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金在2020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彰显了科学方法论的威力。一是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全盘掌握疫情防控各方面任务,又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二是坚持和运用系统方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好地域、资源、任务统筹,把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有机统一起来,多维度发力、多层面推进,实现协同联动,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三是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党中央既立足当前,提出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早有研判之思、早拿应对之策、早施落实之举,在不断拓展全国疫情防控积极向好态势的同时,指导和推动分区分级复工复产,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此外,注重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
范希春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1期撰文指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构想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从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转变为一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构想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公平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等文化理念,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构想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愿望和时代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格局,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郭庆松在2020年3月20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国内大局,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大局,即新兴行为体的强势崛起引发了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的洗牌和重塑。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机遇,在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和并肩前行中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复兴”,其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是全球治理改善中的中国智慧和世界秩序重塑中的中国力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变局”,其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是全球要素配置中的中国机遇和国际力量洗牌中的中国机会。两个大局是当代中国的谋事之基。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无往不胜。
董晓萍在《前沿》2019年第6期撰文指出,西部地区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是西部地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也是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关键举措。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问题,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多重属性及产业特征,必然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综合发展问题。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既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优化结构,集聚发展,还要着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经济功能的发挥,还要注重文化产业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既要重视政府的扶持与推动,更要注重市场的导向驱动;既要注重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有战略眼光和开放视野,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借力生产要素,最终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数量规模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化,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型转化,形成经济提质增效、文化创新繁荣、社会发展、人文进步的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