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苏:传承罗文化的手艺人

2020-09-26 12:00王冬艳
莫愁·时代人物 2020年9期
关键词:丝绸传统

王冬艳

李笑苏

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桥开发区,凌霄花爬满了建筑的外墙,从总经理李笑苏的办公室望出去,是江南的氤氲水气。李笑苏坐在落地灯旁的沙发上,灯光透过丝罗做的灯罩,洒下一抹桔黄色的温暖。江南雨季是苏李笑苏最喜欢的时节。她说一边听着雨声,一边翻看罗的传统纹样,有一种诗意的浪漫。

李笑苏18岁高中毕业后,分配到苏州吴县丝织二厂,从一线挡车工做起,一干就是8年。凭借踏实肯干,她一步步做到挡车操作工、车间工艺员、中层管理人员。李笑苏的整个青春都在从事与丝绸相关的工作,没想到在38岁时,工厂改制,她下岗了。

“我在丝绸行业工作了几十年了,心里总有一份眷恋,觉得應该再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谈起创业的初衷,李笑苏坦言:很简单,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不应离开丝绸行业,而是择一业而终其一生。当时,一位在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李笑苏,中日丝绸贸易往来频繁。罗作为丝绸产品的一种,以桑蚕丝为原料,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穿着舒适、凉爽。它的工艺复杂、半手工、量产化低、有技术含量,虽然利润不如其他丝绸产品,但门槛高,做得好将是很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在家人的支持下,1996年,李笑苏创办了一家苏罗生产工厂——吴县锦达丝绸工艺厂,工厂生产的花罗、素罗等产品100%出口日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2000年,吴县锦达丝绸工艺厂迁至金桥开发区,并升级为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

从一根丝进入工厂,到一匹罗走出厂门,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在李笑苏眼中,罗是带有文化符号的丝绸产品,几千年传承到现在,既是技艺,也是记忆。“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东汉诗人曹植在《美女篇》里就提到了轻薄、飘逸的罗衣。“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唐代诗人杜荀鹤描写的则是罗在苏州的生活化景象。通过收集、研究传统罗的纹样,李笑苏发现罗在历史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越研究,她就越沉浸其中。

在李笑苏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匹特殊的面料,那是她去日本考察市场时带回来的,长13.5米,折合人民币3000元,正好可以做一件成人和服。“其实这匹面料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罗。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用罗做传统服饰,我买回来是想鼓励自己。罗是如此的美好,我们要好好待它,要对它有信心。”

2014年,李笑苏开始把更多精力转向国内市场。苏州丝绸行业协会到锦达丝绸调研,调研员问李笑苏:“锦达有自己的品牌吗?有注册商标吗?有档案管理吗?”面对询问,李笑苏不断摇头。她意识到,锦达丝绸管理太过粗放,应该朝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让企业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李笑苏对接苏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应用产学研的成果。

2015年,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大赛在杭州举办,比赛要求参赛作品要环保、传统、有科技含量。这引起了李笑苏的兴趣:“杭州有素罗,我想证明苏州有花罗。”跟苏州大学的老师沟通后,李笑苏定下了珍珠粉印花的概念。珍珠粉是天然材料,通过纯手工刮印技法印花,不用经水洗、高温就能定型,既环保又有科技含量。

大赛评选揭晓,李笑苏选送的丝绸面料“丝罗?木槿繁花”荣获大赛春夏组金奖,另一款丝绸面料“丝罗?春风柳絮”获该组创新奖。这次获奖坚定了李笑苏对国内市场的信心。

为使中国的罗织物与罗文化不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近年来,李笑苏投身于恢复、发展、传承罗的事业当中。锦达丝绸受中国丝绸档案馆委托进行罗织物样本档案抢救恢复工作,先后成功复制“本白色二龙戏珠暗花实地纱(清)”和“藏青色二龙戏珠暗花芝麻纱(清)”;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纺织考古研究所委托,复制江西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面料;受苏州丝绸博物馆委托,成功复制民国“文华纱”……2018年锦达丝绸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锦达丝绸的出口量减少一半。李笑苏把这段时光当作修炼内功的机会,不断开发适应国内市场的新产品。李笑苏一直在思考,怎么让年轻人喜欢上罗。在她看来,罗不应该曲高和寡,它应该应用到生活化的场景中,比如做成屏风、罗灯、罗包、罗扇等。李笑苏与苏州大学合作,用传统图案“喜相逢”设计出一款丝巾,并获得2020年度CV可持续纺织创意设计大赛材料设计奖。“喜相逢的纹样是颇具情感内涵的,它既传统又时尚。人与人、人与物的每一次相逢都应该是欢喜的,我觉得这个题材寓意很好,可以使用的场合也很多。”

Q&A

Q:你觉得应该怎样推广罗文化?

A:过去生活中有很多跟罗相关的诗句、成语,比如“轻罗小扇扑流萤”“包罗万象”。推广罗文化,就要让它生活化。北京的文创中有宫灯,我就用罗做出了一盏罗灯,其实是都是通过不同文化元素的嫁接开发产品,让它更具烟火气。罗是含蓄、内敛的。这几年,我们一边开发设计新的产品、花样,一边改进传统的织造技艺,试制了蝴蝶罗、萱花缠枝罗、蚕香罗等一大批罗产品,增强了传统罗织造技艺的表现力,让它有更多的应用。

Q:作为手艺人,请分享一下你眼里的小康生活。

A:小康生活,早已不仅仅满足于简简单单的温饱。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以前的衣服很单一,一件衣服要穿几年,现在我们的服饰越来越个性化。罗是带着文化属性的丝绸面料,在我们手艺人看来,它满足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小康带给我的深刻感受。

猜你喜欢
丝绸传统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桑果”理论建构探索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少年力斗传统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丝绸去哪儿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