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蔚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孩子们深入学习的力量之源,也是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动力之源。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等,引领孩子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勇敢尝试,从而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情境;活力
创设不一样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等,既是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是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解析教材,精準把握学生的学情,并以此设计出更贴近学生实际,又契合数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同时,教师还得善于设计问题,以此强化教学情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为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创新之源,更是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力量之源。
一、创直观情境,促感悟加深
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征等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帮助学生克服因数学抽象性给孩子们数学学习带来的思维阻碍,使得整个学习难度大大降低。用好数形结合策略,创设对应的数学学习情境,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情形中更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等,从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主动性,也充满无尽的活力。
如,在四年级“认识多位数”例题2的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位的重要性,掌握0占位的特殊之处,以及无法取舍的作用等,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数位的认知表象,建立好对应的数位概念,让多位数的读、写以及组成等学习更理性,也富有灵性。
首先,引导自主尝试解决例题2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唤醒有关多位数认识的知识、经验等。
一是引导分别写出五千二百三十九,五千二百三十九万。让学生在写数的过程中感悟到这两个数在读数中仅是一字之差,而写数区别极其明显,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数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形?”经过学习分析,讨论交流,学生们逐渐明白,五千二百三十九是指5239个一,而五千二百三十九万是指5239个万,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数单位的意义。
二是指导学生整合刚才的两个数,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多位数。“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数整合起来,它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数呢?”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地进行尝试,把5239个万与5239个一合起来,形成一个新数52395239。这个数看似把5239重复写一遍,但是却蕴含着不一样的意义,这还要学生在直观的情形中对它进行更深刻的解读与领悟。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直观化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悟不同数位的位置,领悟到数字占位的重要,从而为后面0占位的学习提供思维基础。
一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出52395239,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大声地读出来,以强化数位的理解,巩固多位数的读法,进一步明悟多位数分级的作用,突出万级这一数级读法的规律等。
二是引入例题2中第二部分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计数器图,让他们边看边思考;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也来来拨一拨。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读一读着两个数,其间可能会问题不断,甚至也会有学生无法读数,感觉难以入手。
对此,教师就得重视数形结合原理的应用,引导学生审视计数器,观察这个数的构成。“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计数器上那些算珠,它们又在什么数位上,表示着什么”等,用问题引导学习,指明学习思考的方向。
同时,也逐渐减缓学习的难度,使得学习呈现多步走的格局。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说出这两个数的构成,比如第一个数6004000,就得让学生知晓整体的感知状况(以数级为一个整体),它是由600个万和4000个一组成的。进而促使学生理解计数器中没有算珠的位置,它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一个个0在那儿的。
第三,组织学习回顾和有效梳理。通过计数器的应用和集体研讨学习,学生能理解多位数的构成,知晓数级存在的价值,明白读数、写数的方法等。但是这些都是在一步步学习完成的,它是条块的、零散的,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回归计数器,利用一个真实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前面研究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更好地掌握多位数读写方法,理解数字占位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多位数读写的学习建构变得扎实、有效。
二、创悬念情境,促探究深入
创悬念教学情境,是提供课堂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一个新颖的事物是最能激发人们的挑战欲的,更会唤醒他们内心那份自豪感的。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现状,灵活地创设一些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并以此造就一节节丰富多彩、新异生动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也让他们的学习充满活力。
如,在四年级“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悬念的情境——学生画一个多边形,就脱口而出报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但是学生还无法证明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因而留下疑问,形成悬念。为此,让学生在这种悬念刺激下快速地、积极地投入多边形的内角和探索之中。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提供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和思维支撑。
其次,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习深思。“今天我们将研究一下多边形的内角和知识,不管是几边形,只要你能说出来,老师就能很快地知道它的内角和是多少,既不需要测量,也不需要画图噢!你们相信吗?”学生都用怀疑的眼光望着老师。
于是,考验老师本领的活动开始了。“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十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100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除了最后一问外,老师都从容地进行了回答。但是,这些答案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个悬念,会牵着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
第三,引导实践探究,寻找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的多边形,一下子还真没有办法解决好。那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最熟悉的多边形开始吧!先从什么图形开始呢?”“四边形”“三角形”……一片争论。“同学们,最简单的,也是最美的圖形,它就是三角形。你知道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教师一掠而过。
“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360度,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它也是四边形。”教师应趁热打铁,“你的例子是正确的,但是它有点特殊噢!”教师没有完全认同,也就给了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我推测其他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度。”此时,无须教师介入,学生就奋起反驳,“你和刚才某某的一样,还是从特殊的四边形来说事的,不可取。”
此时,教师就得做好引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保证课堂教学地正常推进。“那就从黑板上这个一般的四边形来考虑吧!看看,你打算怎样计算它的内角和?”新的问题,引发群体性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尝试,有的学生用量角器测量4个角,再计算出内角和;有的学生在四边形中找一点,并与4个顶点连接起来,画出4个三角形,也计算出内角和;还有的学生把四边形剪成2个三角形,再拼起来,发现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四边形的内角和,得到360度。
面对学生的学习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争论。他们会在争辩中发现,测量内角度数,计算内角和的答案不尽相同,总有些差别,不能统一,所以方法是不太理想的,结论也不太合理。而四边形内部任意找一点,也被学生在质疑中否定,但是它切割成三角形的思维还是值得赞赏的。那个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得到认可,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感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因为我们并不能每一次都去剪一剪、拼一拼。自此,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把多边形分成如干个三角形的方法就应运而生,这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启发。
第四,运用发现,探究多边形内角和规律。在学生获得四边形内角和计算的方法后,教师顺势利导,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继续探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多边形,从大量实践中巩固发现,并逐步抽象出多边形内角和计算的规律。因为每一个多边形分成三角形时,三角形的个数总比多边形的边数少2,所以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用边数减去2再乘180度。
当学生学有所获时,老师还得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开始之初的那个活动之中,并以此来验证老师的答案是否正确。当每一个学生都用学得的规律去进行计算后,发现老师的结论是正确的。同时,学生也感觉到,原来不是老师创造了神话,而是在应用规律迅速解题。自此,整个学习近乎圆满,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也极其活跃。
综上所述,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活力,教师就得善于创设不一样的情境,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感触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等系列学习活动,促进他们对学习的投入,诱使他们积极思考,最终实现有效学习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