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活习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家庭聚集传染的研究

2020-09-23 07:56唐奇远王方何清赖长祥李知玉周旋李轩陈瑞坤冼文杰段刚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生活习惯

唐奇远 王方 何清 赖长祥 李知玉 周旋 李轩 陈瑞坤 冼文杰 段刚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生活习惯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SARS-CoV-2)发生家庭内传染的影响。方法:收集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且发生家庭内传染的患者信息(感染组),调查其家庭的生活习惯,与未发生家庭内传染的患者(非感染组)比较,分析可能增大或减小家庭内传染率的因素。 结果:共收集到41例患者,17例患者家庭中出现了家庭成员被感染的情况,24例未发生家庭内的成员感染,在全部14个生活习惯中,“是否混用餐具且未消毒”以及“家中是否定期消毒”中有明显差异。 结论:两组家庭成员在“是否混用餐具且未消毒”以及“家中是否定期消毒”中有明显差异,在居家生活中应注意定期消毒,但也不能忽略其它干预措施,总之应做好主动、全方位、个体化的居家生活干预措施对家庭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生活习惯,家庭聚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037-0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市首先被发现,与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更强,且具有一定的重症率及致死率,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更长,同时由于人群普遍易感,使其难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容易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传播,对全国近千例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发现[1],其中83%的聚集性疫情以家庭为单位[2]。因此,寻找阻止在家庭成员之间扩散、杜绝家庭内的相互感染的方式在控制疫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方法

通过向患者提问的方式,收集我院2020年1-2月收治的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且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患者的信息,分析各种生活习惯对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家庭内感染的影响因素。

1.2  研究对象

选取的全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均为2020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与家人一起生活。根据患者家中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患病,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即感染组是指患者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个及以上感染发病。非感染组是指除患者外,其家庭成员无感染发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會办公厅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3]。同时感染组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患者出现疑似感染后至入院前与家人共同生活;②家庭成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其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家庭聚集感染。排除标准:①患者疑似感染后独居或自行隔离;②流行病学史明确提示患者的家庭成员是通过其他途径感染;

1.3  观察指标

选取可能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14个生活习惯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包括:1.是否在同一房间休息(同一套房间);2. 是否与儿童有亲密口鼻接触(家中有18岁以下家庭成员时);3. 家中是否有开窗通风的习惯;4. 疫情发生后家人是否仍正常外出;5. 外出时是否常规戴口罩;6. 一家人是否一起进餐;7. 是否混用餐具且未消毒;8. 是否使用公筷;9. 家中是否定期消毒(使用酒精等有效消毒剂每天最少1次);10. 是否有良好的手卫生习惯;11. 是否每天洗澡;12. 一家人是否共用一个卫生间;13. 卫生间是否用纸篓乘用过的卫生纸;14.冲马桶时是否会盖上马桶盖。统计两组患者家庭的数据进行比较。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1=<理论频数<5时,使用校正的卡方值。当理论频数小于1时用确切概率法计算概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一共入组41例患者,感染组18例,非感染组23例。41位患者中,男性27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45.5岁,平均家庭成员为3.66人,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感染组中平均每位患者感染1.5人。

2.2 两组患者生活习惯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14个观察指标中,两组患者在“是否在同一房间休息”、“外出时是否常规戴口罩”、“是否一起进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是否公用一个卫生间”以及“冲马桶时是否会盖上马桶盖”方面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在21个有孩子的家庭中,两组患者与孩子有亲密口鼻接触的比例也较为接近。

非感染组的患者家庭中,与感染组家庭相比开窗通风、使用公筷、家庭成员每天洗澡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外出情况及卫生间使用纸篓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无统计学差异。

而在“是否混用餐具且未消毒”以及“家中是否定期消毒”中,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非感染组患者的家庭较少混用餐具,且家中定期消毒的比例较高。

3  讨论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报告,起初认为的华南海鲜市场为主要传染源目前尚存在疑问,目前能够确定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这也是与SARS不同所在,SARS感染患者症状重,可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数症状轻,甚至无症状,这种轻症或隐性感染者常难以及时被诊断和隔离,容易造成社区中传染源的积累,同时除了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以外,有研究提示,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染性[3],还有研究发现,在恢复期的患者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提示也可能具有一定传染性。这也是为什么新型肺炎容易发生家庭内聚集的原因。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提示存在粪口传播风险[3、4]。气溶胶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有待研究证实。而目前人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没有免疫力的,是普遍易感的:从全国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抵抗性,只要满足传播条件均可以感染[5],而高危人群是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越多,感染风险越高[6]。所以家庭内聚集人群是高危人群,探讨影响家庭聚集发病的因素对于疫情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是否有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是否每天洗澡、一家人是否共用一个卫生间、卫生间是否使用纸篓、冲马桶时是否会盖上马桶盖等因素在理论上可能通过气溶胶及粪口途径传播,但在实际情况中上述两种传播方式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中在“是否混用餐具且未消毒”以及“家中是否定期消毒”中,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提示消毒在家庭内传染中的作用明显,应注意家中及餐具的定期消毒,通过直接灭活病毒,降低家庭内传播的发生率。当然如果不在同一房间休息、家中有开窗通风的习惯也可以降低传播的风险,但相比定期消毒,即灭活病毒,而切断传播途径而言效果弱一些。同样通过消毒餐具比是否使用公筷、是否有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提示我们更应重视做好定期消毒。

虽然是否与儿童有亲密口鼻接触、疫情发生后是否仍正常外出、外出时是否常规戴口罩不仅从接触传播、飞沫传播途径来看都是极易发生感染的,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可能与纳入数据样本少有关,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及持续研究、动态反馈和长期观察来验证,同时需进一步探索亲密接触时的时间、次数上的影响。

有些影响因素虽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但不是提示我们就能忽略而不重视,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应积极主动,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同时也是对社会、国家层面上责任的担当。家庭聚集生活过程中应做好手卫生, 勤洗手, 定期进行消毒, 避免通过手接触传播病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干净, 注意个人卫生,每日开窗通风;同时自觉避免主动外出和与外界人员的被动接触;总之,我们应做好主动、全方位、个体化的居家生活干预措施,以及继续探究居家生活中的具体方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后续阶段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2020年1月26日.

[2] 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中国病毒性杂志》2020.10(2):81-87.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北京,2020年2月4日.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生活习惯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
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初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的特点分析
一日三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我会折叠衣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