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春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存储和传播的便捷给教育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围绕教育的各种理念、方法、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连续刷新教育界同仁们的认知。就在今年,恍惚一夜之间,“教学评一体化”一词在各种场合经常出现,套用互联网词汇,就是上了“热搜”。这词虽然火热,却并不觉得陌生,在我的认知里,教学评就是三位一体的,不曾分离,所以我认为这是在旧事重提。那为什么要重新提起呢?一番思考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重提,以引起重视,因为虽然教学评相伴相随,但是权重却不尽相同。
教学评为何需要一体化
过去我们的重点是怎样教,把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教会学生的方法和策略上,注重知识传播的效率;后来我们又强调如何学,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学习的方式和技巧,强调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评价却从未担任过主角。所以今天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思想在于强调评价的重要性,重新认识评价的力量,教会学生如何评价。
为何如此?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出现过一些偏差。评价主体单一,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评价标准唯一,考试分数一把尺子量到底,评价的形式窄化成一张考试试卷,考核的内容也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对于学习过程、方法掌握、情感和价值观缺乏评价,评价沿教学时间轴呈线性分布,彼此分裂开来。
评价是什么?评价是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则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可见,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实际上为了改善评价方式,我们的教改做了很多努力。前些年,教育技术能力1.0培训推广的三维目标设计就是为了改变课堂评价方式,把评价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只是在推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往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和书写成为教师们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因为我们习惯了知识传输的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思考,所以改变传统课堂结构总是停留在口头上,难以真正落实。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其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为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过程价值判断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三维目标的设计还是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都说明我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从评价标准上去引导教育改革的方向。作为负责区域教育技术的教研培训工作的信息中心,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改变评价方式、优化学习过程。结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们提出全面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一个师生网络联系的途径,方便他们分享资源、交流思想、及时评价,为学生营造一个随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泛在式学习的互联网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把基础知识传输放在课前自主学习,在课中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完成知识内化的深层次学习,在课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教学评价设计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调整教学策略、评估学习效果。它主要分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部分,如上图所示。
1.课前学习,完成基础知识传输
课前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一个学习阶段。本阶段要把传统课堂的部分功能前置,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基础知识传输,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分为自主学习、问题生成和学习效果检测三个部分。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前置阶段的主要学习形态,教师提前准备好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内容、学习课件和其他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本阶段相当于传统课堂要求的新课预习,但是更系统;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录制针对性强的微课,帮助学生解决较深、较难的问题点;再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设计好检测练习题目,并在学习空间合成本节课的电子学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推送给任课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通过各种终端,如Web、手机、平板电脑等访问学习,按照电子学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在线上提出和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这些学习是校外的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状态决定学习材料和视频的时间与频次,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2)问题生成。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障碍,不过问题也是机遇,它们正好是教育教学的契机。所以,我们在网络学习空间里专门开辟了以学案为单位的问题通道,鼓励学生把学习中的困惑梳理成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问题,教学相长,在帮助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共同提高。空间为每一个发言都打上是属于“问题”“回答”或者“其他”的标签,方便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统计,更方便的是学生遇到提问过的問题正好是自己的困惑,可以打上“同问”的标签,教师就可以非常便捷地挑选出学生们最关注的问题并设计出问题解决策略,以便上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效果评价。前置学习是后面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它的学习成效关系着整个教学模式成功与否。那么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又该如何评价呢?
学习空间设计了三种评价方式。第一种是学生自评。通过教师发布在学案里的检测题目,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不会做或者做错了,提交后还可以查看教师准备的题目解析,帮助理清思路。教师则通过系统反馈回来的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正确率、错误集中的题目等,以方便教师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第二种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查看资料和观看微课的学习行为数据对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评价。如学生观看微课的平均时长、频次,结合学生的练习测评情况就可以对学生学习效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掌握。第三种是教师通过学生提问的数量、类别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判断学生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