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民 黄 妍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
通过搜索、阅读论著、期刊、报纸、硕博论文、网络文献等多种方式,积累关于各师范专业实行三学期教学制度模式的资料。
研究者将前往不同高校师范专业进行调研或进驻已经进行三学期教学制度改革的高校进行调研,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三学期教学制度的实行可行性分析。
针对不易通过问卷获得的信息,及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对部分教学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进行访谈关于三学期教学制度的想法,并详细记录收集真实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范类人才的要求也不在断的变化,最初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注重的是大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培养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师范类人才的需求。目前社会对于师范类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面的,培养方案也需要顺时而定进行改革。在国家即将对600多所本科院校进行转型的大潮流之下,更加坚定了高校对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改的决心,建立为培养应用技术型师范类人才服务的培养制度模式。根据社会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培养方案,根据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来设置课程内容。根据调查西昌学院尝试走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可以得知:培养方案的更改可以建设成为“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路进行设计。核心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技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特此可以进行构建出一年三学期的教学制度模式,从培养方案当中就进行明确的建立一年三学期的教学制度,为此后续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师范类专业通过一年一学期的校外实践教学+两学期的校内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学会吸收校内所学教学知识,通过实践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从而为下一学年的学习指出自己所努力的方向。根据学期制改革的思想和高校办学目标的定位,从整体方面规划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模式制度的创新构建,积极进行构建增加每年一个实践教学学期制度。
传统的师范类专业的教学一般将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但部分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师范类专业教学的实际特点,已经尝试将一学年分为年三个学期进行教学。其中包括上下两学期正常教学计划和一个4—5周的学生实践应用操作学期。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的培养方式正好顺应了当前学术性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趋势。通过走访西昌学院得知:目前实行的是一学年两个学期的培养方式,将每个学期划分为二十周,其中十六周正常教学时间,一周考试时间,另外三个周为学生的机动学习时间。预留的三个机动学习周旨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自觉性与自律性,所以在三个周的机动学习时间内,学生大多无所事事。借助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模式,西昌学院可以利用一年六个周的机动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技术应用的指导,进行校外中小学实践教学,构建起一年三学期的教学制度,目前学制上是可以实现一年三学期的教学制度。根据调查得知,西昌学院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大都有三个实践实习机会,分别是中小学教学定岗实习、社会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但是都是单独预留出时间进行,该校可以对实习时间进行合理调配,针对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安排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建立起每学年的一个小学期的教学实习制度。学生通过学习的课程及时去中小学校进行实践应用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所学到底有什么用,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通过每年增加的一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政策推广进行设置。比如体育类师范人才现在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健身气功运动,这个运动项目尤其适合中老年群体,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该项目一经推广就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具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原有的师范类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高校可以顺应这一趋势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类似需求课程,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进行相关课程教学。还有一些师范类比较热门的课程如说课评课、翻转课堂、慕课、三笔一画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方向的课堂体系都可进行相应的增加。凡是有利于师范类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积极引进,将其纳入教学计划。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课程的开设情况,着眼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决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而不应死板苛刻完成一些非核心课程,积极的推进课程体系的修订改革已达到于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匹配的课程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师范类应用型人才,除了根据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政策推广选取教学内容外,还应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在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技术知识后,紧接着进行与之相关的应用实践环节教学,以达到能够巩固学校校内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认清自己不足,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一般来说,学生在大一一般都是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我们可以在大一学年的中期安排相应的教学观摩实践,通过观摩中小学优秀教师上课来分析自己想要上好一堂课应该需要具备什么的知识技能。通过第一学年的观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师范类专业学生更加清楚意识到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能才能上好一堂课,为以后学习各项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二学年末期的则可以进行师范类专业定岗实习,与中小学专业教师建立导师制度,由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指导。通过此步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身处实际的教师工作岗位中,通过实践才能知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能进行修正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自发而主动的去学习,改变原有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式。大三学年中期进行社会专业实习,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实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实习单位,此实习的目的是为扩宽学生的就业面,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开阔眼界。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逐步变为一专多能形式,不再是原有的定向就业模式,这学年的实习能够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其后期就业初步做好准备。经过前三个学年由浅入深的理论学习加实践巩固,大四学年时候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大四毕业实习的时候就由学生完全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为自己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构建四年实践学期相对应的是合理安排四年之内的课程体系,务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再去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顺序应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紧密围绕学生实践技术应用环节来进行设置更改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师范类人才培养主要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实践。从培养方案设置而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相应的减少理论学分的数量,增加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学分比重。甚至可以让老师跟随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来考核学生,评定学分,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切实可行的培养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才能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实践的教学环节,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的走出去,积极主动的去联系一系列中小学校,借助中小学教师的力量来培养高校的学生。学生只有真正进入到中小学,让学生自身感受所需,学生才能在将来做的更好,充分的利用珍惜每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不断自我总结,提高自我。
高校基本上都具备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但对于师范类专业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相对较差,学校为了保证一年当中的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扩大师范类专业技能实训室的建立。校内资源紧张可以引入校外资源,校企、校校共建实训室双方共同使用,这样就可以将校内外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企业引入校园进行经营,企业一方面负担着培养学生的义务,为每学期的实践教学提供服务保证。学生通过校内的实训中心完善自身技能,为企业、学校提供优秀的师范类专业人才,这是一项双方互利互赢的模式制度。
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的实行需要师范类专业教学单位与学校教辅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够执行到位,各部门的配合协调是解决教学制度模式的关键问题。高校的校内各单位应从服务教学,培养优秀的师范类人才培养方面出发,做出合理的工作作息时间。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实习符合中小学校的作息时间,应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进行明确实习的时间,使一年当中的第三个学期的实习方案落到实处,切实可行。
依据社会、高校、政府、中小学校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师范类学生实行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的评价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如图所示。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的实施必须依靠社会、政府、高校、中小学校、学生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最大效力。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保障一年三学期的教学制度模式的可行性。通过社会需求现状的反馈,监督促进一年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校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环节的设定、教辅部门的配合方面来为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的运行扫清障碍。通过中小学校对师范类人才列出具体要求,从教学需求、教学参与形式、教学制度的模式、师范生基本技能方面具体指出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根据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社会、政府、高校、中小学都以学生为主体,共同致力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每年实践反馈,五位一体作出反应调整,切实保障一年三学期教学制度的运行。一年三学期培养模式制度的运行,必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大学期间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图1 五位一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