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冬 牛晓琴 宋 慧
(1.西北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
自从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被提到新的高度,对提升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不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2]。2010年“双创教育”概念首次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提出;2015年,国务院强调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虽然,在各级、各类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推进下,高校双创教育不断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但是,高校双创教育存在资源对外依存度低,运营比较封闭[3],进而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双创教育模式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文采用分层模型,将学生个体特征差异和学校间的差异同时纳入到模型中,揭示两个层面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聚焦在内涵要义、理论基础等方面[4]。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开展,国内学术界关于双创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本质也逐渐明确[5-7],更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立法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等方面[8-11],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多个社会主体的事业。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Davidsson[12]发现家庭创新创业环境显著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Linan等[13]发现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是影响西班牙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Kuckertz等[14]和Lee等[15]分别发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身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丁栋虹等[16]则重点强调风险偏好对个体创业意愿影响。王兵等[17]强调同辈群体效应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Farsi等[19]和Littlewood等[18]分析发现影响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创业制度和政府创新创业政策法规,良好的创业政策和制度会有效地提升创业环境。谭玉等[20]和任胜洪等[21]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认知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行为。
关于高校双创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影响研究, Ao等[22]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发现创业教育并未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而吴晓静和鲍锐等[23]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创业者个体差异)、家庭(家庭背景)、学校(创业教育、创业氛围、校企合作)和社会(相关政策、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4个方面,其中,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无法替代。Jamaludin[24]发现高校创业教育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Elert等[25]发现通过高校内部的创业课程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训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创业者对未来的创业预期和创业绩效,进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
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在双创教育研究中经验性研究过多,而且己有研究结论大多集中于学校个案研究,基于大样本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较少;②在逻辑上,现有研究成果过于强调大学生创业主体对于创新创业知识、政策的个体感知,使得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为单一和笼统;③已有研究多采用经验性的定性分析,即便是实证分析也更多采用单个层次的数理模型进行经分析。
本文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4个方面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在此基础上,将因素划分为个体层面差异(学生个体特征及家庭环境差异)和集体层面差异(高校、社会层面差异)进行分析,使得模型分析的结构更客观和有效。选取陕西省和山西省33个高校2 384个学生的分层数据,运用分层模型,分别从学生个体层面和学校集体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两个层面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探讨: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个体特征差异和学校集体特征差异两个层面因素关系以及两者如何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何不同?
本文采用分层模型,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变异分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校间的差异,分别分析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而揭示两个层面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
本文主要探究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因素,通过前文分析将影响因素聚焦在两个层面,即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个体层面主要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因素,学校层面主要反映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因素。构建零模型(M0)是构建多层模型的基础,构建零模型对个体层面变量和群体层面变量进行估计,分析各个层面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如果估计结果显著,则表明模型在此研究中具有适用性。
本研究构建的零模型如下:
(1)
ηij=β0j+εij
(2)
群体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β0j=γ00+μ0j
(3)
综合模型:ηij=γ00+εij+μ0j
(4)
在零模型分析中关键系数组内相关系数(ICC)可以反映学校层面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大小,说明如果在零模型的系数估计结果中组内相关系数显著,则可以说明在学生个体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时需要将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个体层面因素和学校层面因素同时纳入到模型中,建立包含两个层面因素的随机截距模型,分别对学生个体层面和学校层面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两个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随机截距模型的构建如下:
(5)
(6)
(7)
β0j代表高校j的截距,βnij代表高校j的斜率,可以反映学生层面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Xnij则代表学生层面的一系列解释变量,方程中N的值为正整数;γm0j代表学校层面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Wm0j是指学校层面的一系列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课题组2019年11月-2020年1月对陕西省和山西省33所高校(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等)2384个学生的问卷调研,其中,陕西省选取了22个样本高校,山西省选取了11个样本高校。所调查的样本高校中基本上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高校(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政法类、职业类等)。调研问卷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层面问卷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层面问卷。
学生个体特征层面,本研究选取了3个大类共10个变量。第一、学生特征变量包括:学生性别、年级及所学专业。第二、学生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所在地区、家庭人均年收入状况、家庭所拥有总资产、是否有家人或亲戚选择(过)创业、是否有朋友或者同学选择(过)创业。第三、学生对学校、省市和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创新创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学生认知变量包括: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的熟悉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鲍锐等,2018),通过调研发现陕西和山西创新创业政策具有趋同性,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则存在差异性,所以本文将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认知来替代社会因素中的创新创业政策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选取了5个变量,分别为: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试点学院、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活动服务中心、是否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协会)、是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是否有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训企业。对变量的名称、定义和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表2 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空模型估计
在零模型结果显著的基础上,分层模型的随机截距模型是在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纳入筛选的因变量,进而对模型进行估计,不同专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随机截距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高校间变异系数和ICC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随机截距模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作用显著,尤其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校外创业实训企业的合作,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分析不同专业间ICC大小可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因素在不同专业之间影响大小存在差异,即从人文社科类专业到艺术类专业,高校层面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降低,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文社科类和工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理学类和农学类,最后是艺术类专业。在学生个体特征层面,影响不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共同因素包括:家庭年人均收入、是否有朋友或者同学进行创业、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过程的了解程度,而其他因素则对不同专业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
表3 不同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随机截距模型估计
(1)高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该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试点学院除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影响不显著,对其他专业类别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影响都较为显著。从对山西和陕西2个省的33个高校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具有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没有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的高校,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学校教师及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意愿,并且具有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的高校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类各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创新创业的宣传上也更加积极。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活动服务中心仅仅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并未很好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协会)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类专业中影响较为显著,即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类专业学生所在的高校中有创新创业活动服务中心,可以提高学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从前期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农业类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是需要进行专业实验和实践活动,所以创新创业的意愿较弱。高校是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所有专业类别的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影响都较为显著。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专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除了在学校层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设置为必修课),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创业环境、了解创业政策、清楚创业流程和要素,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愿。高校是否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创业实训企业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影响均显著。校企合作的校外创业实训企业或者孵化基地,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延伸(创业指导和培训),而且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和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2)学生特征。性别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两个专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言,女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相对男生而言更强烈,而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男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相对于女生而言更强烈。从前期的调研可以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女生数量比男生多,而且女生的创新创业意向明显强于男生,并且创业的领域更多是休闲娱乐领域;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男生数量比女生多,男生更多的倾向于积累经验后进行创业,而女生更多选择保守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3)学生家庭特征。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科类学生的家庭位于大城市的学生越倾向于进行创业,可能是大城市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势,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多,思维也相较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较为活跃,所以创新创业的意向也会更加强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学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家庭年人均收入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创业,而对于农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家庭年人均收入越低的学生越倾向于创新创业。家人或亲戚中是否有(过)创业经历对工学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影响较为明显,说明家人或者亲戚的创业会促进孩子的创新创业意愿。周围同学或朋友中是否有(过)创业经历所有专业的学生的影响均显著,说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容易受周围学习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创业行为会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
(4)学生认知。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除了对理学专业学生的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均有正的显著影响。此外,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流程的了解程度除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均有正的显著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和流程越了解,创新创业的意愿也越强。当今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开始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不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高校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都是空前的利好,也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进行各类创业,从每年的各种类别的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和重视程度就可以体现,如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省市层面的各类大赛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
本文利用实地调研的陕西和山西33个高校2384个学生数据,以不同专业的学生为出发点,采用分层模型,从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分析了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结论:①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家庭特征、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和流程的认知。②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试点学院、是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是否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创业实训企业是影响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共同因素;在学生家庭特征方面,家庭年人均收入、是否有朋友或者同学进行创业是影响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共同因素;在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和流程认知方面,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过程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共同因素;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专业类别中则存在差异。③通过分析不同专业间ICC大小可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因素在不同专业之间影响大小存在差异,即从人文社科类专业到艺术类专业,高校层面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降低,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文社科类和工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理学类和农学类,最后是艺术类专业。
根据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本文有以下几点政策启示: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高校应该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筑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耦合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二,是否有朋友或者同学进行创业是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同辈群体效应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学校要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为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定期开展国家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讲座和交流活动。第三,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过程的了解程度,是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为其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管理部分、试点学院和学生社团应该积极配合做好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第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最终要深入到各大行业、各个企业,这就要求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