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静 刘聿秀周亚霖 朱书平 董 宇 罗 盛 李 伟
1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潍坊,261053;2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潍坊,261053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2]。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为73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3岁,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成为导致过早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危险因素[3]。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易罹患多种慢性病及老年综合征,更应注重保健与防控慢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了解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提供参考。
2015年8月-2016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好、较好、一般、较差)随机抽取山东省4个城市,每个城市抽取2个县(区),每个县(区)抽取2个社区(街道)。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在当地居住1年以上,愿意配合本次调查;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不愿配合调查者。共抽取3368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63份,问卷有效率为99.9%。
1.2.1 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4-5],经专家论证并进行预调研。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为0.733,公因子方差基本大于0.7,说明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较好。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健康相关行为状况、慢性病患病状况。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按统一标准和方式现场调查、审核并回收问卷。
1.2.2 因子分析法。参考相关研究文献,最终确定本次调查的健康相关行为包括亲密朋友数量、和邻居关系、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适当运动锻炼、遵医嘱服药情况、定期疾病复查情况、吃腌制食品情况、膳食结构。对选取的9个健康相关行为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和“累积方差贡献率>70%”原则提取公因子。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7.0对老年人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描述,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患病的主要健康相关行为。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69.87±6.994)岁。其中男性1419人(42.2%),女性1944人(57.8%);在婚2820人(83.9%),未在婚(未婚、离婚、丧偶)543人(16.1%);未上过学579人(17.2%),小学学历1178人(35.0%),初中学历925人(27.5%),高中及以上学历681人(20.2%)。
老年人中慢性病患者2204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5.5%。患病率排在前4位的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39.3%)、糖尿病(15.8%)、关节炎(12.0%)、冠心病(11.0%),慢性病患病顺位详情见表1。
表1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顺位
亲密朋友数量、和邻居关系、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适当运动锻炼、遵医嘱服药情况、定期疾病复查情况、吃腌制食品情况、膳食结构这9个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老年人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因子分析旨在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患病的主要健康相关行为,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值P<0.001,KMO数值为0.676,说明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原则,共从9个影响因素中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88%,丢失信息较少,见表3。
表3 公因子特征值和方差
因子1方差贡献率为27.638%,遵医嘱服药、定期疾病复查、适当康复锻炼是主要影响因素,合并为遵医行为;因子2方差贡献率为18.061%,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合并为睡眠状况;因子3方差贡献率为13.957%,和邻居关系、亲密朋友数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合并为社会支持情况;因子4方差贡献率为12.220%,吃腌制食品情况和膳食结构起主要作用,合并为饮食习惯,见表4。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行为风险,可避免50%以上的慢性病负担[6-7],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提高老年患者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存在记忆力减退的风险,会有不能准确记忆医嘱内容的现象,容易出现漏服、多服药物及运动量不足、过度锻炼等问题。从接受健康知识到改变健康相关行为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很多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知识与行为不一致,行为短期改变后易复旧。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危害认识不足,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缺乏信心,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表现出对定期复诊、遵医嘱用药等遵医行为的忽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途径[8-10],老年慢性病患者是签约的重点人群,在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建立的医患关系往往更加牢固。应发挥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职能,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评估健康风险,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健康计划,针对危险因素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和持续随访,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增强居民主动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提高患者的就医依从性,提供覆盖急诊、慢性病和预防保健服务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修复和补充机体遭受的损伤、消耗和过劳等。慢性病病程长、预后差、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会增加老年患者焦虑、紧张、抑郁情绪,从而引起失眠、睡眠障碍等问题。郭筱华等的研究则表明老年人的睡眠问题继发于本身存在的慢性疾病[11]。老年慢性病患者机体衰弱,器官储备能力下降,对抗外界应激源的抵抗能力减弱,睡眠缺乏、低质量睡眠等会使其抵抗力和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导致患病、失能、死亡等不良结局风险增加[12]。但部分临床医生处理慢性病时往往忽视患者睡眠问题。适当的运动、柔和的音乐、良好的睡眠环境是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手段,应普及健康睡眠相关知识,引导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另外,临床医生应加强睡眠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 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同伴,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社会功能和健康状态,使患者感受到关心、爱护,从而直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良好的婚姻关系可以促进双方沟通交流、互相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在遵医嘱饮食、服药、运动锻炼方面的依从性,保持良好心态,降低慢性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慢性病的日常管理具有长期在家庭中进行的特性[13],应充分调动家庭亲情照护资源,发挥配偶在协助健康管理方面的作用,弥补社区医疗资源的不足,形成配偶协助支持与社区医护人员专业指导相结合的慢性病协同管理模式。
饮食不合理对慢性病的危险性具有协同作用[14],《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饮食风险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口味偏重,蔬菜、水果和奶制品的摄入量不足。研究表明,多食奶类和蔬果类对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水果摄入不足、高钠摄入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5-16]。合理膳食是维护老年人免疫功能的有效手段,应指导老年患者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养成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主动足量饮水(每天1500-2000 ml);坚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保持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本研究样本量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状况。但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结果广而不深,可能会遗漏重要变量,今后拟从多方面构建新的指标,对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