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默
朱亚琴
宜兴人使用紫砂制壶始于明代,数百年间名家辈出。与师出名门的制壶人不同,饮露山房紫砂艺术馆馆长朱亚琴却是自学成才。朱亚琴说,制壶的过程也是她沉淀自己的过程。多年来,她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中。她的作品造型简约、线条流畅,追求含蓄与内敛,无论是方器还是圆器,都极具生命力。
朱亚琴生于江苏宜兴,毕业后在宜兴电子器件总厂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兴起茶文化热,十分青睐宜兴紫砂壶。香港的海洋、锦锋、英泰、双鱼四大公司到宜兴紫砂工艺厂采购紫砂壶,拿到香港后再销往台湾。也有台湾游客来宜兴采购紫砂茶壶,一人一次就买五六把壶。朱亚琴的丈夫桑黎兵从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紫砂壶艺创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做出的紫砂壶,因造型别致受到台湾客商的欢迎,有时,一把壶的售价抵得上半年的工资。
学设计出身的朱亚琴看得心动。桑黎兵制壶时,她就在一旁看。一开始学制壶,朱亚琴是想改善家里的生活,慢慢学下来,不觉被紫砂的文化内涵所吸引。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北宋诗人梅尧臣用紫砂茶具盛新茶,文火细烟,小鼎长泉,诗句描述的便是他在宜兴时的生活写照。宜兴紫砂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紫砂陶的透气性高,当制成茶壶注入沸水,盖上壶盖,可见一股淡淡的雾气从壶身上缓缓升腾。《长物志》中关于紫砂壶的描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泡茶好喝,跟它的透气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透气性,紫砂壶会呼吸、吐纳,在泡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气孔吸附、吞吐茶香茶味。茶油分泌、茶香弥散,隔夜不馊、久置无宿杂气。
朱亚琴制壶技艺快速提高,一方面来自桑黎兵的指导,一方面来自客戶的反馈。“这个壶嘴有点粗了,能否修改得更秀气一点,调整后我们多定几把。”在朱亚琴看来,制壶人和客户的眼光是不同的,客户从大众审美上弥补了制壶人经验的不足。“他们虽然不会制壶,但见过的壶很多,每次给出的意见都能切中要点。”
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制壶,一直到晚上10点才休息,朱亚琴对紫砂制壶着了迷。在她看来,一天十几个小时用来制壶并不枯燥,这个过程养心也养人。她把对生活的理解融进了创作中,手中的壶不再是一件单纯的商品,而是带有可传承的文化属性。“中国人表达情感时向来婉约含蓄,无论言行举止,抑或情感的倾诉,言浅而情深,温婉而隽永,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在众多的紫砂造型装饰中,朱亚琴偏爱荷花元素。“人生当如荷花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性情高洁,不媚不宠,平淡而执著。”朱亚琴从荷花中获得感悟,创作出紫砂作品《荷池秋风》:壶身扁圆,镶嵌荷叶边造型,藏缝于饰,加强了壶器的立体感;壶把壶嘴方圆结合,温婉却不失筋骨,简单且棱角分明,拙朴雅致。这件寓意为人处世之道的作品也成为朱亚琴的代表作之一。
手作制壶至今,几十年的光阴倏忽而过。朱亚琴感谢安静制壶的时光,让她能够沉淀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她一直想找个机会回报用艺术滋养她的家乡——宜兴。当她得知可以通过“妈妈制造”公益项目带动当地女性就业时,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妈妈制造”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公益品牌,通过对贫困妇女进行手工艺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技能改善家庭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亚琴第一次听说这个项目就动了心。
从7年前开始,朱亚琴成立了“妈妈制造”宜兴紫砂壶合作社,把数十位中老年女性召集在一起交流如何做紫砂壶。“她们中有的是母亲,有的是奶奶、外婆,她们要操持家务、接送孩子上学,能抽出时间来学习制作紫砂壶很不容易。她们来了,我就要对她们负责,把技能教给她们。”学成后,朱亚琴提供泥料,妈妈们制好壶后就交给朱亚琴销售。为了激发妈妈们的积极性,朱亚琴总是想尽办法把这些略显稚嫩的作品销售出去,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如今,已有上百人加入了“妈妈制造”紫砂壶公益项目。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妈妈制造”紫砂壶的销售并不理想。朱亚琴把实情瞒了下来,照常收壶,并且个人垫付了妈妈们的制壶费用。如今,朱亚琴的储藏间里收着上千把待销售的紫砂壶。在她的朋友圈里,分享最多的便是推广“妈妈制造”的信息。她说,再等等,宜兴紫砂壶市场很快就会回暖,她不想让这个有意义的公益项目因为暂时缺少订单而无法持续下去。
Q&A
Q:制壶30多年,能一直保持高产的秘笈是什么?
A:我觉得制壶是一门手艺,要吸收不同的元素才能保持创作的热情。过去,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从客户身上学习;现在,我从儿子桑崧杰身上学习。桑崧杰学制壶也有几年时间了,他设计的茶壶往往造型夸张,这是年轻人身上张扬的一面。我把这种夸张经过处理运用到创作中,反而打开了思路,制作出了几款壶效果都不错。
Q:“妈妈制造”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什么助推作用?
A:教给妈妈们一技之长,让她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我觉得这比单纯的物质帮扶更有意义。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助力,也是我参与这个项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