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素养视域下 现代文阅读命题特征及备考策略

2020-09-23 07:57边洪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学类现代文命题

边洪波

关于高考命题的建议,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这样的表述:“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这个要求在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试卷的考查中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和体现,仅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现代文阅读为例,也可以看到其在试题命制上的充分体现,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提供了启示。

一、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命题认识综述

黑龙江省目前使用的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从2019年开始,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呈现顺序做了调整,由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调整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顺序的变化,已经被普遍认为更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020年保持2019年的试题变化后的呈现顺序,平稳为主。此外,选材重视落实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个层面的素养要求,更是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大特色。立足语言根基,关注信息处理,聚焦思维深度,提升审美鉴赏,2020年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的考题,精选语料,紧扣时代,融时代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兼具综合性。学术性、现实性、文学性特点各异、精彩纷呈,又互相渗透、有所关联。这些语料母题,在“立德树人”的宏大背景下,与时代同呼吸,唱响最强音,有艺术领域的精深思考,有精准扶贫的民生关切,有工匠精神的坚守传承,无一不在引导考生密切关注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另外,试题中外显或者隐含的情景化特征,使试题的呈现更真实可感、具体生动。材料不陌生,更显公平性。

二、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1.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总体风格与以往几年保持一致。测试材料取材于人文科学领域,着眼历史,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测试材料文体特征明显,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严密。题型稳定,均为客观题。在理解和分析两个能力层级上命题,试题综合考查考生语文阅读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能力素养。总之,较之于2019年试题整体平稳,局部微调。

2020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是巫鸿的《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这篇文章选自2006到2007年间作者为《读书》“美术纵横”专栏撰写的十篇文章中的一篇,原文字数较多,选文根据命题需要选取了1125字。选文与2019年全国Ⅱ卷叶嘉莹先生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同属于优秀文化传统范畴的内容。考查形式也得到了延续,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考查对论证的分析,第3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推断。尤其是第2题,紧贴材料的逻辑性,既有对文章整体内容的考查,比如第2题的A、B选项,又有对局部论证的关注,比如第2题的C、D选项。考生需要宏观把握,微观入手,梳理好文章和考题之间的关系。选项虽然以转述为主,在文本内容上以提取、组合等方式体现变化,但若以文本为基,立足“论证”,就不会迷失方向。

2020年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字数(1125字)较2019年的字数(1220字)略有减少,但是话题内容相对杜甫诗的内容稍有难度,对考生的快速阅读、精准阅读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加以解决。

要快速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注重读写结合是一个可行的方法。高考题,包括一些模拟试题中的选文都是非常典型的论述类文章的范本,教师要注重教题,还要注重教读,注重教读,还要注重教写,考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论述类文本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写作中对论述类语言的构建和提升,阅读中对思维逻辑的梳理与写作中对思维逻辑的呈现相辅相成。读写有机融合,才能互为助力。

2.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四段材料,属于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这篇演讲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16日发表的,全文3856字,命题者根据需要摘选了159字,主要是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方略和做法;材料二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最早发表于2016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刊”,全文7000多字,命题者选取了其中的164字,主要评价了精准扶贫的意义;材料三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这是《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理论版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谢玉梅教授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后写的,原文近3000字,选文300字左右,主要介绍了贵州省江口县的脱贫实践;材料四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作者是光明日报调研组的三位成员,原文5200余字,选文部分375字,主要介绍了云南具有的茶资源优势以及基于此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成果。

与2019年“桥梁建设”的话题一样,该题选材紧扣社会热点,围绕一个中心话题精心选取阅读文本。2020年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脱贫攻坚”,材料整体字数1170字,比较2019年文本少约100字。这一选材体现了我国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点工作,反映社会面貌,彰显改革成就。从考查的意图看,此类选材意在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发展、民生民情,能够把自身的学业进步、个人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从而真正地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選材的出处,有国家领导人的主旨演讲、学术期刊、官方媒体,时间从2015年到2020年,跨度较大,充分体现“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总之,实用类文本十分切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的命题原则。

试题设计上,三道小题延续了2019年的立意角度,涉及理解、概括、分析三个维度,考查具有层级性和区分度。

3.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及思考

高考语文2017年全国Ⅱ卷取消选做题,此后,语文全国Ⅱ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经历了“中国现代散文、中国现代小说、外国小说”的考查后,2020年的考题选材拓展到“中国当代小说”,真正实现了文体的基本“全覆盖”,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下的文本阅读命题的新思路和新格局,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2019年考查莫泊桑的小说《小步舞》,与考生已有知识相呼应(莫泊桑的《项链》等作品的学习),对新高考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整书阅读教学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2020年的《书匠》(节选)来自于葛亮2019年1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书匠》,原文较长,选文约1680字,比较于2019年的《小步舞》1590字稍多。考题意在落实“五育并举”的理念,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通过选文和设题,以浸润的方式融入其中,“考什么”的问题实际指向“读什么”的问题。“书匠”老董,使考生为之动容,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对普通匠人坚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规范的敬仰之情。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匠字的根本,多半关乎传承,抑或坚守”,正是这份坚守传递了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能为考生培根铸魂。第9题“结合文本分析老董身上的‘匠人精神如何体现”,明确指向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让考生在思考中深入感悟传统匠人的精神风范,连接其认知的深层区域。

此外,文学类文本阅读还要关注“审题能力”的培养。较之于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主观题”数量多,题干的设问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变化空间。我们要纵观几年的试题命题规律,在语文学科素养的立意下研究解题策略。这一过程中要避免模板套路研究等预设行为对文本解读素养提升的干扰和影响,尽力构建从“能力点”到“能力丛”,从“一篇”到“群文”的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整体提升对小说、散文等问题的信息整合、理解阐释、鉴赏评价和批判探究的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对现代文阅读而言,“立德树人 服务选材 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使文本和选项的背后隐含着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考查,所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未来教学的立足点和发力点。2021年高考无疑仍是高考改革的关键年之一,一步步迈进新高考,语文的高考会继续在“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体现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满足高校选拔人才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考生解决阅读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素养支撑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在实践中,要紧紧立足于阅读与写作,并且两手都要抓,而且还要抓实抓好。为此,我们要做到:

1.强化必备知识

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备考,首先考生要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三种文体类型的文章都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认知体系: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就要构建起以“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及效果”“常见论述类文本的文章结构”等为框架的知识体系;实用类文本要熟知新闻、传记、访谈、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以及基本特点,构建起以新闻结构、新闻特点为主的知识体系;文学类文本,考生要掌握有关小说阅读的相关文体知识,如小说的“三要素”知识、表现手法、语言技巧和风格等。其次,还要根据文体,突出重点,“区别对待”——论述类文本侧重“论证梳理 ”、实用类文本侧重“信息筛选”、文学类文本侧重“审美鉴赏”。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把钥匙能开一把锁”。掌握相关知识,不仅是理解文章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出发点。

2.形成关键能力

相对于必备知识,考生还要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速读文章、理清结构、分析语句的能力。几种文体的考查,都体现了这个指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科素养下形成关键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语文阅读的考查与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密切相关,在阅读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深刻、灵活、独创、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迅速、准确、清晰、精深的信息处理能力,相当重要。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具有文本信息的整合、加工、重组和逻辑推断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具有立足学科并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具有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传承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强化语文的成长基因,关注精神世界和生命意识,时刻不忘强化素养,培根厚基。

3.厚植家国情怀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民族,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以艺术品的认识开端,到工匠精神的彰显,最后以“疫情”中的“同气连枝”彰显大国担当青年责任收束,整张试卷处处渗透着“德育”,以文育人润物无声。教师关注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就是在担负教育使命,在践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责任。阅读是在读文章,更是在读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追求语言的建构与应用,为平常的阅读活动和今后的专业发展、自身需要奠定基础;在生活中追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深化思维、在灵活性、独创性、敏锐性上下功夫,才能具有深刻的思想、自我的认识;在生活中追求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打好精神底色,才能樹立文化自信,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年度关注”一般课题“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HNY2018-006)阶段性成果。]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文学类现代文命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文学类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