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谧 李可彬
[摘 要]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数据要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高校要建立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要从统计数据质量保障管理、统计数据质量过程管理、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充分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和意义,为高校发展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实现教育科学管理。
[关键词]高校;教育事业统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030-03
1986年,原国家教委制定并发布了《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以部门规范性文件规范、引导、保障和推动教育统计工作。2018年教育部审议通过《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教育统计工作法制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教育统计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法部署并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有关机构实施的教育统计活动[1]。其中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简称高基表)是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高校办学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于高校办学规模、学生情况、师资情况、科研情况、学科建设等指标的统计,掌握高校办学实力,明确高校下一年度招生规模,以及评估本年度的教育完成情况。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更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内容涉及学校全方位信息,只有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取得真实客观、全面完整、科学有效的基础数据,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后,才能充分发挥其指挥决策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在分析目前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建立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以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高校教育事业统计现状简述
教育事业统计是了解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是教育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教育统计管理规定》中对教育事业统计调查、教育事业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管理、教育事业统计组织做了详细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育事业统计在绝大部分高校的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依旧停留在填报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类统计调查表上,被动而缺乏创新性。一方面,高校在统计资料的收集、审核、调查、汇总上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掌握的统计资料,未能从学校发展规划、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缺少了统计分析的环节,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对于高校内部管理的主导作用、引导作用被大大削弱。此外,上级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统计结果缺乏有效的调查监督手段,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同一指标同时段不同报表中数值不同的情况屡有发生[2-3]。目前,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主体意识薄弱
各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认知不足,高校普遍认为教育事业统计是上级教育部门部署安排的外部工作,忽略了教育事业统计是对于高校内部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对高校发展规划与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據的工作。主体意识的缺失,造成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于形式,缺乏积极主动性,导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逐渐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边缘化。
(二)领导重视不足
教育事业统计短期内很难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在高校的内部管理中缺少关注,领导重视不足。失去学校领导的有效引导,教育事业统计的职能大大受限,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无从开展,统计工作服务学校发展更成为空谈,无法发挥其咨询监督作用。此外,由于统计工作不受重视,从事统计工作的相关人员也无心钻研业务,转移精力到其他工作上,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更加被动。
(三)业务水平不高
《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根据统计任务需要配备专门的统计队伍。目前,各高校也已基本具备一支统计队伍,一般归属高校校办、发展规划部门,能够按时完成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类报表,但大多统计人员缺乏专业的统计知识,只是简单地进行数据填报工作,业务水平不高,影响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高校统计队伍也呈现出两种情况: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足,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相关配合职能部门没有专门的统计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交接频繁;二是,出于对统计工作稳定的要求,高校统计人员以女性为主,人员状态过于稳定,缺乏新鲜血液注入,固定的统计人员不追求业务水平的精进,导致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停滞不前。
(四)组织监管缺失
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涉及学校多个职能部门,不同报表也对应不同上级教育部门发布任务,因此负责相应报表的部门,直接单独上报,没有进行统一把关,往往就会出现不同统计人员对于指标理解不同造成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绝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各部门分别填报,一方面无法形成各部门协作互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极不利于学校对于统计报表的监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二、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提高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首先需要深刻理解、明确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统计数据质量没有统一标准,通常指数据的准确性,用误差的多少衡量数据质量的高低,显然单一的评判标准是不全面的,目前广泛认可的是由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致性、适用性构成统计数据质量的六个要素[4-5]。
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客观真实的体现,反映在高校教育事业统计中,即要求准确掌握各项数据指标定义,严格按照规定实事求是统计相关内容,不得出现虚报、错报的情况。
完整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内容完整的体现,反映在高校教育事业统计中,即要求数据在内容上包含所有项目,不得出现残缺不全、漏报的情况。
及时性是统计数据质量时间效率的体现,反映在高校教育事业统计中,即要求按照各类统计报表要求的时间节点、截止时间及时上报数据,不得出现延迟上报、时间滞后的情况。
可比性是统计数据质量信息对比的体现,反映在高校教育事业统计中,即要求各项指标具有参照标准,统一标准的各项数据能够做到相互可比。
一致性是统计数据质量逻辑联系的体现,反映在高校教育事业统计中,即要求相互关联的统计数据逻辑关系完整、正确,不得出现统计数据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情况。
适用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应用价值的体现,反映在高校教育事业统计中,即要求得到的统计数据,通过合理分析能够满足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对于该项指标的应用期望。
统计数据质量的六大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计数据质量的完整内涵,从这六个方面评估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才能充分体现统计的科学性。
三、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在教育事业统计过程中,由于高校统计规章制度不健全、统计人员质量意识不强、基础统计工作薄弱、统计调查不足,以及外部干扰导致的统计数据不准确、数据失真等,都大大降低了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提高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需要切实可行的持续改善方案,建立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统计数据质量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统计工作中各个环节质量管理的漏洞,对于统计数据质量起良好的保障作用。
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生产包含四个过程: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评估。要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要实现统计数据的全过程控制。数据采集阶段,要及时、快速、准确地采集统计信息及其相关支撑数据;数据加工阶段,要多角度、多层次加工统计信息,选取符合统计要求的数据;数据分析阶段,要全方位、多领域分析挖掘统计信息;评估阶段,要全面、深入评估统计信息的可信度、有效度及应用。基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全过程控制的思路,本文提出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切实保证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一)数据质量保障管理
1.建立领导责任制
统计部门及分管校领导对于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负有完全责任,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意识,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带头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高校领导统计工作负责机制,层层把关数据质量,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责,确保及时、准确地完成统计任务。
2.健全统计规章制度
以《统计法》为根本,以《教育统计管理规定》为规范,制定全面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制度,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包括建立高校统计报表的台账管理制度、统一归口管理制度以及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奖惩制度,增强统计数据在学校内部管理的权威性。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制度还应强调统计工作的科学性、独立性,突出明确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统计不端行为的追究和惩罚力度。
3.组织统计人员培训
要定期组织学校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及考核,增强统计人员对于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技能的掌握,并将培训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稳步提升统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强化统计法律法规学习,树立统计工作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职业道德模范标兵,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二)数据质量过程管理
1.事前预防
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过程管理的事前预防要从“内”“外”两个层面着手。对“内”而言,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统计报表规章制度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事前预防的根基,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优劣。对“外”而言,首先,统计报表任务的宣传发布工作十分必要,统计工作任务分配要及时召开工作会议,要求相关领导及统计人员出席,强调统计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统计报表中的指标、口徑、范围、时点,从主观上提升统计数据质量,避免因人员懈怠造成的统计数据问题;其次,对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进行详细分类控制,哪些统计数据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涉及的部门有哪些,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应制定详尽的统计方案,建立数据质量事前预防控制点,按照该项数据特点结合统计数据质量的六大要素,在统计过程中重点检查该项数据。
2.事中控制
统计数据质量过程管理的事中控制,要着重控制统计数据从采集到数据上报的全过程,包括数据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统计归档的管理。按照统计数据的各项标准,建立统计数据质量全程管理监控体系。数据采集阶段,各部门对于上报的各项数据,均能提供相应的原始材料凭证,对于没有细化的指标,也应符合上述要求,各项统计指标相应明细清单一应俱全。数据审核阶段,要针对事前预防中确立的控制点,对该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对比往年数据、逻辑相关数据发现矛盾,通过逻辑校验、经验校验、对比分析、原始资料查证的手段,排除所有质量隐患。数据上报阶段,相关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对于上报数据签字审核确认,层层把关上报数据。通过对于采集、审核、上报的全过程控制,使与统计数据质量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完备的、系统的控制。
3.事后检测
统计数据质量的事后检测,是对基层统计数据或汇总统计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或误差判断工作。首先,要建立数据质量抽查制度,定期将原始报表与填报数据对比,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对汇总数据进行检测,并对各类数据纵横比较,确认数据的可靠性。其次,对不符合统计数据质量要求的统计数据的所有环节和责任进行追溯,以便对不符合统计数据质量要求的环节进行数据纠正和改进,从而最终产出的数据均能达到统计数据质量要求。
(三)数据质量评估管理
数据质量评估是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是判断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好坏的依据,缺少了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实现。因此,建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据评估规范化、科学化,是健全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严格执行数据质量评估管理,对统计数据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有效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透明度。
四、总结
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在高校内部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建立全面的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切实提升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从而发挥其咨询、监督作用,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思路和方向,充分体现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价值与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管理规定[Z].2018-05-15.
[2] 张志国,薛晓娟.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2):63-66.
[3] 苏光靖.当前高校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统计与咨询,2013(3):13-14.
[4] 马元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计数据质量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64-69.
[5] 金勇进,陶然.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J].统计研究,2010(1):62-6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