现代中国,《南岳倡酬集》只有少数研究者进行探讨,并不被大众所熟知。第二,《南岳倡酬集》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在民族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朱熹在《南岳倡酬集》中的理学诗歌充满美学的元素,朱熹认为美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道德和美感的统一,朱熹以生命为主题,用多姿多彩的美学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这种审美元素充满了儒家文化的浸透,具有道德意味的审美情趣、审美目标。这种传统文化向大众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第三,《南岳倡酬集》是理学家们少有的忘情之作,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南岳倡酬集》是了解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理学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南岳倡酬集》进行宣传,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朱熹的心性理欲论、格物致知论等理学思想的同异。可以从中得知儒家学说的内容,学习其中的思想精华可以使人进步,有利于提高道德素养。

故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南岳倡酬集》中的朱熹师徒理学思想进行传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途径

(一)新媒体的概念

从古至今,传播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宋代,朱熹师徒就常以师徒对答、诗歌创作、书信往来的方式交流思想。宋元时期,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所作的《南岳倡酬集》,通过手抄的方式,使得这部著作在三人之间小范围流传。明清时期,《南岳倡酬集》既有通过抄本流传,也有通过刻本流传的方式传播,使得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现代,智能设备逐渐普及,社会大众普遍通过智能设备获取信息。如若在人口众多、信息纷繁复杂、地域辽阔的条件下,还使用书信往来、手抄等方式传播,那么传播的对象、范围、效果都是十分有限的。

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为止可分为四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数字传播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愈来愈多样,范围及效果也是在逐渐扩大和提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最突出的即是新媒体的出现[2](P3)。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信息发送和接收是可以同步的,也可以异步进行,这使得其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得信息。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来说,新媒体的优势具有七大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2](P11-13)。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信息传播者與受众之间能够超过地域、跨过时间进行交流。这不仅使传播对象更加多样,更是使传播范围扩展至世界范围,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途径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如何让传统的理学思想与现代传播技术更好地结合呢,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当今的智能化时代,大众接收信息的载体多数为移动智能手机,只需要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那信息是如何被发送到大众手机上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信息传播的途径。时事新闻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传统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而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接受信息最多的方式莫过于微博、微信、社交网站以及视频网站,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应用来传播《南岳倡酬集》中朱熹师徒的理学思想。

1.微博

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平台。微博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了解外界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方式。

曾经的微博有两大巨头:一个是腾讯微博,另一个则是新浪微博。在时代的浪潮中,腾讯微博逐渐没落最终消失在潮水中,只剩新浪微博一家独大。如今的新浪微博是国家、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发酵点,通过微博,你可以知道国家推行的最新政策,也可以了解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

在微博的使用上,可以通过创建专属微博账号定期推送朱熹师徒的思想、与知名大V沟通合作提高文章的曝光度,以及可以创立微博话题,让更多感兴趣的人一起加入话题聊天,互相促进提高对于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认知。

2.微信

微信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交往中不可少的媒介。在微信上,可以通过创建公众号的方式,例如创建一个名为“你不知道的朱熹师徒”的公众号,定时或不定时推送有关朱熹师徒的理学思想,可以与各大高校公众号合作,共同促进朱熹师徒理学理想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小程序的方式传播,例如在小程序上设定通过答题的方式,使参与者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对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思考与记忆。

3.社交网站

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在1亿以上的有四个社交网站:Facebook、MySpace、Qzone、Habbo。而中国大陆用户使用最多的腾讯的Qzone,即是常说的QQ空间。在QQ空间里,可以创建一个公共空间,没有访问限制和登录要求,在公共空间上即时发布朱熹师徒的理学思想,可以与各大传播理学思想的公共空间合作,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的方式,促进朱熹师徒理学思想的传播。

4.视频网站

如今的视频,可以通过个人传播,也可以通过各大视频网站传播。个人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都较小,所以可以通过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在线向移动终端的受众传播朱熹师徒的理学思想,这是非常便利而有效的。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信息的途径有许多种,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方式使朱熹师徒的理学思想得以传播,也还有许多优秀的方法等着我们发现。时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未来也将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出现,期待未来,期待所有优秀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思想也能在现代继续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林用中、张栻.南岳倡酬集[M].《线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1册.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岳唱酬集》版本流传与朱熹师徒理学思想传播研究”(编号:201711311043)

(作者介绍:徐林、曹雅琦,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