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0-09-26 10:45刘海军李晴
当代经济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

刘海军 李晴

[摘 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信息化与融合性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数字经济时代基础性、长远性与创造性任务,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充与延伸。加快新基建可以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促进制造业多方位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价值链相互贯通的链式发展,为更快恢复经济秩序、更好确保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0;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673-0461(2020)09-0026-06

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1]实现新基建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技术进步增加内生动力,是快速扭转被动局面、迅速恢复经济秩序的有力之举,也是彰显我国制度优势、释放经济巨大韧性的直接体现。能否抓住新基建的“东风”,及时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困境与短板,是各级政府的最新考验。研究探索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转化模式与发展进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新基建为经济发展创造新机遇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经济、“智能+”服务、智慧城市等新模式、新样态不断涌现,将人类带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被认为是“互联网+”经济的升级版,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要求。新技术也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新影响,在改变其原有样貌的同时,催生出许多新形式。

(一)新基建的定义范围

2020年4月20日,國家发改委召开4月份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和范围,初步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指出新型基础设施由三部分构成:①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和物联网等为主导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以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等为支撑的算力基础设施。②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慧城市等模式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中发挥作用,继而形成一种新老共存、融合发展的状态。③创新基础设施。包括用以支撑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制等公共性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小到实验室、中到科学园区、大到产学研用一体基地等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支持条件。三部分基础设施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动力、释放新动能等方面作用明显、意义重大,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着力推进。

(二)新基建的主要特点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经济学研究证明,要素禀赋改变是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源泉。新型基础设施伴随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具有快速演进、泛在融合、创新引领等一系列内生特质,不但可以创造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的交易方式,且会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催生更多新应用、创造更多新价值。比如,加快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向更大范围延伸,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和比例,促进中国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技术驱动逐步代替资本驱动,可以优化劳动生产率增长机制,为新旧动能快速转换及有效融合提供动力。

二是虚实经济结合的黏合剂。实体经济是指具体的物质、精神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等过程,以制造业为主体。虚拟经济则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指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失衡、脱实向虚问题较为严重,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等隐患时有发生,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是着力方向。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基建,跨越虚实经济边界,集中体现于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并通过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等形式得以彰显。调整新旧基建投资比例,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成为推动基础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是软硬环境整合的联动机。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硬件设施建设,更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等软性环境。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驱动下,可以更好实现软硬合体、集中发力。相应而言,投资领域将形成不同形态、更为复杂的投融资模式,产业领域将涌现更多新样态、出现更多新变化。比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行业投资比例有望增加,产品研发、技术设计与智能应用等环节应给予更多政策扶持,从而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做好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三)新基建的重要意义

宏观角度讲,新基建有利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基建被称为数字经济之基,推进新基建是降低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助力经济增长的最佳选择。通过实现与相关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将逐步完善,更加有助于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速破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从供需两侧调适性变化来看,固定投资更多转向新基建,供给侧提高制造业资本密集程度和智能改造,提升服务业增长率和名义产出比重;需求侧则更多向第三产业聚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提升服务业产品需求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有效结合。

中观角度讲,新基建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改造。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发展加快,将会引发三产比重、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实际产出比重等变化,产业内部资本分布范围、密集程度相应改变。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在具体生产技术、投资来源构成等方面均有差异。[2]新基建投资将会加快产业内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由技术替换产品向服务转换,服务业个性化、制造业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协同发力,将会培育更多类似智能工厂、智能城市、云计算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微观角度讲,新基建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基建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5G基建、特高压、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多个新领域,离不开制造业范畴。在信息技术助力下,新基建将会引发传统制造业重大变革,加快技术替代劳动,实现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通过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催生新制造,提升信息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新国产化,通过建造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益化改造诞生新建造等,为制造业全方位转型升级创造新机遇。[3]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需新动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投资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升级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取得积极进展。

(一)政策支撑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制造业稳步发展与有序推进,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利好政策。近五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反复强调实体经济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如,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同时,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新表述,加快建立制造业投资的长效机制。2019年会议则对新基建有所偏爱,提及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虽未提及“制造业”字眼,但建设重点明显聚焦于制造业领域。国务院政策集中涌现当自2006年始,《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陆续出台。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发布,列举出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在内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成为近几年制造業转型升级的主要遵循。

(二)经济现状彰显制造业重要地位

一是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优势牢固。产业门类健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地位突出,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电子信息、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规模均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明显,中国制造名片和含金量逐步得到国际认可。随着智能制造、制造强国等目标的逐步实现,“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4]

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新动能。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直接关系经济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增长的技术驱动特征逐渐显现,形成“低水平双驱动—资本驱动—高水平双驱动—技术驱动”的动能转换演进路径。[5]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展,将是新旧动能转化的最优路径。

三是制造业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对基础设施要求更高,作为工业化主要部分的制造业则需要更多生产要素支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与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相对应的,则是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正向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字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数字技术创新科研水平是三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在物理层面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支撑。[6]

(三)现实困境倒逼转型升级新需求

2020年一季度,因受疫情影响,我国社会经济遭受惨痛打击,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8.4%,其中制造业负增长10.2%;从投资情况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5.2%,降幅收窄6.3个百分点,制造业依然面临发展困境。

一是发展态势总体可控,传统行业仍是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加大统筹力度,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制造业效益小幅恢复。2020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0%,比2月份提高16.3个百分点,重回荣枯线之上,企业信心提振。从分类指数分析,生产指数为54.1%,提高26.3个百分点,反映出制造业生产量正在增加;新订单指数比2月份增加22.7个百分点,说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正在升温。其他指标还须继续提升,3月份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尤其汽车制造业降幅最大,为22.4%。传统制造业领域须倾注更多精力,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

二是新生动力发展强劲,未成规模仍是痛点。值得肯定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现“逆行”趋势,2020年3月份增加值增长9.9%,一季度产能利用率高达70.9%。从投资方面看,在其他投资均有下降的情况下,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却增长3.2%,表明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较为明确,但产业分化趋势持续,“传统产业平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的短板依然存在。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通产业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是未来方向。

三是结构优化逐步推进,虚实结合仍是难点。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分化趋势较为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6∶59,第三产业占比接近60%,表明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较高。从投资情况看,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比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多5.5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只有7.7%,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额的26%,脱实向虚现象依然明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持续健康运行。[7]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是破解困境的有效尝试。

三、新基建推进制造业链式新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由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共同决定,技术创新与知识应用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加大科技投入,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加速度。运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打通数据链,可以充分借助技术进步推力提升发展速度,重构产业链、优化供应链,继而提升价值链。这既是利用技术进步扭转局面重振制造业的必要行动,也是继续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的关键举措(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一)技术驱动数据链生成及运转

制造业中的数据链,是指生产全过程中数据流转形成的一种“血液循环系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过程中,数据地位攀升,制造业对于数据依赖性增强。但由于工作流程的复杂性、制造产品的特殊性,加之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撑,生产过程中数据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壁垒高

筑等现象长期存在。新基建是新旧融合的发展方式,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以工业物联为基础、以工业大数据为要素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形成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创新管理方式与协作形式。

一是借力生产模式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尤其是将技术、数据明确为生产要素并可被市场化,势必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加快智能制造进程。在新基建助推下,有望实现产品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工艺设计、流程控制、产品检验、生态评估等环节全面优化,用数据说话、以数据评判成为常态。因此,应当尽快构建企业共享、产业互联的数据中心,形成数据运用、成果分享的体制机制。将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筛选、存储、加工形成工业数据链,优化生产过程中资源分配及合理使用,以最大限度提升生产效率为目标,减少重复步骤和过多环节,实现过程智能化和生产智慧化。

二是推动管理方式变革集聚企业优势。在新科技下,管理员工及其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让员工有能力执行完整的工作,并且承担规划的责任。[8]新技术在增加工作环节和难度的同时,也对制造过程中人员管理、企业管理带来冲击。数字经济改变了企业的决策模式,产业竞争逐渐进入大规模、大范围的平台战略竞争,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9]新基建的软硬一体特性,将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引领效应,发挥数据要素禀赋。因此,应当加快制造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改造升级,通过人机结合实现流程再造、提升效率应是努力方向。小到从材料变为成品,大到原材料进货、工业品制造、质量检测、产品包装等全过程,信息实时同步,数据自动关联,实现人管机器向机器管人转变。集约高效的组织管理将会引发制造业内部巨大变动,无人工厂、智能监工、过程控制等将会代替传统管理模式。

三是加快协作形式创新降低制造成本。新基建为智能制造提供基础环境与数据支撑,既会引领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等相关行业更快发展,也会减少因供需两侧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生产不匹配、质量不信任等问题。需求侧有利于依据客户数据发现潜在和更多的需求,为实现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服务提出参考。供给侧则可为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在发展战略、产品定位、成本核算与研发投资等多方面辅助决策。因此,应当加快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纵向集成与相互贯通,通过打通数据链路与实时交互,实现在信息管理平台中有效整合,协助制造企业提升运营决策能力。在供需两侧互动过程中,引入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公约等技术和理念,更好实现产品溯源、产权保护、经验分享等功能,缩短生产者与用户间的距离,构筑高质量发展的信任环境。

(二)数据支撑供应链优化与生效

供应链是指从消费者需求起始、直到供给顾客所需产品及服务的全过程,是将产品“送”出去的经脉系统。运行顺畅、链接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有望突破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实现上、中、下游有效贯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缺乏全球供应链主导权、模式落后、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产业链形成与价值链生效。新基建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供应链体系的整体性、稳定性与连续性。

一是實现全周期通达。供应链常受物流、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过程管控始终属于弱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各环节流程协同管理极为必要。由传统线式、链式结构转向网状非线性结构,可以实现简单粗放管理向精准用户驱动管理转变,由单个组织内部管理向跨企业、跨平台、跨体系协同管理转变。为此,应当引入最新技术打通制造业供应链“中梗阻”,解决诸如工程机械生产离散化、航空航天研发周期长、电子电器技术迭代快而造成供应链冗长等问题。比如,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有望实现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向企业间协同转变、供应链体系由局部协同向全局协同转变、产业链物料流通协同向社会范围生产能力协同转变。

二是完成全过程同步。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连接性和承载能力更强的供应链云和大数据云建设,打造大数据信息平台和业务交易平台,可以实现以海量数据资源形成新的规模效应。因此,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全方位、实时的仓储跟踪、物流配送、渠道规划和营销推广等活动,使整个销售链条更有效率。国家层面,则亟需完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并丰富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根据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不同需求培育一批专业服务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孵化效率高的孵化中心,以实现智能技术供给与智能制造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和产业化。[10]

三是加快全领域覆盖。发挥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最大效能,有助于生产企业与商家、政府与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育新型经济主体。通过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协作模式和竞争规则,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生产消费等全面互动。因此,应当加快工业品出厂、物流货运等传统基础设施工程的改造升级,逐步完成制造业大数据中心、供应链数据分析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物理界限,实现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实时物流,形成特色产品与规模产业优势集群。

(三)新基建下产业链重塑和巩固

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部门、各企业相互作用的完整链条,如同人的骨架系统。在科技进步推动下,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逐步以链式化转移取代掏空式转移成为主导趋势,科技创新与核心能力地位攀升。新基建对于数字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而言,可以快速联结链条内各环节获得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

一是加快绿色转型,实现集约高效。实践证明,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加快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充分运用节能环保技术手段,有利于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更好地支持制造业绿色改造。物联网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制造过程实时感知和进行数据收集,利用能源大数据分析,将有效降低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减少污染。[11]因此,应当在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框架下,依据自身技术、经济和区位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制定地方新基建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规划。政府应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予以适当补偿,鼓励异质性企业进行共性技术联合开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避免无谓浪费。[12]同时,立足不同产业基础,推进新基建与制造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比如,西部地区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光伏发电、充电桩、数据中心、5G基站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等。

二是加快结构优化,提升链条质量。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使经济体向利润更大或技术含量更高的资本、技能密集型方向转移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创新科研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正向作用。因此,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结合,深入研发服务化、智能化、网络化工业设备,推动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融合型数字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瞄准产业链条的两端发力,在研发设计、市场研究的前端加大资金投入;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后端优化模式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发展先进产能。企业应立足自身特点,优化调整融资结构,制定合理的研发投入战略决策。国家层面则要通过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推动资金投向创新领域,拓宽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创业功能与范围,缓解制造业外源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与创新能力。[13]

三是加快效能提升,形成集聚优势。基础设施改造会从外部性方面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区块链的联盟链是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也为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提供了依据。为此,应当依托区块链信任机制,鼓励多方主体参与、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实现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耦合联动。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建立一种远远大于单个企业点优势的竞争优势——链优势和群优势。继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乘数效应,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一旦检验合格,便被实时推向市场,在很短时间内便能转换为企业竞争力。整条产业链上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节点,大数据及时发挥作用,确保由点到面、发挥网络集聚效应,从而提升整个产业优势。

(四)制度保障价值链提升与增长

价值链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相当于人的行为与动作。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价值链,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基建发展将会促进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发生新变化。[14]全球价值链重构内生化趋势显现,分层逐步形成,附加值获取日益固化。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国应该积极应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既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一是提升自主能力。实体经济要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以摆脱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15]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16]制造业企业采取有效开放式科技创新模式,既有利于降低企業研发风险、减少研发成本和提升科技竞争力,又可以带动整体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信誉。[17]因此,必须加大力气提高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信创产业发展和核心技术研发,增加科研投入,降低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与盲从。比如,利用新基建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5G、工业互联网等优势作用,加大对外输出力度,通过技术出口、服务帮扶等形式提高影响力等。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新基建相对来讲还是新兴事物,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原有制造业领域有关规范也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加快形成制造业创新发展规划,智能制造管理办法、新基建行动指南等一系列制度,营造公平合理的营商环境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区块链可信机制,形成技术与制度双重作用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运用法治化手段保障企业主体,确保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有信心融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依托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放管服,在市场准入机制、产学研用合作等方面加大扶持。比如,《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工业互联网园区指南》等白皮书的陆续发布,为智能制造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三是营造安全环境。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府治理行为更具公开性、透明性和可调适性,基于数据和信息流的智慧化治理模式需要更加可靠的运行环境。因此,应当切实保护先进制造领域高科技公司的科技成果、企业品牌、商标、市场销售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等无形资产,打造全球著名的先进制造国际品牌。[18]注重维护产业链安全,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加强双重保护,建立维护产业链安全的长效机制。依托区块链信任属性,借力新基建“东风”,构建更加稳固的价值链支撑平台,打造信用互认、积分互换、数据共享、信息对等的全域信任网络。

综上所述,新基建与制造业具有天然关联性,相互交集、相互促进。新基建不仅包括以5G、区块链等技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形态,还涉及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必然带来制造业需求侧积极变化。新技术、新理念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货运物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必将推动制造业供给侧优化深化,催生更多新型生产方式,继而提升整个制造业价值链。抓住新基建兴起的“东风”,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形成合力,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在数据链引领下,加快供应链、产业链同步推进,将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飞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 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N].人民日报,2020-04-18(001).

[2]郭凯明,潘珊,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20(3):63-80.

[3]周永亮.新基建,对制造业意味着什么[J].智慧中国,2020(Z1):30-32.

[4]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5]王家庭,李艳旭,等.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动能转换:资本驱动还是技术驱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9(5):99-117.

[6]沈运红,黄桁.数字经济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3):147-154.

[7]张丽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8][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292.

[9]杜庆昊.数字经济协同治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51.

[10]吕明元,等,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3):31-42.

[11]宣旸,张万里.集聚经济、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207个地级市的证据[J].产经评论,2020(1):107-121.

[12]王燕,孙超.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视角[J].经济纵横,2020(3):67-77.

[13]庄芹芹.中国制造业企业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1-11[2020-06-18].[BF]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00317.1456.002.html.

[14]杨翠红,田开兰,等.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1-21.

[15]付文军.习近平发展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4):13-23.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

[17]陶权.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模式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6):7-14.

[18]李金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实与未来路径思考[J].人文杂志,2020(1):22-32.

New Infrastructure Accele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u Haijun,Li Q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real economy.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help to replace the old driving forces,enhance 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level of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eople s quality of life.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is a basic,long-term and creative task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as well as an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Accelerating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ill create more new models and forms of business and acceler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promote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t will form a “chain” of industrial,supply,data and value chains which links each other.This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restoring economic order and ensuring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new infrastructure;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責任编辑 (责任编辑:李 萌)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
“新基建”优于“老基建”
发展“新基建”,中国底气何在(观察家)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