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广安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四川 广安 638000)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医疗器械的更新,其中微量注射泵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实施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病患而言,其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该类药物对输注速度要求较高,因此需要使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治疗。临床有研究显示,微量注射泵使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提升其治疗效果,需明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本文对体外循环手术病患使用微量注射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护理经验,现阐明如下。
1.1 基线资料。选择在我院实施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98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研究时间均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98例病患中,男59例,女39例;年龄在35-79岁,平均(49.97±10.03)岁。全部病患手术治疗后均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治疗时间在两小时至八天之间,均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药物输注。微量注射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病患注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掌握微量泵注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药液渗漏:体外循环手术后病患通常需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药物输注,若未正确选择留置针穿刺血管,或未对留置针进行妥善固定,多种因素均会导致留置针滑脱至血管外,如果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定期观察,极易导致药液渗漏至皮下组织中,严重者会引起皮下组织坏死。
1.2.2 静脉血回流:微量注射泵通常与三通或延长管或留置针进行连接,若连接部位松动,容易引起药液渗漏,并且会导致静脉血液回流至留置针内,堵塞针管。同时,在输注过程中,同时进行多个通道共同输注,或药液输注速度过快等情况均会引起静脉血液回流。
1.2.3 微量注射泵操作不规范:在部分护理课本中未对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往往导致护理专业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微量注射泵使用技巧,加之临床对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无明确指导原则,使得刚刚进入临床岗位的护理人员无法正确的操作微量注射泵,出现各种操作错误情况。
1.2.4 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不当:在进行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未合理控制微量泵注射速度,若输注速度过快,则致使大量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进入病患机体内,对其血压以及心率均产生不利影响;若输注速度过慢或暂停,会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
1.2.5 静脉留置针堵塞:若静脉回血或针头脱落等因素造成留置针堵塞,但由于延长管内可承载部分药液,当留置针堵塞时,微量注射泵不会立即出现报警警告,其仍然继续处于工作状态,但药液无法正常到达血管内,全部滞留在延长管内。当延长管内药液量不断增加,导致压力不断增大,直至达到最大限度时,微量注射泵才会出现警报[2]。
1.2.6 同一通路同时应用两种药物:在进行血管活性药物注射过程中,经同一输注通路进行多种药物的输注,使得微量注射泵发生报警情况。
1.2.7 微量注射泵故障:护理人员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注重对微量注射泵的维护,未设置专人进行管理,未定期检查注射泵电量,没有进行有效的日常清洁,尤其是输注黏稠度较高的药液后,没有及时对推进器以及导轨部位进行清理,使得大量药液粘连,影响药液输注速度。
1.2.8 无菌意识较差:微量注射泵通常需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中,加之病室内病菌种类较多,极易造成微量注射泵污染。若护理人员未定期对微量注射泵进行消毒剂擦拭,或在更换药液时不注意消毒连接部位等,均会产生注射泵污染,极易导致病菌进入病患机体内,使其出现感染情况,对疾病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病患死亡。
1.2.9 心理问题:由于病患对微量注射泵认知程度不足,同时其输注时间较长,病患需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会对其机体血液循环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病患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加之微量注射泵内药液浓度较高,会对病患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刺激,使其机体出现肿胀、疼痛情况,进一步加重病患负性情绪。
2.1 确保微量注射泵管道通畅。当病患在进行微量注射泵治疗时,护理人员需定期查看,检查输液管道有无破损、松动,尤其需注意检查管道连接部位情况,防止出现松动情况。定时检查三通情况,若发现连接部位松动,则需更换输液器具,重新消毒后进行连接,并予以妥善固定[3-4]。若留置针内出现静脉回血情况,不可随意按动快进键,防止药液输注速度突然增加,使得病患血压以及心率出现明显波动。
2.2 合理固定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后需使用专业的3 m透明胶贴将留置针针头妥善固定,外露部分可使用医用胶带加以固定。嘱病患在翻身或活动过程中,注意对留置针的保护,避免造成牵拉使其脱出。若发生留置针脱出,需立即停止输注,重新更换注射部位后才可继续进行输液治疗。当药液渗入病患皮下组织时,需立即关闭输液通道,防止皮下组织损伤面积增大。同时可予以硫酸镁湿敷,避免发生组织坏死情况[5-8]。
2.3 增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对于微量注射泵操作不规范问题,可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由临床使用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讲解,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能有效掌握微量输注泵的操作规范,并且还可准确、有效的处理故障以及警报情况,提升输注泵使用效果。
2.4 合理调整药物输注速度。在进行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需合理控制输注速度,逐渐增加或降低药量,并且在调整药量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患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病患出现血压或心率的改变,则需停止药量调整,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才可继续操作[7-9]。
2.5 重视微量输注泵日常维护。需安排专人进行微量输注泵的管理,每次使用前后需使用75%医用酒精进行擦拭。当输注黏度较高的药物时,需及时进行清理。定期检查微量注射泵功能,连接电源后观察其电量情况以及滴速情况,若存在电量不足需及时充电,若滴速存在异常,需立即修理,严禁将故障机器予以病患使用[10-12]。
2.6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意识的培训,确保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注药液需现配现用,连接前需使用无菌碘伏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2.7 心理护理干预。在进行微量注射泵治疗前,护理人员需向病患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微量输注泵使用方法,提升病患认知程度,从而缓解病患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尤其需要向病患介绍微量注射泵使用优点,同时告知其在注射过程中出现轻微胀痛功能属于正常情况,无需过分担忧,若有明显不适症状时需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13]。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手术病患使用微量泵进行治疗可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但在护理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从而提升微量注射泵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