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琼 苏瑞鉴 覃 丽 李 晓 刘玲玲
(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1 护理部,2 创伤骨科,贵港市 537100,电子邮箱:375013722@qq.com)
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有研究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如果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DVT发生率可高达60%,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2-3]。研究发现,采用穴位贴敷或者中药治疗可促进血液循环[4]。本研究运用中药三七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骨伤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骨折至手术时间<3 d;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患者;受伤后卧床超过3 d入院,术前已经证实并发DVT的患者;合并血管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34例、中医1组33例、中医2组33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表1 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DVT综合预防措施。患者入院固定骨折后,当天即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不能主动运动者协助其进行被动踝泵活动,3次/d,20~30次/min;同时,采用电动空气压力泵理疗仪(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AirPro-600型)理疗,将患肢或者双下肢放入理疗仪的肢体套内,启动理疗仪,套内的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气、放气,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2次/d,20次/min。术后继续进行踝泵运动、电动空气压力泵理疗,并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次口服,1次/d,直至术后10 d。
1.2.2 中医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入院当天采用中药行穴位贴敷。贴敷药方及制作方法:三七30 g、白芥子60 g(均由我院中药库统一采购),将中药研磨成粉,用凡士林与药粉制成贴敷药贴,凡士林与药粉的质量比为1 ∶2.5,将凡士林加热溶化后加入药粉,边加药粉边搅拌,煮至药粉颜色变暗有药香味逸出,药膏呈黏稠状不焦糊为煮透即可。取双侧太冲、足三里、血海和箕门穴。穴位贴敷时,取药膏适量在穴位的中心位置均匀涂布,厚约0.2~0.3 cm。2次/d,2~4 h/次,10 d为1个疗程。
1.2.3 中医2组:在中医1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方药组成:桃仁10 g、红花10 g、地黄10 g、川芎15 g、当归15 g、芍药15 g,每天1剂,由药房统一煎制,200 mL/次,2次/d,入院后第2天开始用药,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并发DVT例数:疗程结束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四肢深静脉情况,四肢DVT的超声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患者治疗后DVT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3.5%(8/34),中医1组DVT的发生率为12.1%(4/33),中医2组DVT的发生率为3.0%(1/33),中医2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417,P=0.036))。
2.2 治疗前后3组患者FIB、FDP、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治疗后,中医2组的FIB、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中医1组及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中医2组的FIB、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FD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FIB、FDP、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x±s)
DVT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若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有研究显示,骨科大手术后给予静脉血栓栓塞干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仍有0.3%[6]。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以及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7]。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术后患者,因手术操作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并且术后患肢制动、卧床等因素导致静脉血流瘀滞,加上患者高龄、全身麻醉、术中输血等均有可能造成血液高凝状态[8-10]。术后24 h内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发生DVT的高发期,应尽早对患者进行干预措施[7]。
下肢DVT属中医学股肿范畴,中医学认为久卧伤气、血脉损伤以及气虚血瘀是导致股肿发生的主要因素[11]。本研究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和(或)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DVT,结果显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的中医2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可有效地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DVT发生。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外治方法,采用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皮肤吸收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已被应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痛经等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12]。太冲、足三里、血海和箕门穴位是人体下肢的主要穴位。太冲穴可平肝熄风、通经散瘀;箕门穴可健脾渗湿、通经散寒;血海穴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可清血利湿、行气活血;足三里穴可调理脾胃、调节机体免疫力、通经活络、补中益气[13]。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三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含量、改善纤溶活性以及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14],采用三七对患者太冲、箕门、血海、足三里穴贴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畅气血,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等作用[15]。本研究使用的口服药方含有桃仁、红花、地黄、川芎、当归、芍药,全方具有活血化瘀、凉血通络、消肿止痛、抗血栓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桃仁的水提取物、红花的黄色素、当归多糖、川芎嗪和芍药苷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溶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栓等作用[16-21]。
FIB、FDP、D-二聚体是血液发生血栓、血栓前状态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是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中医2组的FIB、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中医1组(均P<0.05),说明三七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FIB、D-二聚体水平。有研究显示,三七可通过减少凝血因子含量、改善纤溶活性等途径抗血栓形成,可减少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和Ca2+等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14]。本研究中医2组患者得益于中药口服方药及三七穴位贴敷的协同作用,增强活血化瘀、抗血栓等功效,因此其DVT发生率最低,效果最好。
综上所述,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可有效地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并降低机体FIB、D-二聚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