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梅 张长念 黄云云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以拳种为存在形态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太极拳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武术门类之一。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
分别以“高校”“大学”“太极拳”“太极推手”为主题词搜索期刊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收回,对收回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在北京体育院校(系)调查学生对太极推手的学习情况,问卷发放的对象为150名太极推手选修课或武术专项的学生。首先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然后发放。共发放了150份问卷,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100%。(见表1)
表1 问卷发放与收回情况表
通过面对面走访及电话联系,向北京市5所体育院校(系)的5名专家资讯太极推手在体育院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展现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表2 专家访谈表
将数据整理后,输入Excel进行相关处理。
对于太极拳的起源,武术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创始于唐代许宣平,明代张三峰(丰)等,据近代武术史家唐豪考证,太极拳创始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2]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经过专家访谈比较,认为比较全面的说法:“太极推手也被称为“打手”、“揉手”,是一种双人练习的对抗形式。它是通过两人手臂相搭,彼此相互缠绕,保持手臂连粘不断,运用太极拳的技法、劲力,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济,使对方失去重心或倒地的对抗性运动,是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3]
黄振鹏等认为:作为一项优秀的武术运动项目,太极推手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多方面的价值功能(竞技、修身、健身、娱乐、防身等功能),作为教学内容也具有众多的优势(不必大场地、不用特殊的器械和用具、适宜于各种年龄阶段人群参与、有民族特色、规则简便并可以适应性调整等)。[4]肖利娟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的可行性研究》中指出:太极推手进高校,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高等院校所具备的丰厚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为太极推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保障,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助于太极推手的进一步整理挖掘、推进太极推手竞赛的改革,使太极推手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当前太极拳教学在各体育院校(系)大都以套路教授为主,这使得太极推手这一代表太极拳技击功能的运动形式受到忽视,只注重太极拳套路教学联系而忽略其技击功能的教学方式,必将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太极拳的认识产生偏差。[6]我们应该探索太极推手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了解太极推手,促进太极推手在体育院校(系)的健康发展。
3.1.1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开展教学内容
通过对北京市各体育院校(系)的走访了解其太极推手教学的内容,学习太极推手要熟练掌握太极推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竞赛规则、场地要求;熟练掌握太极盘手、散推方法及基本技术的运用。根据访谈,教学内容主要有:太极推手搭手姿势,包括:练习双方之间的距离、自身姿势、搭手的方法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攻防方法;步法、步法与进攻的距离等辅助练习;合步单推手、合步四正双推手、顺步四隅双推手、活步双推手等盘手练习。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各项辅助练习,以提高太极推手所需要的各种专项素质。主要包括:一是压肩、转肩、俯卧撑、肩绕环等臂功练习;二是俯腰、里腰、翻腰、涮腰、下腰等腰功练习;三是压腿、搬腿、劈腿、控腿等腿功练习;四是升降桩、马步桩、虚步桩等桩功练习。
对抗环节主要有定步和活步两种形式。定步是对抗双方两脚固定,互相牵动是对方动脚失分的太极推手对抗形式;活步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移动步法使对方倒地或出圈的太极推手对抗形式。
3.1.2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前人经验的梳理、总结和提炼、概括,是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通过教材教学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7]
表3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 (n=150)
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81名学生选择没有太极推手的专门的教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4%,有31%的选择有相应的教材。由此可见,北京市体育院校(系)的太极推手教学几乎都没有相应教材。教材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太极推手深入、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3.1.3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太极推手教学的满意度
图1 武术教师对太极推手的掌握情况调查
从图1得知,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于本校太极推手教学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据访谈部分学生得知,其中主要原因是认为课时太少,讲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对教学的满意度不高。访谈教师得知,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师资整体上力量薄弱,其中北京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太极推手教师资源尤其缺乏。
3.1.4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课时设置情况
表4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太极推手课时调查 (n=150)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高校1学时课程是90分钟。一节课一般是1学时,一般每个学期的正式上课时间是18周,每周有1节课,一学期的太极推手课时18学时。从表中可以看出42.7%的学生属于18学时,这部分学生是选修太极拳课程;而有将近27.3%的学生根本没有太极推手课,这是一些学校没开设太极推手课造成的;18%的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的时间有1学年,比例不大;只有12%的学生学习太极拳多于1学年,这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加入了学校太极推手代表队,所以学时教多。可见,总体上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课时设置过少。
3.1.5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教学方法
通过访谈得知,现阶段,北京市体育院校(系)部分学校太极拳课程教学基本以讲解、示范、结对练习为主。老师首先进行基本动作讲解示范和基本招法的拆解示范,然后组织结对配合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逐步加入对抗练习。当学生不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时,教师手把手辅助学生练习,使其能够亲身体会动作要领,如扶住学生的腰部,辅助学生腰的旋转时机幅度,而学生则通过肌体的触觉,感受肌力的作用,从而改进动作,以此减少学习的障碍,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组建太极推手代表队,通过对每一推手动作进行技术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全面了解该动作。但是,对抗训练的数量和质量普遍不够。虽然太极推手基本技术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但其内在的劲力变化多端,所以需要老师多方讲解,对于身体各部位运动轨迹、劲力方向及大小的变化,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等,都要反复讲解,使其透彻明了。在讲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双人练习的示范。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实战对抗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只有实战训练的量达到了,才可以明确太极推手的技术要领,否则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3.1.6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开展场地设施
有106人回答有太极推手场地,占总人数的70.67%,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所谓的太极推手场地大部分是在学校的体育馆或武术馆当中划出一定的范围来充当,没有进行专门的布置。由于太极推手要求两人在不脱离接触的情况下采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技法,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情况下对抗。因此,定步太极推手对场地要求不高,诸如一般武术、体操地毯,甚至是木地板只要不是过硬的地面,都可以进行练习和对抗;但是,活步推手则有较强的冲击力,因而一旦倒地,损伤风险明显增大,因而需要摔跤垫或至少是泡沫垫,而对于这种场地条件,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实际上普遍达不到,从而成为制约太极推手运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表5 北京市太极推手场地设施情况调查表 (n=150)
3.2.1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太极推手练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是激发和引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8]了解学生选择太极推手课程的动机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的积极性,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选择太极推手的动机中,锻炼身体、满足兴趣爱好的人数最多,说明学生对于太极推手基本功能都有所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太极推手课程。选择活跃文化生活、参加社会交往的占比也达到了8.67%和 10.67%,这说明也已有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太极推手深层次的功效。
3.2.2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太极推手认知程度
认为太极推手具有健身运动功能的学生有58位,占学生总人数的38.7%,表明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太极推手具有健身运动的重要性,表现了太极推手课程的发展趋势。难得的是,在社会普遍对太极拳技击性怀疑的大环境下,被调查的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当中,占41.3%之强的认为太极推手具有攻防实战功能,反映了体育院校学生们的体育素养明显高出一般。但是,仍然有11位学生认为太极推手课程不太重要,占学生总人数的7.3%。可见对于太极推手课程的宣传程度和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3.2.3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太极推手喜爱程度
在150名学生中只有28名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太极推手,占比18.7%。比较喜欢推手的学生有20名,占比13.3%。可见,学生对太极推手的喜爱程度不够高,这也影响太极推手的积极健康发展。对太极推手的喜爱程度表示一般的学生有64名,占学生的42.7%。不太喜欢太极推手和不喜欢太极推手的学生分别是30和8名学生,分别占学生的20%和5.3%。这些调查数据客观地反应了北京市体育院校(系)的太极推手开展现状学生的喜爱程度普遍不高,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课程改革力度。
表6 学生对太极推手的喜爱程度 (可多选) (n=150)
3.2.4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太极推手认识途径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认识太极推手的途径众多,所以大学生同时认知太极推手的途径有好几种方式。大多数以书本杂志和电视与网络为主,其中通过电视与网络了解太极推手的有60人,排名第一;依靠书本杂志来了解太极推手的为41人。说明了现在这个时代小说和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和网络是大学生初步了解太极文化的重要来源。大部分人是通过电视和网络的途径认识太极推手,随着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李连杰、吴京等武打明星所塑造出经典的太极人物形象后,从情感上感染并熏陶了大学生,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太极推手这个项目的认识。但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媒体对太极推手真实性的反映还是有所偏颇的,部分作品过度渲染了太极推手的技击功效,不能如实反映太极拳的本质功能,对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动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通过太极拳课上了解太极推手的人数为28人,现场观看和其他形式的人数为9人和12人。由此可见,仅有一小部分人了解太极推手的途径是通过上太极拳课了解的。从目前现场观看和其他形式方面来看,太极推手的推广力度也是远远不够的。
图2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对太极推手的了解途径调查情况(n=150)
太极推手是一项安全文明的对抗项目,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均可以开展。因此,要加大对该项目宣传的力度,鼓励大学生参与学习、训练和竞赛,从而扩大参与人群,反过来又更有利于该项目竞赛水平的提高。
3.3.1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参加太极推手比赛情况
通过查阅2014年到2017年的“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的秩序册及访谈一些资深的武术教师及学者,如北京体育大学黄康辉老师、首都体育学院汤铁军老师了解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参加太极推手比赛情况。
2014年5月11日,首都高校武术比赛如期举行,31所高校参与了本次大赛。本次比赛的亮点之一是竞赛项目除了长拳、南拳、太极拳、其他拳术、短器械、长器械、其他器械、太极剑及对练等9大类外,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建议下,首次增加了太极推手项目,并得到各大院校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2015年5月23日,首都高校武术比赛在房山体育馆举办,共有32所高校,409名运动员参赛。参加太极推手活步推手的共有14支参赛队伍,68人参赛,定步推手有16支队伍,72人参赛。这一数据,虽然明显比上届比赛增加了不少。但主要是增加了定步推手一个项目,并且活步推手的运动员基本上也参加了定步推手,参赛人数并不是简单地68人加上72人。
2016年5月22日和5月29日,首都高校武术比赛在房山区良乡体育中心举办。参加太极推手的共有13支参赛队伍,62人参赛。参加太极活步推手比赛运动员32人,参加定步推手比赛运动员30人。太极活步推手和太极定步推手比赛分别设60kg级、65kg级、70kg级、75kg级、80kg级、80kg以上级比赛。[9]
3.3.2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参赛太极推手比赛的次数
太极推手竞赛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最直接而且有效的方法。有62名学生表示并未参加过任何太极推手的比赛及活动,占学生总人数的41.34%;有47名学生参加过1-2次的推手比赛,占学生总人数的31.33%;有27名学生参加过2-3次太极推手比赛,占学生总人数的18%,有14名学生参加过4次上太极推手比赛,占学生总人数的9.3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偏少。经常参加比赛和相关活动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技术,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未参加比赛的人数偏多,说明太极推手比赛并没有在学生中得到广泛的普及,要积极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外之余积极参与太极推手的学习、比赛、表演、交流等活动。
图3 学生参加太极推手比赛的满意度情况
3.3.3 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参加太极推手比赛满意度
仅有9%的参赛学生对比赛的组织非常满意,35%的运动员表示不满意,12%的运动员对比赛表示非常不满意。这就说明北京市高校太极推手比赛的组织管理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对于吸引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整个太极推手比赛水平的提升。
各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于太极推手课程的满意程度不高。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太极推手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场地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学生认识太极推手的途径主要是电视网络和书本杂志。北京市体育院校(系)参加太极推手比赛学生对比赛场地、裁判员执裁水平等不够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