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威
图1 、图2 蛋壳黑陶杯寒亭区文物保管研究所藏
蛋壳黑陶杯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造型精美,制作工艺精湛,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制作复杂、规格极高、不易保存,因此现在可见完整器物极少。本文撷取潍坊地区出土的部分蛋壳黑陶杯,结合其出土遗址描述,使读者对这一地区的此类器物的分布和特征有一大致了解,进而说明潍坊地区在东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器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类型,它出现时间早,种类多,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因此,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考古学区系类型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对于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文物,陶器在材质上有天生的“劣势”,除去做研究之外很难引起重视,更是难入收藏家法眼。但是有一类陶器却天生尊贵,与常见陶器截然不同,它造型精美、制作工艺精湛,现存所见完好无缺者可谓凤毛麟角。这就是,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薄胎高柄杯)。蛋壳黑陶杯是山东龙山文化,即典型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不仅是龙山文化、东夷文化,即便是放眼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都堪称杰出代表,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即便是以现在的工艺,也难以仿制出一模一样的工艺品。
龙山文化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作为东夷文化的腹地,在东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境内遗址众多,传承有绪:后李文化的前埠下遗址、北辛文化的桃园遗址、大汶口文化的西朱封遗址、龙山文化的姚官庄遗址、岳石文化的郝家庄遗址,不仅构成了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完整序列,而且地方特征突出,有些被单独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在众多的遗址当中,有相当多的龙山文化遗址面积大、规格高,其中有一部分遗址出土了蛋壳黑陶杯。
图3 ~图5 蛋壳黑陶杯寒亭区文物保管研究所藏
其一,国家一级文物。口径11.6、高15.5厘米。杯口作大浅盘状,杯底微呈圜底状,底部垂入柄部,柄上粗下细,矮圈足。杯部饰细弦纹,柄部饰粗凸弦纹,一周镂孔(图1)。
其二,国家一级文物。口径11、高13.5厘米。宽沿,直腹,圜底,矮柄,小圈足,柄部阴线纹与镂孔相间(图2)。
其三,国家一级文物。口径10.5、高18.5厘米。浅盘,宽沿,直腹。柄与杯紧密相连,外观一体,并布满阴线纹,柄部镂孔两周(图3)。
其四,国家二级文物。口径13、高17.5厘米。口作大平底盘状,杯上为筒状,底部锥状,并套入柄内,柄饰凸弦纹(图4)。
其五,国家二级文物。口径11.4、高16.8厘米。筒形杯,口座大浅盘状,管形柄,圈足底座。杯部饰细弦纹,柄部饰一周镂孔和数周凹弦纹(图5)。
以上蛋壳黑陶杯均出土于狮子行遗址。狮子行遗址位于寒亭区朱里镇狮子行村北50米处,遗址为一高埠,高于周围地面4米左右。东半部保存较好,西半部因学校修操场已被铲平。东西长350、南北宽400米。1974、1978年两次发掘,共有4层文化堆积,第四层为大汶口文化层,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龙山文化遗物有甗、豆、盆、鼎、鬶、盂、杯、罐、尊、盘等。其中薄胎高柄杯8件①。该遗址现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6 、图7 蛋壳黑陶杯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藏
图11 蛋壳黑陶杯寿光市博物馆藏
2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一,口外径12.9、口内径5.4、底径6.6、高21.6厘米,重104克(图6);其二,口外径10.7、口内径5.6、底径6.7、高17.7厘米,重94.5克(图7)。整体造型纹饰接近,均为泥质黑陶,全器轮制,通体磨光,器壁较薄。盘口大沿、深腹、尖底,杯胆呈长圆锥体,插入中空细高柄内,柄部饰细弦纹,竹节纹,小喇叭圈足,器形与器座系分制粘合。1987年临朐县城关街道西朱封村出土。
西朱封遗址共出土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6件(其中,因脚箱西南角破损,仅存几片口沿残片)均为细腻黑陶,全器轮制,器壁较薄。盘口大沿,深腹,器身呈长圆锥体,插入竹节形空心细高柄内,柄部竹节6~8节不等。喇叭圈足。器身与器座系分制粘合。M1:15,高22、口径12.8、底径6.8厘米,口沿处最薄不到0.03厘米。M1:50,在柄部竹节纹的宽节中间,夹饰数周细弦纹。高19.7、口径12.4、底径8.4厘米。②
西朱封遗址位于临朐县城关街道西朱封村。现存面积约60多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4米。该遗址是一处有大汶口文化遗存,而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并兼有岳石文化及商周遗迹的一个延续性强,面积大,内涵丰富,有其自身发展特点的遗址。遗址上大汶口文化遗物暴露较少,龙山文化内涵丰富:陶器特别是蛋壳陶高柄杯,在遗址中也多有发现。玉器制作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该遗址曾于1987年、1989年进行过两次发掘,共发现了迄今为止龙山文化时期规格最高的三座大型墓葬,系龙山文化首次发现。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一,国家二级文物。口径11.7、底径6.8、通高16.5厘米。泥质黑陶,大折沿,直筒形腹,腹下部外阔,与筒形柄相连,柄下部内收,下接圆形座。腹外部饰弦纹,柄饰弦纹和镂孔(图8)。
其二,国家二级文物。口径10.8、底径4.8、通高12.5厘米。泥质黑陶,大折沿,直筒形腹,腹外部饰弦纹,筒形柄,柄饰镂孔,柄上部与杯腹相接,形成一体(图9)。
图8 ~图10 蛋壳黑陶杯诸城市博物馆藏
其三,国家二级文物。口径9.5、底径4.9、通高20厘米。泥质黑陶,大折沿,折腹直筒状,外部饰弦纹,亚腰柄,柄中部饰锥刺镂孔,圆形座(图10)。
以上三件蛋壳黑陶杯均出土于呈子遗址。该遗址共出土薄胎高柄杯11件,细泥质,以薄胎为其特征,最薄者0.3毫米左右,一般0.5~1毫米。③呈(程)子遗址位于诸城市城区南约15千米处的皇华镇程(呈)子村西的河边台地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遗址的南、北、西三面环河,由于河水的冲刷,使遗址的边缘形成了高3~5米的断崖。1976年、1978年两次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遗址现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二级文物。口径12.4、口沿厚0.03、高14.2厘米。泥质黑陶。器表通体磨光,黝黑有光泽。杯口作大平底浅盘状,杯部深粗,圜底,底套入柄内,竹节形粗高柄。柄部饰凹弦纹数周(图11)。1974年6月20日出土于化龙镇埠子顶遗址。④埠子顶遗址位于寿光市化龙镇埠西一村东200米,潍高路穿过遗址中部,将遗址分成南北两区。遗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05米。遗址上散布着龙山文化时期、商代、西周、东周时期的各类器物。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堆积较厚,保存状况也较好。现为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一级文物4件。其一,口径15.1、底径6.5、高17.5厘米。细泥质黑陶;盘形器口较大、稍浅;杯身器壁上部较直、稍浅,下部收缩成尖底而较深,垂入高柄内;杯身上下两部分之间有一折棱;柄呈束腰竹节形;通体磨光;破裂严重,口部两处微小残缺(图12)。其二,口径13.3、底径5.3、通高13.7厘米。细泥质黑陶;盘口外敞、稍深;杯身呈筒形作束腰状垂与柄内,杯身和柄部的界限较明显;束腰形座;杯身下部有粗弦纹,柄部下端有一周斜划纹;通体磨光;盘部与杯身残缺较大,足部稍有残缺(图13)。其三,口径11.7、底径6.2、高16.5厘米。细泥质黑陶;喇叭形器口;柄高而呈束腰状,圈足形座微外撇;柄和底座饰密集的弦纹;通体磨光,乌黑油亮,杯口沿壁薄如蛋壳;口沿有一处残缺,多处破裂(图14)。其四,口径12.3、底径5、高16.3厘米。细泥黑陶;盘形器口较浅;筒形柄稍粗略矮,柄底较浅,柄部呈竹节形;胎厚约1毫米。破损、残缺严重(图15)。
图16 ~图20 蛋壳黑陶杯(一级文物)潍坊市博物馆藏
国家二级文物5件。其一,口径11.8、底径5.2、高16.4厘米。细泥质黑陶;盘口外敞,杯身下部垂入柄内,杯身和柄部界限不明显,柄下部束腰,有座;杯身和柄部满饰弦纹,外表磨光,略带光泽;口部、杯身均有残缺(图16)。其二,口径12.9、高12.3厘米。细泥质黑陶,通体磨光;盘形器口较深,胆垂于柄内,柄部呈上粗下细筒形;柄部饰有竹节纹,间有长条形、三角形镂孔;口部、杯、柄部均有断裂残缺(图17)。其三,口径12.2、底径5.6、高18.5厘米。细泥质黑陶;盘形器口,筒形柄细高,杯身下部垂入细柄内,圜底较尖;柄上部有一凸弦纹;盘口残缺严重,杯身部、柄部均有残破、缺失(图18)。其四,口径13.3、底径6.1、高14.3厘米。细泥质黑陶;盘口外敞,柄部呈筒形,下垂入杯内,圜底;杯身和柄部界限较明显;柄部饰较密的竹节形纹;盘口残缺(图19)。其五,口径8.8、高18.2厘米。细泥质黑陶;筒形杯身,宽沿敞口,柄上部较细呈束腰形,下部较粗呈筒形,矮圈足形座;杯身及底部饰弦纹,柄部饰短竖条形镂孔;盘、杯身、柄部均有残缺(图20)。
图12 ~图15 蛋壳黑陶杯(一级文物)潍坊市博物馆藏
潍坊博物馆所藏蛋壳黑陶杯多数出自胶县三里河遗址。该遗址共出土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31件。均为细泥质黑陶,陶土甚细,胎厚多不到1毫米。外表磨光,略带光泽,整个器形十分轻薄,制作精巧细致,造型优雅。⑤
除以上所列遗址外,潍坊地区其他遗址在考古调查或发掘中也曾发现有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的踪影。例如临朐的鲁家口遗址、魏家庄遗址、庙山遗址、西上林村北遗址、郑家沟村西遗址、后合水村东南遗址,诸城得南杨家庄子遗址、前寨遗址、石河头遗址、王家柏个庄遗址,青州的大张冀北遗址、杨姑桥北遗址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蛋壳黑陶杯在潍坊地区分布极为广泛,北至寿光、南到临朐,西达青州,东及诸城(五莲县、胶县原归潍坊地区,后因行政区划改革划出),涵盖全境,而以弥河流域最为集中。众所周知,蛋壳黑陶杯并不是一般的陶器,它常见于高规格墓葬,是地位极高的礼器而非实用器。因此,它所出土的遗址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遗址。由此可见,潍坊地区龙山文化的昌盛,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潍坊地区在东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释:
①曹远启、杨传德《山东潍县狮子行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8期。
②李曰训、宫德杰、韩树鸣《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槨墓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
③杜在忠《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④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