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育公平初探

2020-09-26 11:50于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平语文课堂语文

语文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在语文教育领域的要求。课堂作为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实现语文课堂教育公平对促进语文教育公平发展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课堂层面的语文教育公平是就同处于一个学习环境之下的不同学生而言,其本质在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得到应得发展,维护不同发展起点学生的语文学习公平性。本文从语文课堂教育不公平现象分析入手,并提出策略,以期引起关注与进一步思考。

一.语文课堂教育不公平现象分析

课堂层面的语文教育不公平主要是就处于同一语文课堂下不同学生获得的参与和学习机会的不公平,以及该情况下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不公平而言。具体包括:

(1)学生参与机会不公平。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空间之一。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属于“一对多”的互动模式,这也就造成全体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机会不一。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以及与教师期待效应,使得教师往往会受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家庭背景等情况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或者选择。有学者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对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环节进行观察记录发现“学生参与问答的机会、参与的时间会间、问答题目的难度、对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的言语反馈,存在明显的差异。”[1]

(2)师生互动不公平。课堂互动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互动时间、互动质量、言语特征等上。而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则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学业成就、性别、种族和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是以师生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正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生者,使课堂本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2]由于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一对多型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方面,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之下,教师具有选择的权利,这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与教师以及教学内容的互动过程中;另一方面,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互动的时间、频率与质量等方面也是不同的。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我国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时间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大面积的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过分强调同一性,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新课改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便是对这一缺点的指正。但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之下无法真正满足考虑到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对学生采取“一致化”的教学造成了语文教育的不公平。

(4)教学设计不合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任务分析理论”。该理论强调“以学定教”。具体包括“目标分析(目标论)、主体分析(主体论)、条件分析(条件论)。”但理论的先进并没有带来语文基础教学实践的科学化,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学设计形式。这种教学设计将导致不同水平学生所获得的发展条件与发展机会的不公平。其中最主要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是关于主体分析的问题。任务分析理论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生起点能力不同,所提供的达到教学目标的条件和方法也是不同的。但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容易站在施教者的角度,忽略学生的起点能力或者对学生起点能力判断错误,这就造成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过程,给予同样的教学条件,但是却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

二.促进语文課堂教育公平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贯彻教育教学公平理念。教师应该贯彻“平等原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智力水平高低、语文基础好坏、教养程度如何,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3]一旦教师自身缺乏公平素质往往使得教师容易受到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学生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忽略”或“轻视”部分学生,造成同课堂环境下的学生发展不公平。因此,一方面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理念,加强语文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教育公平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合理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多样的调查手段,正确判断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条件,同时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的差异,促进语文教育的公平。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供多样化参与机会。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与意识。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语文学习中,并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与快乐。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保证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学习的机会。有的语文教师采取在上课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自由演讲的方式保证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机会;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评作文、互评作文的机会;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注意结合语文教学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些举措都为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保证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公平参与。

(3)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实施差异性教学。课堂教学要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改变传统单一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方式。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式,保证每位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开展差异教学。①设置不同层次类别教学目标。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的本质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准确预期。我国学者根据学习结果理论设置了四类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策略和态度)。[4]同时指出,不同类别的语文教学目标,即语文学习结果存在不同层次。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需要,设置不同类别的语文教学目标,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发展实际,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层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底线,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语文教育公平。[5]②采取分层教学策略。为了避免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得一节或多节语文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保证不同水平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各自的发展。因此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教学环节,制定出不同的“起跑线”和“适宜速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适宜的教学进度展开教学,并且在教学内容上突显出层次性。③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水平、人格特征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互相学习,组间互相学习等,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小班制教学或调整课堂空间,保证学生与教师能够具有足够的互动和接触空间。④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差异性的教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6]

参考文献

[1]陈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初探[J].语文学刊,2014(9):106-107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席加宏.课堂教学公平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16):337-339

[4]何更生.基于语文学习结果的语文教学目标分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19):34-39

[5][6]史亚娟,华国栋.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9(1):36-40

(作者介绍:于浩,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公平语文课堂语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必须公平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