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专业社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为例,在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学分制给专业社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设计、建设、管理角度,进行了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管理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究。
学生专业社团是依托深厚的专业优势,由具有共同特长、兴趣和志向的学生组建,以学习、交流、传播和实践某一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知识、技能而开展专业活动的学生自治组织。在学分制推行的新形势下,专业社团以其与专业相关性高、活动自主性强、成员凝聚力强等特点,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现有专业社团6个,参与学生数352人,占全学院学生数22.5%。在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人文与旅游学院为加强对专业社团地支持、指导、管理和监督,根据《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分积累与转换管理办法》《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发展学分积累与转换管理办法》等制度,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情况,启动专业社团管理模式改革工作。
1.专业社团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
专业社团是一种依托专业的特殊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非正式学生组织,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人文与旅游学院的专业社团隶属于团总支或专业,其中慕雅礼仪队隶属于团总支,旅游协会和校园导游服务队隶属于旅游管理专业,Ant舞蹈队、栖梧合唱团、蒲公英儿童剧团隶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其管理主要是在团总支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社团内管理层或主要核心人员对成员进行直接管理。由于管理标准不统一、指导者监管不到位、学生管理者管理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造成了专业社团出现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长期以来专业社团的建设过程中缺少激励考核机制,导致了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兴趣不浓厚,积极性难以调动,组织性和纪律性严重缺失,与社团活动严重脱离甚至随意脱离社团,不仅不利于专业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对专业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2.专业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社团挂靠在团委或团总支,由其进行间接管理与非专业指导,很少有专业老师参与其中;有些社团虽然配备了专业教师,但多数为挂名老师,很少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
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没有对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社团提出明确的要求,只依靠专业教师的个人喜好、热情和责任感维系对专业社团的指导,同时缺乏激励性措施,导致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足。
二是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且与个人工作业绩和职称评聘挂钩,导致了专业教师往往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专业教学和教研科研,无暇顾及其他。
三是多数专业教师认为专业社团的指导工作属于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因而对此缺乏热情。
3.专业社团活动质量难保证,专业性不强
高质量专业性强的社团活动离不开社团核心人员的精心策划与紧密组织,这对社团核心人员的热情、能力、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社团主要参与者是大一的学生,由于他们专业知识薄弱、组织策划能力有限、活动经验不足,组织的活动内容单一,多数为专业性不强的联谊活动或文体活动。
这与专业社团的活动开展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专业社团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难以发挥专业社团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供专业技能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1.学分制为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机遇
在推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发展方向选择学习课程和实践活动,原本学院、学科、专业、班级的界限将被打破,学生的自由度提升,流动性增强,活动的空间更加宽广。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以共同志向与意愿为导向而组成的专业社团将成为学生活动与发展的新型主阵地,并将以其群众基础广泛、组织结构松散、活动自主性强等特点,吸引大量的学生加入其中。
2.学分制为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挑战
一是专业社团管理难度加大。学分制背景下,加入社团的学生数量将急剧增加,社团规模将不断扩大,大型社團甚至超大型社团将不断增多,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对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专业社团带来新挑战。
二是专业社团活动多样性要求更高。社团人员的增多,导致成员对社团活动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专业社团也将转变成融兴趣、学习、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多样性社团,这必然要求专业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空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专业社团的职能化要求更高。学分制背景下,班级职能逐步弱化,社团将成为学生教育、集体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专业社团要担负起学生思想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等各项育人职能。
1.注重专业社团的顶层设计
根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全面推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管理模式改革,构建“一心两环”的组织格局,需要学校领导进一步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从学院发展的角度和专业建设情况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社团的顶层设计,使专业社团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与实践阵地。
2.构建合理的专业社团管理体制
一是要做好对专业社团的指导与监管。人文与旅游学院团总支成立了社团指导中心,依据《人文与旅游学院社团指导中心章程》,专门负责对社团管理进行“办公、企划、宣传”方面的指导,同时负责实施数据的采集,进行社团监管与多元化评价;二是要健全专业社团的组织架构。随着专业社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依靠主要核心人员管理社团的模式将被淘汰,专业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社团的内部机构,形成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三是要做好制度建设。团总支应该通过建立专业社团申报审批制度、指导与管理制度、财务通报制度、学分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激励、约束、管理专业社团,促进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实施专业社团导师制
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专业教师特别是技能突出的老师承担专业社团的指导与建设任务。一方面,组建专业社团指导老师团队,探索与研究符合人才培养方向的社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为专业社团配备专业导师,指导老师通过指导社团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和专业诉求,帮助学生完成必要的专业知识补充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指导社团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探索新课题。
4.探索专业社团学分制管理新模式
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文件精神,推广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专业社团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将学分制引入专业社团管理,制定专业社团学分制管理办法,形成学分评价标准,同时将第一课堂的管理运行机制引入到专业社团的组织管理中,开发实践课程与活动课程,促使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可以使专业社团活动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深化专业社团品牌化建设
在完善常規管理与活动的基础上,专业社团要依托自身历史传承的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品牌活动;加强专业社团的内涵建设,提升社团活动层次与品味,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增强社团的吸引力,逐渐扩大社团知名度。加强专业社团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广泛吸收外部资源,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拓展专业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专业社团的精神面貌和特色活动,树立专业社团的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