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涛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本研究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 “体育”“武术”且“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为主题词(精确匹配),发表年限2003-2018年,期刊范围限定为CSSCI核心期刊和CSSCI拓展类期刊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再根据检索信息对文章进行筛选,剔除无关的文献,共获取196篇文献。将196篇文献的题录信息导入JAVA平台Cite SpaceⅢ软件,并对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表1 本研究数据来源一览表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计量法对所有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来阐释文献数据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并用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和JAVA应用程序——cite spaceⅢ对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数据的共现、共引进行可视化转换,并对年发文量、主要来源期刊、高产作者、高产机构等进行统计,同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揭示体育非遗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清晰把握本领域的研究脉络。
文献数量的时序变化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历史轨迹、动态趋势、受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1]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3年—2018年,我国体育非遗的研究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其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3年—2006年的初创阶段。其中最早涉及体育非遗领域是在2003年由程大力教授提出的: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2]开始,虽然文章只是发表了个人见解,并未深入研究,但被引频次足以证明其对此领域价值以及关注度。第二阶段是在2007年—2011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自2007年后发文量急剧上升,2011年达到峰值,这表明我国体育学者开始关注非遗领域。这主要与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以及2005年文化部发布的《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3]等政策的推动有关。第三阶段为2012年—2018年的稳定增长阶段。此阶段发文量增长相对比较平稳,数量起伏均衡,说明这些年非遗研究已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
图2是我国体育非遗研究领域高产机构和作者发文数量的统计,其作者按发文量排序依次为牛爱军/陈小蓉、虞定海、白晋湘和陈永辉,按照普莱斯定律[4](N=0.749 (ηmax)1/2。样本中ηmax(作者最大发文量) 为9篇,计算可得N≈3)所确定“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据此可知我国体育非遗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11个,共发表文献56篇,占总发文量的28.6%(<30%)。而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超过5篇的仅有4人,且他们发文总量仅占全部发文总量的14.8%。依据普莱斯定律, 可知,目前我国体育非遗研究作者群体匮乏,尚未形成稳定的高产作者群。但以牛爱军、虞定海、陈小蓉和白晋湘为核心作者的小群体已初具雏形和发展趋势,其主要分为:一是以牛爱军和虞定海为中心的传统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团队,其主要研究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二是白晋湘以及博士生为中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团队,其主要研究我国湘西体育等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三是以陈小蓉为中心的传统体育研究为主的学术团队。同时,这4位核心作者所在机构在高产机构的排名也分别在第二、第四、第一和第三,且发文数量较少。体育非遗研究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这说明3个核心集团作者以及其他作者群体之间并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很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非遗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作者核心性地位以及整体研究水平都有待加强。
图1 体育非遗研究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
图2 体育非遗研究文献高产作者与机构分布
对体育非遗研究的领域进行载文期刊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分布情况。首先,从各期刊载文量来看, 2003—2018年发表体育非遗研究文献数量较多的前8名期刊中排名第1的是体育文化导刊,载文数量31篇,占总载文量的15.8%。其中前8名期刊的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50%。其次,从载文期刊类型上看,前8名期刊中体育类期刊占7个,民族类期刊仅1个,说明大多数文章均刊登在体育类期刊上。除此之外,其中还在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史学研究以及经济类等研究领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研究数量较少。第三,从期刊的来源类别和影响因子上来看,前3名期刊都是非CSSCI期刊,且影响因子均在1以下,这说明我国体育非遗研究整体水平较低。
表2 体育非遗研究的载文期刊统计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检索的标识和研究主题的高度浓缩,能从本质上表达文献内容、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其出现频次的高低可以反应一个领域的热点和动态,其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5]。使用citespaceⅢ对导入的数据绘制得到体育非遗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其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其中节点数量(N=321),节点连线(E=390)表示关键词的共现状态。
图3 本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鉴于关键词的命名难以统一,且图中散落的节点较多,关键词离散程度较高,故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分类,如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传统武术、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等统一为体育,并对其部分代表性文献详细解读,据此可将体育非遗研究的主题归为5个主要研究领域:(1)体育非遗的基础理论研究。(2)体育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3)体育非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4)体育非遗传承人研究。(5)体育非遗的地域性研究。
表3 体育非遗的研究主题与高频关键词一览表
3.2.1 体育非遗的基础理论研究
此领域主要是对体育非遗的概念与分类、价值体系以及文化空间等进行了价值定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定位、文化生态、文化空间等节点较大,出现频率较高,说明这些关键词在网络中的中心性较强。可知此领域观点:对体育非遗的概念与分类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标准化。体育非遗保护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从哲学视角阐述了体育非遗的价值结构和价值层次;[6]从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保护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新时代体育非遗是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7]
3.2.2 体育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此研究范式占据当下体育非遗研究文献数量的绝对优势,其主要关键词是:“策略、现状、问题、发展趋势、传承路径、传承体系、活态传承、静态保护等”,这些关键词节点较大,出现频次较多。其主要是针对当前体育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策略。其主要是从传承内容的申报与归类;传承人活态传承与静态保护;传承方式和传承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教育传承中体育课程的资源的开发、设置和利用等方面研究等。近年来,体育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的研究过于理论化,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而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等方面研究远远不够。
3.2.3 体育非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体育非遗保护研究领域的热门关键词有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特殊法律制度、立法保护、数字化、资源数据库、档案保护、管理模式、体育旅游、开发、旅游项目开发、体育经济、旅游开发等。自2006 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获批以来,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体育非遗的保护进行了探讨。研究法律角度从提出建立非遗内容的立法保护,制定法律制度,建立档案库等;[8]从体育经济角度提出了体育旅游、旅游项目开发、武术产业等保护模式;从文化空间角度提出了非遗的原生态保护、分级保护体系、非遗博物馆、档案库等职能管理机构。关于体育非遗保护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各学者都围绕体育非遗保护是否“原真性”的问题进行论证的。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处理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体育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就可以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2.4 体育非遗传承人研究
把传承人研究单独作为一个研究范式,是因为体育非遗的研究把传承人单独列为研究对象。此领域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武术家、传承人、武术传承人、口述史、身份问题、生存状态、权利主体等。[9]各学者研究的观点:传承人的认定与价值提升;从口述史的角度来详解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传承人和保护主体的关系及角色问题;传承人的法律保护等研究。传承人是活态的灵魂,加强传承仍是该领域的重点。
3.2.5 体育非遗的地域性研究
此领域的关键词主要有GIS地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湖南、贵州、峨眉武术、瑶族、满族、巴渝武术、回族武术、少林武术、陈式太极拳、民间武术等,此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非遗的个案、某地域非遗项目的研究,还有学者利用地理学的GIS系统对体育非遗的分布地域进行研究。[10]其研究对本地域的发展以及体育非遗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多研究过于理论化,田野调查、实践考查等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理论研究与地域体育非遗发展相去甚远。因此,非遗时期应鼓励学者走向田野,加强体育非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