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峰
摘 要:做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是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水平进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其对于落实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先对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意义进行阐述,之后对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原则予以分析,最后对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助力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体育;创新;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了初中教育阶段各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体育学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要通过教学创新来实现教学改革。但从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并不顺利,具体包括教学创新环境不佳,教师创新方法有限,学生兴趣不足等多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创新在初中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关键性指导地位,提升初中体育的校园教学地位,做好以新课改为基础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创新势在必行。
一、 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意义
对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予以创新的意义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对其予以概括和总结,并将其作为教学创新的指导方针。
(一)构建优质教学环境
做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能够实现对优质教学环境的构建,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学环境欠佳是导致其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诱因,那么教师必须要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对优质教学环境的构建,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由此来实现对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增强学生参与动力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能够实现对学的参与动力增强,这对于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带来重要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他们的学习热情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来看,部分教师存在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动力,初中体育教育效果因此受到影响。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必须要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带给学生更为新颖、丰富、充实的课堂学习体验,这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激发带来了重要支持。
二、 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做好对其教学创新原则的分析,能够为教育创新工作效果的提升带来助力支持。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所设计的体育创新教育模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实现体育技能水平的进步,实现初中体育教育的基础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以确保体育知识、技能可以通过最科学的方式予以展示,为学生的进步带来助力。例如男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同,体育兴趣也不同,教师就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保证男生、女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快乐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实现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促使他们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体育素质的提升。以往的体育课堂虽然也会设计游戏,但存在忽视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这使得体育游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做好对体育课堂的创新设计,并实现对寓教于乐教育目标的实现,以确保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和综合素质发展带来助力支持。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体育的竞技性,并通过体育竞技来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潜能挖掘,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比赛的机会,例如课堂训练阶段进行比赛,提升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足球等比赛,让体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并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的进步,由此实现初中体育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 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策略
从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想要实现对其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借助体育游戏,进行课堂导入创新
从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是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完成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状态的教学环节,但长久以来此环节都是以热身操为主,虽然热身是体育课堂中的关键内容,但并不代表课前热身就一定要采取单一的形式。
笔者在了解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借助体育游戏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借助游戏来吸引学生,并让他们通过游戏体验获得热身,由此做到热身与兴趣激发两不误的课前导入效果。在导入游戏创新设计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兴趣度,笔者会定期对导入游戏予以更换,以求获得良好导入效果。例如“五角一元”就是最典型的课堂导入游戏,游戏中学生分为“五角”“一元”两部分,教师说价格,学生按钱数在5秒钟之内进行组队,没有找到队伍,或队伍钱数与价格不符的学生淘汰,留到最后的5人获得胜利。又或者笔者会在传统热身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动作改良等方式,让其变得更具有律动感和趣味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热身操时获得更好的身心體验,由此来提升他们参与热身操的主动性,为课堂导入工作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实现教学创新目标。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是教学难点。因为体育学科是以户外为课堂的教育模式,因为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限制,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在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分析自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体育课堂不应在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上过于局限,语数外等以教室为基础的学科尚可走出教室,体育教育一样可以走进教室,通过对室内创新教学方式的应用来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典型代表,将其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是一次具有改革意义的创新活动,但其并非不可行,相反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进行“实心球”的教学时,学生始终无法掌握投掷实心球的要领,每次投出的实心球距离都达不到合格线。笔者在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反思教学行为的同时,决定将他们带入教室当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他们进行二次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奥运会铅球比赛,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赛产生竞技意识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投掷实心球时身体的动态图,并对其予以逐步分解,让学生发现投掷实心球时身体各关节的连动状态,肌肉的发力状态等,由此来提升他们在投掷实心球时的技巧掌握。与此同时,笔者还运用信息技术为他们展示了错误投掷状态的表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经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后,学生投掷实心球的效果有了明显提升,这让笔者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讲定了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创新的信心。
(三)开展体育竞赛,进行课后训练创新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关键教学环节。传统的体育课后训练,教师通常会在复习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惰怠性,一旦自由活动他们必定没人影,真正进行课后训练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必须要进行课后训练的创新,体育竞赛由此得以出现。
从体育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竞赛是学生最常接触的学习内容,因此表面上看竞赛似乎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初中生的好胜心强,只要是竞赛就一定会激发出他们的参与欲望,这为课后训练创新带来了重要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竞赛方式,极大程度做到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竞赛当中,实现对他们的体育素质锻炼。例如在完成接力跑教学后,笔者就根据学生的水平将他们进行混合分组,并让他们进行男女混合4×100米接力比赛。在该比赛中学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斗志,虽然最后的结果存在输赢,但学生都体验到了竞赛带给他们的训练体验,他们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接力跑技术水平,同时也感受到了速度与激情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由此得以提升,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目标也由此得以实现。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还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这对于实现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目标,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创新教育的价值,并能够在做好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和素质教育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教育模式予以设计和开展,带给学生新颖、愉悦的课堂学习体验,并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体育学科的魅力,从而做到借助教学创新改变初中体育教学状态,为进一步落实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地位,推动初中体育教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洋.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手段,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20(16):143-144.
[2]王成贤.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0(14):92.
[3]胡毅强.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融入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217-218.
[4]戎永祥,郑万红.探究以快乐体育为导向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4+6.
[5]潘好云.自主学习新课堂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9):174-175.
[6]李超.淺议初中田径教学创新的方法[J].田径,2020(3):64-65.
[7]方燕,刘榴.初中体育课堂“七巧板”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139-140.
[8]邓娇玲.快乐体育为导向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初探[J].才智,2019(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