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泥土,是人类的大地母亲;火,是人类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烧一把火,炼一团泥巴,为生活所用,成了陶器。当人们发现陶器会裂、渗水,又慢慢地摸索,改进方法,进而出现了能承受高温且不易坍塌变形的瓷器。
龙窑柴烧烧窑前的祭祀仪式
要烧制出高品质的瓷器,除讲究原料外,还要研究怎么样才能保持住高温。龙泉青瓷的烧制也不例外。一般而言,青瓷烧制技艺包括窑炉、窑具、原料的选用与加工、成型、修坯、装饰、素烧、施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制作工序和操作技术。上期我们讲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即龙窑柴烧,更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综合眷顾。
2009 年,穿越了历史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款高品质的青瓷器皿的制成,每一步都需要谨小慎微,仔细认真。瓷土放进龙窑,柴火纷燃的那一刻,依然不能懈怠,过程的结束不等于发展的停止。
窑火不灭
笔者的青瓷插花
烧制准备
当火燃烧了整个龙窑,窑内烟火侵袭,温度高。为了保证瓷器质量,也使窑炉获得更大的空间利用率,古代窑工们通过发明各种窑具来改善装烧制方法,如匣钵、垫饼、垫圈、支钉等。
出窑状态
施釉后晾干的瓷坯根据不同的造型分别装匣,装匣时,一般在匣钵底撒一层谷壳灰再放垫饼,然后在垫饼上放所烧器物,以使器底与匣钵不连接。
装窑,把裝好瓷坯的匣钵装入窑室。匣钵的排列既要最大化的利用窑室空间,又要留出一定的间隔空间,即“火路”。
匣钵的排列并不是对齐排列,而是单双数错开,以使匣钵受热均匀。
每一窑室的中心位置烧成效果最好,因为顶部过高,容易流釉,底部稍低,影响青瓷的发色,所以一般会在窑底垫两三个空匣钵。窑尾部分因为升温慢,所以一般用来煅烧瓷土和釉土。
正式烧制
美物神器总离不开凄美的神话,青瓷亦是如此。传说有名女子叫叶青姬,其父是为皇宫烧制瓷器的领头工匠,但一直烧不出皇帝想要的合格成品。当皇帝派下的监工说烧不出要诛其全家和全体工匠时,叶青姬奋不顾身地投入窑火之中,以身祭窑。失去女儿的叶工匠强忍悲痛,对烧窑更加谨慎,千百次尝试之后终于烧制出温润如玉、清脆韵致、明滑透亮的青瓷。为了纪念叶青姬,窑工们称她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窑场中,并将贡品瓷器以龙泉方言称作“青瓷”,谐音“青姬”。
潘建波老师的作品
现今,青瓷匠人间依然流传着这个美丽女子的故事,在烧窑前敬天、敬地、敬窑神的祭祀仪式里,心呈敬畏,这也是献给时间和空间里所有的气息吧!
烧窑从窑头开始,需烧制至少8 小时。我们这次的柴烧过程,14 间窑室1 000 多件,整整烧了24 个小时,用了将近10 吨柴火。每间窑室的两边均有投柴孔,烧窑时,两边的窑工要同时投柴,这时,窑头师傅通过观火候来确定是否开始烧下一间窑室,俗称“开间”。
刚开始烧时,火焰的颜色是发白的,过一段时间后变为黄色,之后又变白。当整间窑室的火焰都变白并发绿的时候,就可以开下一间了;开了第二室后,第一室仍然需要添柴,只是相比于之前的投柴量,可以减少些。待开到第五室时,第一室停止投柴,并用匣钵片封投柴孔,火膛后移,以此类推。龙窑瓷器烧成后,需冷却三天三夜,方可开窑。
传统龙窑烧制的瓷器虽成品率低,但是因为其升温平缓,所制精品瓷器古朴典雅,又因龙窑温度的不可控性,变数很大,常出现不可预料的变釉色,让等待者惊喜连连。
龙窑里的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也是与窑的对话,是火与土的共舞,是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成的美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