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宇
(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 100078)
舞台监督是剧目排练和演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舞台上的“桥梁”与“指挥官”,工作贯穿排、演始末。近年来,随着中国演艺市场的日趋繁荣,演出制作逐渐规模化,技术要素不断增加,排演工作愈加繁杂,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日趋明确,舞台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对舞台监督的需求量增大,而且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工作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中国舞台监督行业的整体情况看,从业者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备全面专业素质的舞台监督人才更加缺乏。就院团层面而言,像国家大剧院这样拥有专业舞台监督团队的院团数量很少,大部分院团尚未实现舞台监督队伍的专业化。就从业者而言,由于该行业要求具备舞蹈编导、音乐、舞台管理等专业背景,或具有一定的行业内相关工作经历,从业门槛较高,但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大多会以所学专业为职业,而非去做舞台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舞台监督从业者数量的不足。非但如此,由于工作内容繁重、薪资待遇相对偏低等原因,致使舞台监督行业吸引力低,从业者数量还在不断减少,人才流失日益严重。在此环境下,舞台监督职业本身以及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专业化,已成为当下业内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加快舞台监督职业整体规范化的步伐,值得业内人士深思和探讨。
截至目前,针对舞台监督职业规范化的研究成果甚少。笔者以国家大剧院歌剧《游吟诗人》、舞剧《天路》,北京舞蹈学院非传统舞剧《界》、舞剧《梁祝》剧院巡演剧目为例,从机构组织样貌出发,结合剧目特点,对舞台监督工作职责进行多角度解析和对比,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对舞台监督职业规范化提出相关对策。
舞台监督是近现代由西方引入的职业,是工作细分化的结果,中国一开始并不存在单独的舞台监督及与其相似的职位。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演艺体系的引入,中国演出制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由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才能让排演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这也使得舞台监督成为排演中无可替代的角色。舞台监督需要联络、协调各方人员,上至导演,下至演员,并与各技术部门配合,指导完成各项工作。
国内剧场的演出管理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场团合一的剧场,二是没有驻团的剧场。前者多设有专职的舞台监督,如国家大剧院;后者中的绝大部分,因不具备剧目生产与制作能力,以出租场地或与演出团体、经营机构合作,承接各类演出活动为主,加之出于控制人员成本的考虑,大多不单独设置舞台监督职位或岗位,舞台监督通常由演出团体委派的专职人员承担。
舞台监督工作因机构体量差异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构规模大,且处于完备体系下的舞台监督工作,如国家大剧院;另一种是机构规模较小,人员体系相对单纯情况下的舞台监督工作,如北京舞蹈学院。
舞台监督从工作定位来看,可分为剧目舞台监督与剧场舞台监督,前者主要对剧组、剧目负责,在创演过程中起到协调、监管、指挥的作用;后者主要服务于舞台,通常由剧场演出业务部门负责,以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协调、演出配合、演出安全管理等为主要工作。
舞台监督从演出形式看,分为本地演出和外地巡演。
由于机构体制、导演意愿、剧场条件、人员数量和素质的不同,舞台监督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也会有所变化。
国家大剧院歌剧的舞台管理体系是从英国皇家歌剧院引进的,后又将此体系套用到了舞剧、话剧等其他剧种的管理中,国内大多数院团的舞台管理也基本是这一框架,流程上没有太多变化,但细节和专业程度上存在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和机构的体量有关。
国家大剧院现有20多个部门、17个专业系统、118个科组架构,涉及112个专业。国家大剧院每年演出档期紧密,剧目数量庞大,不同剧种轮番上演,因此,舞台管理流程、工作内容分配和剧目演出管理的资料留存都很正规细致,通常由多个舞台监督组成舞台管理组的形式对剧目进行专业的管理,依据剧目的体量不同,会对管理组成员数量进行增减。同时,其舞台监督从业者具有相关的教育背景,在职的舞台监督中,多数为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研究生学历,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文学修养和沟通能力,外语水平也能够达到与外国人正常交流的程度,因此,国家大剧院舞台监督能够准确地执行各类演出工作,尤其是歌剧这一完全依赖于音乐的剧种。
2.1.1 舞剧《天路》
舞剧《天路》的舞台管理组由舞台监督、助理舞台监督、执行舞台监督三人组成,具体的工作分配由舞台监督决定。由于灯光cue点和舞美cue点数量多且较为繁杂,将灯光与舞美的演出提示(叫cue)工作进行分配,舞台监督负责灯光部分,执行舞监负责舞美部分。
排演时,舞台监督与导演、灯光师一起观看把握总体舞台效果、演出流程,在合成时执行导演的指令,帮助导演实现其想要的舞台效果。如导演想要调整第一幕第二场的布景位置与数量,那么舞台监督就需要记录修改相应cue点,并用对讲机通知助理舞监和执行舞监去执行相应的具体工作,助理舞监和执行舞监要按舞台监督的指令迅速与舞美、吊杆等剧场工作人员沟通,完成布景调整、定位和工作本记录等工作,之后向舞台监督汇报。舞台监督查看效果后询问导演可否继续。期间,导演基本不会与助理舞监和执行舞监直接沟通,所有指令均由舞台监督下达。
演出时,舞台监督在灯光师旁边负责灯光的演出提示和演出流程的总指挥。执行舞监在副台的舞台监督台处,在开场前负责使用内通对演员催场,检查演员是否到场,换景时提前对相应部门发出准备指令,并让工作人员把下一个cue的布景推到预备位置。助理舞监在演出时负责协助执行舞监的工作,及时处理上、下场口出现的问题。
2.1.2 歌剧《游吟诗人》
在国家大剧院,一部歌剧通常配置一个由4人组成的舞台管理组,分工明确,1名舞台监督,负责上下串联导演、设计师、剧场等各方面事物;1名执行舞台监督,负责在总谱上记录所有cue点;2名助理舞台监督,上、下场口各配置一名,负责管理换景、道具、主要演员服装,组织演员候场、上场、舞美换景等事物。下面对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游吟诗人》第三轮复排演出的舞台监督工作进行解析。
图1 《游吟诗人》布景模型搭建
(1)排练期间
首先,需要提前安排好排练日程和场地,制作好排练信息表,并张贴布告。布告板正面为剧目信息,包括作品信息、所有部门人员名单、各幕演出时长以及具体的排练日程;布告板背面为所有场次的剧照,以示布景和演出内容变化,便于所有人知晓演出的各种信息。其次,舞台管理组要按照舞美分场布景图搭建布景模型(见图1),模拟真实的舞台布景结构,方便演员的调度练习。
各舞台监督的具体职责如下:舞台监督负责管理排练场地,与导演沟通,实现其需求,协助导演完成排练,在需要换场时,组织工作人员更换道具或调整布景模型的位置;执行舞台监督负责记录cue点和排练中做出修改的部分,将其整理到工作本中;助理舞台监督负责管理演员,包括催场、提示演员上场时机、为演员准备排练道具服装、协助转场换景等。
(2)彩排演出期间
彩排演出前,舞台管理组要先完成剧目的技术合成,这样做一是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二是为了保证合成的连贯性,对于舞台布景、机械结构复杂的大制作歌剧来说更是如此。技术合成期间,技术管理和舞台监督、舞台机械、吊杆的相关工作人员会按照留存资料信息和剧照,逐幕进行技术合成,还原场景。
彩排演出期间,舞台监督和导演在一起,负责配合导演指挥总体排演流程,传达导演意愿,对各部门工作进行调整(演员、布景、机械、灯光等);执行舞台监督在舞台监督台,负责指挥换景;2名助理舞台监督分别位于上、下场口,负责催场、管理演员上下场,听从执行舞监指令,监管工作人员换景。
在彩排结束后,导演及舞台监督召开所有部门负责人会议,对彩排中各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执行人;助理舞监和执行舞监也会对彩排中自己所管辖区域内的问题进行阐述,征询舞台监督及导演的意见,进行适当处理。
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剧场平日以服务教学实践为主要用途,常引进校外优秀剧目进行演出,少数情况下会出租场地给校外团体进行排练或演出。剧场及上演剧目由“教学实践中心”主管,“教学实践中心”共有在职管理人员8人,负责剧场管理以及演出剧目的财务、行政、票房、演出管理(舞台监督)等工作,并外聘常驻技术工作人员9名。
针对校内教学任务和自制剧目,剧场舞台监督在剧目创作、排练阶段不会介入,由导演(编导)负责,只有当剧目确定进场演出,舞台监督才会与剧目方负责人(通常是学校老师)进行对接,协商进场演出事宜。因没有专职的剧目舞台监督,剧场舞台监督会全权负责进场后的装台与技术调试工作,承担演出期间的流程指挥与演出提示,负责演出后的拆台撤场、还原舞台等工作。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的舞台监督是剧目舞台监督与剧场舞台监督的综合体。
与国家大剧院相比,北京舞蹈学院的舞台监督技术性工作更多,包含了舞台技术管理和舞台监督的双重工作内容,这也是舞台监督工作会根据机构体制和人员数量而变化的实例。
2.2.1 非传统舞剧《界》
由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办、任冬生导师工作坊制作的非传统舞剧《界》,以技术要素为核心,探讨了舞蹈与技术之间的边界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创作各阶段相对应的舞台监督工作如下。
(1)前期创作阶段
舞台监督需要认真聆听并记录导演与设计师、编导之间的交流,这对了解剧目的创作理念、设计构思十分重要。在日后导演与设计师不在场的情况下,舞台监督必须要处理一切排演问题,确保剧目维持原汁原味。
(2)项目策划阶段
舞台监督要仔细地做好每次会议记录,将导演、设计师、编导提出的需求,每次会议的变更内容等,分门别类予以记录。舞台监督好比档案库,要把繁杂的会议内容进行整理,使其明晰而有条理,促进制作高效进行。当有任何人忘记会议内容或有所质疑时,舞台监督要予以适当提示。
(3)实施阶段
该阶段各部门工作同时进行,舞台监督在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较少,主要是帮助编导安排排练场地,为设计师提供剧场信息等。由于在中国舞台监督很少负责演员排练的相关工作,所以排练事宜一概交由编导进行,舞台监督不会出现在排练现场,这一点与书本所记述的舞台监督有所差别。
(4)进场及演出阶段
进场后,舞台监督的工作正式开始,具体内容涉及如下方面。
① 与技术人员配合共同完成装台、合成工作
《界》的技术手段多且复杂,牵扯到很多技术团队,如视频投影(多台投影机的校对及调试)、动态追踪(OpenPose)、激光灯具等,此外还包括一些装置要素,如开合车台、乐池升降、特殊灯位的吊杆控制等。这些设备和装置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调试,有些可同时进行,有些则需要单独进行。
作为舞台监督,要协调、配合这些技术团队完成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技术排练,实现导演和设计师所要求的节目效果。例如,《母陀螺》中的盒子车台(见图2)要在节目结束时向三面慢慢打开,而在《彼岸》中导演则提出,节目最后舞台后区的U型平台要缓慢上升(见图3)。前者在设计中已存在,后者在设计和制作时并没有这一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具体如何实现需要舞台监督与技术人员共同配合来完成。舞台监督首先要向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传达导演的需求,在确定可行性、实施方法、所需时间后,向导演反馈,之后按照导演的要求监督、协调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效果。
② 指挥把控演出流程
舞台监督负责指挥把控演出的所有流程环节。演出前,确保各项技术要素、演出设备准备就绪,各部门工作人员、演员到位;演出开始后,负责演出提示,包括舞美道具换景、演出特效(烟雾、脱纱、舞台机械等)、音响设备(传声器)的开关等,并指挥演出流程,包括开关大幕、幕间换场或额外活动、中场休息、谢幕等。由于舞台监督并不负责灯光cue点,所以在换场完毕后,舞台监督要通过监视器确定演员、布景到位,然后通知各部门人员,以此为信号开始下一幕的演出。这对灯光师而言尤为重要,在灯光师自己推cue的情况下,灯光师不知道舞台换场是否结束、演员是否到位,因此,需要得到舞台监督的通知才能起光。
③ 突发情况的处置
图2 《界》中《母陀螺》的剧照
图3 《界》中《彼岸》的剧照
突发情况的处置也是舞台监督工作的重要一环。无论何时,舞台设备的不稳定性总会给演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尤其对于技术要素较多的剧目更是如此。《界》在排练时出现了如吊杆跑位、灯光串色、追踪投影信号不稳定、实时视频投影不畅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非人为造成,但却需要及时处理。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舞台监督要及时向导演和各部门人员说明情况,并协调各部门进行解决,以免影响排演进程及效率。
(5)演出后阶段
舞台监督要协调各部门完成撤场拆台,将需要入库的布景、道具、服装等物品分类规整,并联系相关人员办理入库手续。拆台完毕后,将剧场还原至演出前状态,确保设备齐全完好。通知保洁部门或相关人员进行场地清扫,为下一场演出做好准备。
2.2.2 舞剧《梁祝》
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倾力打造的舞剧《梁祝》,在四川广安、成都、雅安、攀枝花、武胜、宜宾、眉山等地巡演9场。整个巡演中,技术团队共有6人,包括舞台监督1名,技术工作人员3名,灯光师2名。因人员数量少,舞台监督的任务较重。由于技术总监这一职务缺位,导致巡演中所有的技术性工作都需要由舞台监督负责,包括完成进场、装台、合成期间的布景和设备调试、拆台及撤场等工作,需要考虑诸如剧场条件、工人素质等问题,而演出提示成为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舞台监督会提前与剧场方进行沟通,索要舞台平面图、灯位图、设备信息等,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能否实现全景演出。如果剧场条件不足,舞台监督就要依据现有条件,对舞美布景和灯光设备进行减省,在满足剧场方要求的同时,追求最优的演出效果。如果由于剧场老旧或剧场管理人员的疏忽,剧场方不能提供剧场的平面图、灯位图,只能提供一些设备信息,则需要舞台监督去剧场实地考察记录。但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有时并不允许舞台监督单独赴外勘察场地,因此,舞台监督只能在巡演队伍到达演出地时,牺牲休息时间先去剧场进行考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出装台计划,这对舞台监督的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无疑是一个考验。装台期间,舞台监督要做的工作更是事无巨细。
巡演的各城市剧场条件参差不齐,在条件较好的剧场能够实现全景演出,有较好的舞台效果,且可以省下不少装台时间;而某些条件较差的剧场,则会使装台困难重重。舞台监督不仅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与导演协商后决定布景、装置的取舍,而且需要频繁与剧场技术人员沟通,将装台情况如实告知导演,根据导演的反馈与剧场技术人员进行协调处置。比如,《梁祝》在一个城市巡演时,演出剧场是由会议厅改造而成,里面甚至没有足够的吊杆和舞台纵深的空间,为此,舞台监督不得不想办法把边幕悬挂到棚顶的钢架结构上,其间多次在导演与剧场方之间协调沟通,花费了不少心思,也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和人力。
另外,在人员不足、技术总监缺位的情况下,舞台监督还要指挥管理舞台工人装台。一台演出,根据规模大小,舞台工人需要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虽然舞台工人从事的是基础性工作,但其工作质量与效率将大大影响后续的排练演出。限于舞台工人这一职业的雇佣性和流动性,其专业训练良莠不齐,且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舞台工作流程与方法,常常出现工作完成不够标准或有错误,如绳结打死扣、灯具悬挂方向不统一,线路配接错误等,增加了许多无效的重复性沟通,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舞台监督需要花费更多口舌去监督指挥。
从上文可知,舞台监督工作与剧院传统、组织结构、剧组中可支配人员数量等密切相关。国家大剧院的组织构架和工作流程完备,舞台监督的分工明确,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演出流程的管理。以装台为例,有舞台技术管理职位负责装台和技术问题的处理,包括与舞美设计师、舞美制作对接等工作。因此,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监督并不需要负责装台和一切舞台技术性工作,是纯粹的剧目舞台监督。
相比之下,北京舞蹈学院剧场既没有国家大剧院齐备的职位分工,也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去完成相应的工作,因此,往往一人身兼多职,舞台监督需要承担起剧目舞台监督、剧目 管理及技术管理等所有工作。如在《界》的排演过程中,舞台监督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对装台和舞台技术问题进行处理与协调;在《梁祝》巡演中,由于演出环境条件参差不齐,随团人员数量较少,巡演日程紧密,工作强度高,舞台监督必须处理大部分舞台技术问题,快速准确地完成装台与技术合成工作,将舞台交予导演、编导进行排练合光。就此而言,不同剧场的条件、舞台工人的素质这些外在因素对于舞台监督能否快速完成装台与合成至关重要。
舞台监督的职责贯穿前期艺术创作、项目管理与舞台技术实施、演出执行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舞台监督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为应对各种情况与工作内容,舞台监督必须掌握多种技能,才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或突发状况。因此,舞台监督的职业门槛很高,需要从业者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放眼全国,像国家大剧院这样拥有完善体制和专业团队、舞台监督职位得以专精化的剧院屈指可数,对大多数院团、剧场、专业院校剧场等演出场所而言,具有良好专业教育背景的舞台监督毕竟不多,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承担的工作也会更多、更杂。可以说,舞台监督这一职业在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规范。
就舞台监督职业而言,应给予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应有的重视,舞台监督自身需要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与娴熟的工作技能。此外,剧场管理、工人培训等也要配套跟上。如何采取应对策略,加快整体规范化的步伐,解决舞台监督职业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位从业者面前的任务。
舞台监督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其规范化的最重要因素,而专业素质与职业化教育、一线实践密切相关。
中国舞台管理方向的专业教育于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开始设立相关专业,截至目前,舞台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几乎没有。目前正值中年的现役舞台监督多由行业内转职而来,之前或为演员,或在灯光、舞美、舞台机械、设备租赁等部门任职多年,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台管理教育,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并经大量工作实践成长起来,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素质水平不一,影响了业内对舞台监督从业者的整体评价。
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舞台监督人才,可采取以下策略。
(1)尽快完善舞台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完备本—硕—博培养机制,为市场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也为教学提供师资。
(2)配备有实力的师资力量,可从资深舞台监督中挖掘人才,补充当下教学队伍之不足。
(3)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因为除话剧之外,剧目大多以音乐贯穿整场演出,歌剧、音乐剧和芭蕾舞剧更是如此,音乐对情感主线与演员表演有着直接的影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于舞台监督而言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4)加强舞台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量,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以便积累实践经历,毕业后可快速上手工作。
国外的舞台监督职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实际工作,都有制度化、系统化的体系,舞台监督有哪些工作环节、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都十分明确,有基础的舞台监督文案工作表供学生参照。虽然工作内容会根据剧目种类、剧团情况、个人习惯的不同,在执行时略有差别,但舞台监督的职责定位是明确而固定的。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剧目的演出周期一般较短,且演出场次不多,很少有持续演出几年的剧目,因此也就不需要像国外那样,由舞台监督全权负责,长期监管剧目的排练和演出。通常,导演会对舞台监督的职责与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配,很多情况下,舞台监督的工作都由导演或编导来执行,尤其是有关创作阶段的会议时间安排、人员协调、演员排练、制作预算等工作内容,形成了所谓的“导演中心制”。导演手握大权,不只负责创作,也包揽了许多应该由舞台监督所做的工作,舞台监督只负责剧目进场以后的相关事宜,诸如制定装台方案、舞台提示、把控演出流程等。这使得舞台监督的工作内容受到局限,没有机会参与前期创作协调会议与排练,甚至直到剧目进场前一周才开始观看演出录像,接手进场以后的相关工作。可以说,舞台监督完全被排除在了艺术创作与管理之外,只扮演了一个“执行官”的角色。此种状况造成舞台监督对剧目艺术层面的设计构思甚至是剧情不甚理解,只是从技术层面上让演出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使其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降格为技术执行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让舞台监督这一职位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从剧组中或剧组外找人兼职舞台监督的现象十分常见,造成了演出市场对专业舞台监督的需求和依赖性降低,行业内对舞台监督这一职位的认可度下降。
针对此种现状,可采取如下策略。
首先,在教学和实际工作中借鉴国外的做法,将舞台监督的职责定位和工作方法明晰化、固定化、制度化,确立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使舞台监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岗位设置正规化。让所有院团和高校具有像国家大剧院那样完备的体系显然不太可能,但机构体量再小、人员再匮乏,至少应配置剧场舞监、剧目舞监两个岗位,明确职责划分,这样做既能减轻工作负担,又可提升工作精准度与效率,避免忙中出乱。至于助理舞监和执行舞监的设置则可在此基础上视情况而定。
剧场条件和舞台工人素质虽然属于舞台监督职业外围范畴,但在巡演或异地演出中,对舞台监督工作效率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在技术总监缺位,人员职责安排不完备的情况下,舞台监督不得不从事许多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因此,外围环境的规范化也是舞台监督职业规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规范剧场建设
建造剧场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加强舞台管理体系与剧场建筑体系的联系,尤其在剧场建造初期,要让舞台管理团队参与剧场技术参数的把控,确保其满足实际演出需要。
对投入使用的剧场应实行分级制度,根据其设施条件予以评级,不同级别的剧场承接相应级别的演出,保证剧场条件契合演出要求。此外,在剧场建制很难统一的情况下,剧场方应提供详细的配置参数、图纸等信息,便于舞台监督工作的实施,这样可以节省许多剧目进场后的技术协调问题,从而减少管理成本,减轻舞台监督的工作负担。
(2)培训舞台工人
作为演出业最基层的工作者,舞台工人同样需要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为此,可采取如下策略。
①开设分级职业培训。例如,初级培训,进行基础舞台技能培训,使工人可以完成装台、拆台过程中的基础作业,最重要的是保证细节上不出问题;高级培训包括相应的技术培训,使工人能够完成包括配接、调试设备在内的工作。对接受培训并考核通过者,可颁发国家统一的行业准入许可证。
②培养工人建立服从舞台监督、舞台排演管理流程的意识,提高工人对自身工作的认知程度。
③建立舞台工人组织,将舞台工人纳入专业性组织当中,并在各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化管理,避免劳务纠纷。
中国演艺事业的繁荣,不仅给舞台监督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对舞台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与国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使舞台监督职业整体的规范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虽然国家大剧院等少数院团已经从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模式,到将其消化形成相当规范的舞台管理体系,拥有国内专业的舞台监督人员,但市场上绝大部分中小院团、演艺机构都还未达到此水平,甚至相去甚远,需要行业内予以重视。只有加强专业化教育,明晰职业定位,对舞台监督职业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严格剧场管理,强化个人培训,内外配合,才能尽快实现舞台监督职业整体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