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晶
摘 要:对话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它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无比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是师生情感交互、智慧碰撞的重要渠道,更是孩子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学习思考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生生之间的经验对话以及教学对话等,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也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闪烁着智慧。
关键词:对话;数学;文本;灵气;素养
“对话”一词的百度释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对话也是主持人采访形式对话,面对面交流。从中不难看出,对话的本质就是互动,就是智慧的交互、思想的碰撞。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对话机制,特别是平等的对话机制,势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习投入,进而增强学生心中那份对数学的爱与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憧憬。
一、对话文本,让学习有源
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在真实的教学中不能只盯住时髦的理念口号,也不是给课堂教学贴上绚丽的标签,而是引领学生在素养积累的道路上一步步稳健地走下去。笔者认为,对话文本就是走实这条路的基本保证之一,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尽快地融入教材编写的意图之中,走近知识体系结构之中,走进数学奇妙世界之中,从而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源可溯。
如,“认识厘米”教学,面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教师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理解1厘米有多长以及厘米的应用等,教师就得指导学生对话文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知厘米认识的必要性,知晓厘米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复习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找一组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拓画一下,感受画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明晰画出的每一条线是什么形状,从而巩固既有的图形认识,也促进学生深化对线段的认识,从而为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形成初步的感知。
其次,指导学生温故教材,回顾第59、60页中的内容,巩固对线段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联系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存在,体会线段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黑板的边、数学书封面的边、一张报纸中的折痕等。文本温习,深化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为后续新知探究提供必要的知识、经验孕伏,也为后面的认知冲突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最后,读书引发思考,问题激发兴趣。当孩子们被问题所困扰时,也正是教师引导的关键时机。此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聚焦“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桌边长度的测量呢?有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规矩呢?”问题开启了视野,也诱发了思考。此时,学生很自然地回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来,用读书的感悟去解惑、去研究,从而在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新的感悟,生成新的学习思考,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味、有理性,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平添了几许智慧灵光。
对话文本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用好这一利器不仅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新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预习习惯,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二、对话学生,让学习有根
有效学习的根是什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让孩子成为知识获取的第一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历程之中等,这些实践一定能让数学学习有根,它会诱导学生积极地探求数学内容的本质。长此以往,探索不断,也一定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在品质。
如,“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研究了很多线段的例子。你能找出自己身边的线段吗?
生:墙边的那条竖直的线就是线段。
生:用铅笔在纸上画一下,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生:窗户的金属边框是由4条线段构成的。
生:桌子的这条边也是线段状的。
……
师:那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什么是线段呢?它的特征又有哪些?
生:像那条墙线就是线段,直直的。
生:线段两边还各有一个点。
师:总结得不错。那你有办法量出课桌这条边的长度吗?开动小脑筋想一想!
生:有7拃长。
生:差不多是4个文具盒长。
生:3个小尺多一点。
……
師:听了这么多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生:不对吧!一会儿小尺,一会儿用手拃,一会儿用数学书,还有用语文书的。
生:对啊!想怎么量就怎么量,很乱啊。
师:对!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得用一个一样的办法,可以都用数学书,都用文具盒,也可以都用小尺。
生:对!用小尺,我发现爸爸妈妈他们量东西时都是用尺子量的。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爱观察。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是最容易统一的方法,拿出自己的小尺,看看它们上面都有些什么?和你的同桌先说说看。
生:小尺上都是从0开始的,然后是1、2、3……
生:对!还有“厘米”这个标记。
生:我的小尺上是cm,没有厘米。
师:真棒!厘米和cm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指的厘米。指着小尺上的数,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些数是什么含义。
生:指着5,那么0至5这样的长度就是5厘米。
生:0到3这个长度是3厘米。
生:7到15之间的长度是8厘米。
师:很奇特,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指的,在小尺上找一找,验证一下他的思考。
……
师: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你知道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先在小组中指一指,再用小尺在纸上画出来。
生:0-1是1厘米,1-2也是1厘米,5-6还是1厘米。
生:两个挨在一起的数字之间一定是1厘米。
生:画出的1厘米大约和我的手指一样宽。
生:1厘米和铅笔的宽度差不多。
生:我发现语文书的厚度差不多是1厘米。
……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准教学内容的本质,理解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并通过适宜的情景、真切的体验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认知,学习数学知识。案例中,教者没有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用直尺,也没有刻板地教导学生去认读几厘米,而是通过读小尺、说小尺,再到画出小尺上对应的线段,帮助学生形成几厘米的基本原理,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几厘米的认识。
对话不仅能促进课堂学习的深化,而且能诱发学习思考,让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笔者认为,也正是这样的对话,才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学习视野得到开阔。
三、对话教学,让学习灵动
将对话机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能够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能激发学生无限可能的学习。这样的过程,正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经历知识探索形成的旅程。有效的对话教学,一定能促进孩子们信心百倍地关注学习,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灵动且富有生机。
首先是基于学习推进的思考。对话教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服务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需要。同样,在“认识厘米”教学中,当孩子们已经认识到小尺上的厘米时,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这一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厘米认识的建构。
一方面利用孩子们读直尺上数字刻度的感悟,形成几厘米的初步感知,通过比画,定位几厘米的不同构成。另一方面设计测量小棒、数学书的宽度等活动,形成教学对话,让孩子们在学习交流、辨析中学会反思,促进对1厘米的深入理解,加速对几厘米测量的领悟,从而在大量实践积累之下,在不同的对话启迪之下,让学生们能够精准地感悟到长度测量的基本策略——“把要测量的物体与直尺上相应的刻度对齐”,获得测量的活动思维——“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所测物体的长度”,形成物体测量的经验——“物体包含几个刻度,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其次是给予学生自主的思考。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是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是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必定是内因动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进入一种自主探索、合作竞争的学习状态中时,课堂就会迸发出无限活力,学生就会生成无限的智慧。
同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机地设计测量活动、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活动,并要求学生试着说说两种学习活动的联系,有助于教師把孩子们的数学知识学习向着数学思维训练延伸。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联想,促进他们对测量物体、认识厘米等知识的有效沟通,启发学生获得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度理解,加速对认识厘米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这样的设计与思考,这样活动组织,一方面起到了理解测量策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试炼场,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帮助,更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总之,确立对话意识,形成对话机制,形成对话习惯,势必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魅力无限、活力无限。当然,这些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对话数学、对话文本、对话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对话教学的底气,才会拥有对话的智慧。“水本无华,荡击而生涟漪”,教学对话就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有效学习的最美涟漪,它也让我们成为足够优秀的数学教师变成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