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
2020年伊始,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场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教育举措,使互联网+教育以强劲的势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开启了全国上千万教师、亿万学生相聚“云端”的教育实践。有人称之为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在这场实验中,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仅凭一根网线、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一副耳麦,便可以穿梭于虚拟的网络教室,进行教与学的智慧碰撞。这场实验不仅描绘出了人们心中未来教育的美丽愿景,也奏出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最强音。在这场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之中,教研工作者更是以时不我待的速度,积极践行研究、指导、服务职责,全力出击在线教学前沿,全面引领在线教学方向,直击在线教学难点,建构在线教研新模式,开创在线教研新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教研的生命力。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亲身经历着这场淬炼与考验,感受着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研工作的转型与巨变,深度思考着这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带给教研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一、引发“互联网+教研”的理性思考
从线下转为线上教研让我们更深刻地见证了“互聯网+教研”的便捷与神奇,充分认识到了“互联网+教研”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对互联网+教研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一)“互联网+教研”的内涵梳理
2015年以来,随着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基于智能互联技术的“互联网+教研”应然而至。自此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过对“互联网+教研“的实践与探索。在理论层面,学界主要针对“互联网+教研”过程中的教师知识和交互行为状态,侧重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在实践层面,“互联网+教研”出现了以视频直播教研、远程协作教研、基于数据的教研等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然而,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涌现之时,却出现了“互联网+教研”实践活动探索远远“领先于”理论建构的研究错层现象。其中,缺乏对“互联网+教研”内涵的清晰界定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明显标志。目前关于“互联网+教研”内涵的阐释,有两种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一种是郑世忠等认为,“互联网+教研”是以提高教师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为目标,以专业的教研信息化平台为基本工作场所,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工作思路,以混合教研、实证教研、合作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研方式。 另一种是胡小勇等认为“互联网+教研”是信息化教研发展的高端形态,即在超越把互联网仅作为技术工具实现简单信息连接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变革教研的理念、方法与技术,使得教师在移动泛在、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支持的环境中,采用多样化教研方式,促进教师高水平专业化发展的教研形态。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教研”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基于学习者需求,实现互联网与常规教研的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教研组织形式和操作流程。
(二)“互联网+教研”的形态特征
“互联网+教研”的形态特征受互联网+教研模式的影响呈现出多维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受惠面广,交互结构关系扁平化。
借助互联网手段,易于形成教研覆盖面的规模效应,使得教研交互结构关系凸显扁平化特征。疫情期间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丽老师主讲的 “赋能家长,同心战疫,为家长读懂孩子指点迷津”的公益课堂,在威速科技云平台的技术支持下面向全社会开放,据百度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参与人数峰值达到 119 万人次,分别来自于全国 34 个省市和地区、23个国家。此次讲座受益面和交互关系突破地域和时空限制,使教研参与主体数量得到规模化增长。
2.空间多维,构成泛在教研云空间。
互联网不仅是技术通道,更是全新的空间,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空间加入到教研实践中之后,教研实践形成了由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社会空间三元空间共同支撑的开放互通型教研生态环境。体现了庞大的 “人—人、人—机、人—信息”互通的泛在教研云空间。如微信公众号、直播社区等社会化自媒体搭建的移动泛在的教研交流空间;专业教研网络平台通过教师在线教研、名师工作坊、直播教研等专业化教研空间,支持教师开展优秀课例直播教研活动;还有众多的教育云直播共享平台作为互联互通的云端教研空间,服务于跨区域的中小学教学与教研。呈现了“人人皆教研、时时能教研、处处可教研”的壮观景象,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3.资源丰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的教研资源集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等众人的力量,通过项目驱动和智慧共享等方式来共建共享优质的教研资源,为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提供多元的学习与研修内容。彻底改变了传统教研在同一范围内发放统一研修资源的单一模式。构建了多样化的符合教师独特的兴趣特征、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的优质资源库。如“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MOOC”项目,联合国内多所重点高校和教研机构的优秀团队共同为一线教师、教研人员、教育专家等不同角色提供涵盖教师素养、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多类别的专题课程,教师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这种便利的协同发展平台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没有围墙的网络学校”中实现自我完善。
4.协同多元,实现教育公平新路径。
依托互联网,可以有效发挥教育发达区域、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协同更多地区、学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通过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等多种形式来缩小教育差距。如让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带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让专家型教师带动新手教师,逐步提高薄弱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名师效应向农村边远地区的有效辐射,对提升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数据驱动,促进精准教研智能化。
“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于智能化的技术手段,目前已经实现了对教师教研的常态化数据进行伴随式记录。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研提供智能化的专业分析报告,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建议和精准指导。如通过教师在“互联网+教研”中的在线备课、集体研课、教学反思以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的海量数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科学、全面的实证支持,打破了经验型教研束缚,重视实证性诊断和评价,走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教研模式。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二、生成“互联网+教研”的实践范式
疫情期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举全员之力,统筹指导,科学规划、汇聚智慧与经验、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链接省内外前沿专家,创新互联网+教研模式,生成了“互联网+教研”的实践范式,体现了专业引领和教研精品的定位。
(一)基于统筹指导的远程互动联研
为了有效发挥省级教研部门的统筹指导职能,保持与各地市教研员的密切沟通与交流,各学科教研团队面对疫情期间的严峻考验,迅速转变教研工作方式,通过各种视频平台纷纷大胆尝试了与各地市教研员的线上互动连研,不仅有效发挥了省级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而且促进了教研工作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如2020年3月9日,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团队和全省各地市教研员率先尝试了线上联合教研。教研员们一线相连,齐聚云端,共同研讨特殊时期高三语文备考策略。会议由省级教研员直播微课,地市教研员互动研讨、高三优质课资源共享构成了会议的完整架构。促进了教研智慧的凝聚,教研策略的形成。为未来构建常态化的远程互动联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基于问题引领的网络公益讲座
特殊时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教研团队,以教研赋能、抓好线上教学指导为己任,以落实推动线上教学质量提高、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为重点,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网络公益讲座。为全省中小学校线上教学提供精准教研服务。如小学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选定课程主题,突出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帮助教师解决线上教学困惑为目的,于2020年3月21日至25日,举办了助力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公益课堂四场讲座,为教师线上教学答疑解惑,直击线上教学症结,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基于问题的精准靶向指导,得到省内外教师的一致认可。据统计,总浏览量达393654次,参加学习人数达35000人。直播活动结束后,讲座内容转为录播课,教师扫描活动图片上的二维码可以反复学习收听,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普惠化。
(三)基于智慧共享的互动公益课堂
据有关学者调查发现,基于课例的教研是教师最喜欢的一种教研方式。疫情期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共计举办了40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公益课堂活动,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和学科,由全国和省内中小学教学名师与相应的省级教研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活动采用名师云端上课、说课与省级教研员线上评课、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跨越时空,共聚云端同教研,目的是借助先进省份的经验和省内典型示范课引领,扩大我省教师的视野,提升我省教师的教学智慧,进一步优化我省线上教学的质量。在一系列公益课堂活动的开展中,高中语文公益课堂充分利用专业化的信息平台,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两地,足不出户,却能相约线上直播互动,极大地彰显了线上教研的优势。为线上教研的深入开展开拓了新路径,新方式,为加强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基于热点问题的网络互动论坛
一直以来,高考中考都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高考中考的日益临近,处在疫情时期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困惑。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及时发力,与高考中考的教师、學生和家长共克时艰,分别研制和策划了针对高考和中考的网络互动论坛。两次论坛由省内外专家共同组成了网络论坛共同体,采用线上直播、交互论述的方式,交流智慧,发表见解。据统计,高考论坛在线学习人数高达 284663 人,中考论坛活动在线收看、点击回访收看人数累计37万余人次,涵盖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来自海林市一所乡村初中的校长张玉芹在论坛上留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农村工作几十年,农村家长第一次听到这么高水平的家长培训课程,农村教师能够这么大面积地、全员地享受这么优质的资源学习,也是史无前例的。
(五)基于主题研讨的网络高峰论坛
高峰论坛是一种为某个主题或某类主题而召开的会议,通常都是某个领域有影响力的高端前沿人员参加。而网络高峰论坛让普通教师也有机会参加高规格的会议。2020 年 4 月 18 日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了黑龙江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网络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由国家级专家和省内外专家共同组成了高规格的论坛架构,直播期间吸引了全国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 35 个地区的教师参加,根据百度统计数据显示,浏览量近 33 万人次,访客数 6 万余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建议推广龙江模式。
三、催生“互联网+教研”的发展建议
互联网+教研在大规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过程中凸显根本性拐点,我们已经踏上了“互联网+教研”的快车道。后疫情时代,我们将以疫情时期宝贵的在线教研实践经验为基础,认真思考未来“互联网+教研”的多元发展路径,助推“互联网+教研”健康长效发展。
(一)构建完善的“互联网+教研”框架结构
“互联网+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是长远之计。一方面,需要及时出台促进“互联网+教研”发展的教研文件框架,用制度保障、机制引领,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互联网+教研”逐渐向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联网+教研”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培育和发展“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的新型教研协作关系,构建多层次、可持续、一体化的省域“互联网+教研”服务体系。
(二)搭建稳定的“互联网+教研”平台系统
具备专业化的信息平台是实现“互联网+教研”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支持与服务系统,要科学规划与建设“互联网+教研”专业信息化平台。如建立分工明确的“互联网+教研”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互联网+教研”平台系统等,力图形成跨区域、跨学科、立体网状、多角度协作的研修平台,打造实用、好用、易用,能够满足教师个体研修和群体教研活动需要的“互联网+教研”新格局。
(三)形成新型的互联网+教研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其精髓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我们要在明晰这些思维方式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教研工作,力求在教研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渗透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教研”中呈现互联网思维方式,凸显“互联网+教研”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教研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追求前沿的互联网+教研发展样态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互联网支撑的教研模式大致有远程协同教研模式、网络共同体模式、精准教研模式、课例教研模式、混合教研模式五大类。其中精准教研模式是“互联网+教研”的高级形态,处于研究与探索的前沿。以数据为依托的精准教研,不仅能科学定位教研的起始点、生长点,而且能将研讨的内容向深度延伸,将研讨的话题向广度发展,引领教师从经验判断的教研转向样本抽测的实证教研。
(五)创造和谐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生态
“互联网+教研”与常規教研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二者应该优势互补、有机融合。我们既要重视常规教研亲临现场、面对面交流、深刻感受的优势,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研”跨时空、跨区域、多层面、大范围等特点,使线上线下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体现混合式教研的新生态。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