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宏 程 鹏 支 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学工程科,武汉,4300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中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中表明新冠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同时,《诊疗方案》根据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种类型。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医疗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的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各医疗机构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准备工作时,没有可以遵循的依据。医疗设备配置不足,影响患者救治,延误病情;医疗设备配置过多,造成原本紧缺的医疗设备资源闲置和资金浪费[2]。本研究通过对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所需医疗设备的文献分析,结合《诊疗方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实践经验,提出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的建议,为相关医疗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参考。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仅针对病房和医护工作区常用医疗设备进行探讨研究,不涉及检验类、放射影像类等患者救治必备设备。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诊疗方案》中关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所需使用的医疗设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诊疗方案》中涉及的医疗设备
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所有都有肺炎症状,并发症主要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NA血症、急性心脏损伤和继发性感染等[3]。因此常用的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当作为患者治疗的必备设备,如无创/有创呼吸机、呼吸湿化治疗仪、监护仪、输注泵、除颤器等。除此之外,其他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如脉搏血氧仪、心电图机应适当配置。对于严重呼吸功能衰竭、心肌损伤患者的治疗,ECMO可以替代患者心肺部分功能,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对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危重患者的治疗,CRRT可以实现体外循环血液净化,连续、缓慢清除血液中的水分及体内代谢物,对脏器功能及患者生命进行支持。对于严重肝功能衰竭以及炎症因子风暴的患者,需要人工肝等血液净化设备进行救治。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病理检查和采样的患者,需要用到支气管镜、喉镜等。另外,近期研究发现,患者排痰非常重要,因此,排痰、吸痰设备也应纳入配置标准中[4]。
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性决定了感染防控非常重要,紫外线消毒机、过氧化氢消毒机、等离子消毒机等消毒设备是必须纳入配置标准的重要设备。不论是病房,还是医护工作区,不论是日常消毒还是终末消毒,均应根据原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使用不同类型消毒机进行消毒[5]。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还应当考虑配置制氧机,为患者救治进行补充供氧。在涉及患者转运的工作中,应当配备转运床、转运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等医疗设备。
根据研究,81%的新冠肺炎患者表现为轻型和普通型呼吸道症状,只需要对症治疗即可痊愈,14%的患者为重型病例[6],5%-10%的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机械通气和其他器官支持治疗[7]。其所需的医疗设备数量应根据实际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数量适当配置。
根据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60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结果,166例重型患者中,有35例采用呼吸支持治疗,占比21.08%;139例危重型患者中,有64例采用呼吸支持治疗,占比46.02%,所有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呼吸支持治疗的比例为32.46%[8]。在重庆市一项新冠肺炎患者病例分析中,有23例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了呼吸功能支持治疗,其中,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8例(34.78%),无创呼吸机12例(52.17%),有创呼吸机3例(13.04%)[9]。在武汉市另一项新冠肺炎临床病例分析研究中,21例重型患者中有2例(9.52%)使用呼吸功能支持设备,10例危重型患者中有3例(30%)使用呼吸功能支持设备[10]。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得出:①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使用呼吸功能支持设备的比例约为1/3;②重型患者使用呼吸支持的比例低于危重型患者;③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和无创呼吸机的比例高于有创呼吸机。
考虑到呼吸湿化治疗仪、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是根据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轻重依次使用,因此按照每个病区50张床位的标准,建议每个病区配置有创呼吸机4台、无创呼吸机6台、呼吸湿化治疗仪8台、转运呼吸机1台。其中无创呼吸机优先配置多功能呼吸机,可以接高压氧源,具备氧浓度控制及监测功能,根据治疗需要,既可以作为有创呼吸机使用,也可作为呼吸湿化治疗仪使用。
常用的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如监护仪、输注泵等用于危重型患者,应当按照患者数量1∶1比例配置,重型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配置。同时,由于监护仪常用的血压监测、血氧监测和心电监测功能分别可以使用电子血压计、脉搏血氧仪和心电图机替代,可以按照需求进行组合配置。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为例,疫情期间共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630人,其中,重型662人,危重型192人,重型与危重型患者比例分别为40.6%和11.8%,该比例可以初步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人数比例的参考。
为充分满足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需求,参考上述数据,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人数比例为3∶1估算医疗设备配置数量,因此建议每个病区配置监护仪35台、脉搏血氧仪15台、心电图机2台。监护仪除心电、无创血压、血氧、体温等基本监测功能外,PiCCO血流动力学选配功能模块可适量配置。注射泵(单通道)10台、注射泵(双通道)10台、输液泵20台、除颤仪1台。
此外,此次疫情中,ECMO受到各医院的高度重视,在危重型患者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往往肺部损伤严重,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造成呼吸困难,ECMO可以替代心肺功能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促进心肺损伤及时修复,在危急关头拯救生命,是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救治的利器[11]。由于ECMO和CRRT设备操作技术难度大,需要使用专用耗材,可以按照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以500张床位为标准)统筹配置,建议每医疗机构配置ECMO设备5台、CRRT设备10台。
过氧化氢消毒机用于终末消毒,建议每个病区配置1台;医用空气消毒机用于患者病房空气消毒,建议每个病房1台,可以持续性进行空气消毒。振动排痰仪、气管插管喉镜、电子支气管镜或者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操作使用,并非持续性使用设备,可以每个病房各配置1台。血糖仪、电子血压计、额温枪用于所有患者生理参数定时检测,可以每个病房各配置2台。
肠内营养泵、转运床、降温毯、血气分析仪、制氧机等设备根据实际需求数量配置,空气压力血栓治疗仪、呼吸神经刺激仪等康复设备适量配置,患有慢性病或基础疾病患者、孕妇患者应当配置相应检查治疗设备,并尽量利用医院现有资源调配使用。
虽然本研究提出了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病房和医护工作区常用医疗设备的具体配置标准建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疗设备配置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①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诊疗规范》中关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文献分析推出的医疗设备配置类型和数量,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遗漏和低估。因为《诊疗规范》往往只包含了重型、危重型的主要诊疗措施,针对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往往需要对症处理,在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的考虑上,必须存在一定“弹性”。②医疗设备及配套耗材的可获得性。由于此次疫情在春节前后突然爆发,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及上游零部件生产厂家产能不足。同时,封城等管控措施使得医疗设备的物流运输受限。此外,短期内病人大量涌现,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挤兑。所有这些均使得医疗设备供应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部分医疗设备配件及配套耗材供应紧缺,最终导致医疗设备配置数量无法满足临床救治需求。③同种医疗设备的不同品牌在性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上存在差异,同时很多医疗设备也存在较大的操作人员和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性问题,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本研究未将不同医疗设备在使用中的便利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因素以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相关医疗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纳入配置标准的考虑之中,因此不同医疗机构在具体考虑其医疗设备的配置类型和配置数量时,还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分析。④目前没有一套评价临床医疗设备数量适宜性的标准,在实际配置中,主要依靠经验总结。从实践情况来看,往往存在如同一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使用有创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的情况,也存在多位患者在不同时段使用同一台医疗设备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设备配置的数量。另外,医疗设备之间的功能替代性也会影响设备配置的数量,例如,监护仪具备的血压、血氧和心电监测功能分别可以用单一设备替代,部分呼吸机同时具备有创和无创功能,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同时,各医疗机构收治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构成及其治疗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所需的医疗设备配置数量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系统收集相关数据,将住院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构成及转归、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故障率、配套耗材的储存和供应情况、不同临床科室医疗设备调配的效率、不同医疗设备之间的可替代性等影响医疗设备配置的因素纳入分析之中,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更为科学的配置标准。
针对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要落实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做到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行,保障临床使用安全,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队伍支撑。因此,必须落实以下三个方面。①在医疗设备进入临床使用前,应查验资质,了解功能,检测技术性能,确认使用环境、配套耗材和配件,为医疗设备顺利投入临床使用做好准备。②指定专门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病区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保障医疗设备安全有效投入临床使用。③开展使用培训。部分医疗设备为新进设备,临床科室缺少使用经验,可以开展厂家远程指导培训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医护人员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培训。④做好医疗设备消毒工作,结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制订医疗设备消毒方案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