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对优秀文章的阅读赏析提升自身语言接受与表达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取情感体验,之后在学生的成长中成为他们自身素养的一部分。所以,基于这种考虑,学生的阅读范围就不能仅限于需要精读的课文,教材中为学生推荐的名著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借鉴以及思路,重视并运用好这一部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情感的体会将会大有助益。教育人员必须对其加强重视,确保为其相关人员具体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阅读;优秀作品;思维;情感;教学
一本好书正如同学生的一个良师益友,阅读的过程不但是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样也是他们与作者、其他读者甚至是自己本身借助作品这个“媒介”产生交流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接受、理解与思维能力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又亟待更高的突破,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他们的思考与情感体验带来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引导学生接受阅读、爱上阅读,就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选择。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思维情感培养过程中,优秀文学作品对其造成的重要影响,特此展开本次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推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
一、 名著阅读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一)满足阅读教育需求
教师在具体进行阅读教育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每天都会有丰富的文字信息产生,中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创造者,如果缺乏阅读能力,则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能够确保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在具体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感训练是其极其重要的主要内容,而文学名著是其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强化课外阅读训练,感受文学名著的情感熏陶,进一步推进学生发展。
(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时间大多消耗的课堂知识的练习和内化方面,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提升语文成绩对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方面知识都会成为考试题目,因此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相对较难。在此过程中,有效拓展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文学知识,进而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提升,以此为基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身气质。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名著会在一定程度内滋润学生内心世界,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塑造。
(三)强化学生道德品质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文学名著内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在此过程中,部分文学名著内塑造了大量的正面人物,能够帮助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科学培养。在我国现阶段,外来快餐文化、动漫文化和网络文化对学生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发展使我国传统美德文化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如果语文教师也将传统文化放弃,则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可能会将学生淹没,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重要时期,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很容易作出错误选择。基于此,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组织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发扬中国民族品质,进而发展尊师敬业、上下求索的民族精神,进而培养民族情感,认真吸取各民族有效文化,同时有效结合自我教育,完善学生人格,进一步保障青少年成长。
二、 在学生思维与情感培养过程中优秀文学作品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需由“博”而“渊”
许多教师、家长经常提起也时常会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都是在一间教室中,由同样的老师教导,学生的成绩却是有好有坏,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努力不够,之后则会逼着学生加倍努力,语文学不好那就多读、多背、多写,似乎什么都做得“多”了,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不否认“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的合理性,可因为学生努力不够就一直让他们去依据考试的方向而不断的通过做题、背诵来训练,这个努力的方向真的正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似乎看起来是有“针对性”的训练,实际上却是阻断了学生开阔眼界的机会,同时也将他们的思维局限在了很小的空间中,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反而会是一种限制。所以,要想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以提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思维的活跃度这两点不可或缺,而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最能做到这两点的就是阅读,也只有阅读。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阅读的内容获取有关生活、有关创作、有关思想的间接经验,更可以在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获取多样的审美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并称一个理念,那就是学习需由“博”而“渊”,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需要多方面、多形式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止局限于需要精读的課文,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尤其是初中教材中所推荐的《海底两万里》《艾青诗选》等十二部各有特色的文学名著,在教学中必不可一带而过,而要将其艺术性、思想性认真地传递给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去阅读,做到这一点,学生自身的文学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才能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知识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再去求“渊”,自然也就更为容易了。
(二)阅读可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
上文中提到要想让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就需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的阅读在恰当的范围内更为广博。可倘若我们的教学引导只做到了“量”上的累加,而没有沿着这条路继续深入,那即使学生都能进行广泛地阅读,他们能从中汲取到的“营养”也会是零碎而不系统的,换句话说,我们还需在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到的知识与信息能在思维中进行转化,让阅读为学生带来的影响更为具体而深入,这一点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会有突出地体现。
语言表达这一项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口头表达能力,另一个则是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许多学生都会认为说比写要容易得多,毕竟说话时他们都会的一项技能,写作却是让他们颇为头疼的一项任务,但实际上,口头与书面表达这两项能力是有紧密关联的,一个说话条理分明、契合场合甚至还能妙语如珠的人,他的写作思路与写作语言也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学生日常只用来对话交流的表达是不同的,需要学生思维的整合及对语言运用艺术的掌握,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实现,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既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取语言运用中篇章架构、句子安排、修辞艺术等技巧,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锻炼自己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让阅读不仅停留在数量之上,还能让学生从中切实地获得提升。
(三)语“感”、情“感”可相辅相成
不管是阅读对学生知识面的开阔,还是在阅读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优秀文学作品阅读所体现的这两种价值其实更多的还是指向于学生在其中思维所得到的锻炼,但实际上,阅读能为学生带来的影响不仅于此,毕竟活跃的思维只有与充沛而真实的情感相结合,学生的阅读才能更为深入,受此影响的写作也才更能触动人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作品中的情来感染以及感化学生,让语“感”、情“感”可以相辅相成。
这里的“感”之所以带有引号,是因为我所指的并非是那种特指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语感”和人所具有各种“情感”,而是在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表达的环节中能从文学作品中捕获到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的来源是创作者的创作情感,但在阅读这个过程中却可依据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审美角度转换为各有差异的阅读情感体验,比如当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师徒四人说俏皮话时的轻松、多番遇险时的紧张、唐僧一心要赶走孙悟空时的气愤与揪心,这其中种种情感变化在导读中我们都应该选取典型片段为学生做好铺垫,让他们即使在课下的阅读中也会下意识讲求声音与情绪的融入,而不只在默读的情形下关注故事情节。而当阅读有了情绪的融入时,语言能为学生带来的情感体验也会在无意识中进入更深的思考环节,在思维的运转之下,他们也会尝试着去思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背后到底有何意蕴?作者又在借这样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态度与想法?“读”与“想”看似是两个步骤,但实际上却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都会融入作者的深情厚意,而有情绪融入的阅读,学生也会有“口齿噙香”之感于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是大有助益的。
总而言之,就像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言的那样:“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要想让学生学习中思维不断得到锻炼、思想不断得到提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带领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乐趣尤为重要,明朝一代名臣于谦曾有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当学生能博闻强识,将值得他们阅读的书卷当作“故友”一般对待时,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綜合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而语文教学较高层次的目标也就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艳芳.课外读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沈晓丽.激活名著阅读 润泽学生心灵: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3-4.
[3]黄冠.初中生语文学习情感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赵亚茹,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伏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