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杜然
(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肾病综合征属于临床肾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血脂症以及低蛋白血症等[1-2]。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男性患者比重相对较大,肾病综合征患者自身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故而通过尿液可大量流失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成分,导致患者机体抵抗能力与免疫力降低。临床治疗该疾病时多采用激素疗法,但长期使用激素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激素依赖、激素无效等情况,加之在激素疗法中药物使用规范性的要求下患者需要分阶段调整药物用量,在撤减用药后患者病情反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4]。由此可见,积极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是广大医学界学子孜孜不倦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补脾益肾汤加减疗法在该疾病中的运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分析资料为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内科进行临床治疗的8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尿蛋白>3.5 g/d,血浆白蛋白<30 g/L,且伴随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状,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列表法将上述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4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7-77岁,平均(49.75±3.45)岁;病程在1-6年,平均(4.20±0.55)年。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5-78岁,平均(50.17±3.60)岁;病程在1-5年,平均(4.11±0.80)年。经统计可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案。42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甲泼尼龙(PfizerItaliaS.r.l,国药准字H20110064)口服治疗,药物初始服用剂量为0.8 mg/(kg·d-1),连续用药2个月后,可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逐渐调整药量,以每2周减5 mg为宜,最低药量不得低于16 mg/d。患者用药治疗时间为6个月。在上述西医用药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补脾益肾汤加减治疗,补脾益肾汤处方如下:黄芪25 g,赤小豆25 g,玉米须25 g,山药15 g,茯苓10 g,益智仁10 g,白术10 g,熟地黄10 g,山茱萸10 g,女贞子10 g,甘草3 g等。对于伴随双下肢肿患者,可于基础方中添加木瓜、猪苓;伴血尿者,加竹叶、白茅根;腹水明显者可加冬葵子、大腹皮;畏寒者加仙茅、桂枝,对于血压明显较高的患者,则可加钩藤、夏枯草等。患者每日煎煮1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较治疗前,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24 h尿微量蛋白>2.0 g,则判定为治疗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缓解,24 h尿微量蛋白水平在0.3-2.0 g之间,判定为治疗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4 h尿微量蛋白<0.3 g,判定为治疗显效。总有效率=1-无效率。
1.5 统计处理方法。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24小时尿蛋白定量、BUN、SCr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治疗效率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率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3,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率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对比。对比结果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均显著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明显更低,P均<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对比(±s)
?
本研究中对照组所采用的甲泼尼龙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临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见药物。由于甲泼尼龙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以及免疫抑制药性,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可有效缓解患者急性炎症时渗出,并稳定溶酶体膜,对于减少纤维蛋白沉着、减少尿蛋白漏出方面疗效显著。同时,甲泼尼龙还可以抑制慢性炎症中的增生反应,通过降低成纤维细胞活性实现减轻组织修复所致的纤维化[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表明治疗后其肾功能得以有效改善,甲泼尼龙治疗肾病综合征行之有效。
从中医角度上说,肾病综合征属于“水肿”、“尿浊”、“腰痛”、“虚劳”等范畴,病机以脾、肾功能失调为主,阴阳气血不足是发病之根本,故而疾病治疗关键在于补气益脾,利尿消肿,涩精益肾。补脾益肾汤以补脾益肾温阳为主,方中包含黄芪、山药、茯苓、白术、熟地黄、山茱萸等多味药材,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保肝利尿、利水退肿,现代医药学证实,黄芪还具有保护红细胞、提升造血系统性能,使蛋白质代谢加速,机体免疫增强的功能[6-8]。山药、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渗水利湿,泄肾浊;而熟地黄具有填精益髓、滋阴补肾之效;山茱萸具有补益脾肾,收涩固脱效用等。诸味药材合用,可发挥其协同作用,对于改善患者改善水肿、蛋白尿等症状、提高其肾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则进一步提示,在常规的激素疗法基础上联合实施补脾益肾汤加减治疗,更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补脾益肾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提升其临床治疗效率,该方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