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业
为改变目标初中生物的尴尬境地,和不太受学生重视的现象,从教师自身入手,改变教学心态与方式,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打造富有教师特色的生动课堂。
根据现行的中考方案,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会考学科,对升学有一定的要求。优等生入门轻松,但难于达优。后进生对升学无望,更不会重视生物课。因此,初中生物一直以来面临着可有可无、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学生爱听不听,甚至在课上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当堂习题反馈也是错误百出。教师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和现状下工作,经常会有挫败感、失落感,长此以往会对教师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养成懈怠、不求上进的不良心态。学生面对毫无激情的教师、死气沉沉的课堂,再大的求知兴趣也提不起来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要从教师自身入手,改变教学心态与方式,上学生爱听的课,喜欢上的课,乐于参与配合的课。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打造生动的生物课堂呢?我结合前辈和同伴的教学经验、课堂实例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1 创造生动的语言源于教师的富有激情
生动的语言从何而来,我觉得首要的就是从教师抑扬顿挫、激情昂扬的语调中来。一首歌曲,我们觉得动听,最关注的就是它的曲调是否婉转悠扬、高低错落。教师的课堂语言也是一样,只有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才能抓住学生的耳朵,使学生不会昏昏欲睡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有了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学习的快乐传播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教育教学才会演绎出一段段和谐、欢乐、积极向上的篇章。通过听取许多学校的前辈特别是在学生中有影响力的教师的平时课,我越发感受到拥有教学激情对于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和可贵。假如没有了激情,用再华美的语言,再风趣的语气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
1.2 讲出生动的语言就得“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学生是求知者,本来就不懂,如果教师的语言晦涩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组织教学,学生根本不会知道教师在说些什么,在问什么问题,从而更加不知怎样思考,从何答起。
说学生听得懂的话就是要将教学语言口语化。口语化语言是教师针对具体的教授内容、对象,将冗长拗口深奥的书面语言简化为浅显易懂的口语,用于课堂教学中。口头教学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独斷专制而是走下讲台面对面的平易近人。只有被学生接受和喜欢,教师才能轻松驾驭课堂,学生才能主动快乐的汲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可以使教材中比较晦涩难懂、难记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口头语言,能更易理解,便于记忆。例如,我在讲授《认识病毒》时,播放了一段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的flash动画,因为没有声音,于是我充当解说员的角色,一边点击鼠标一边解说道:“首先,噬菌体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先占领这块宝地表面,吸附在细菌的表面。接着,仔细看,噬菌体是全部钻进细菌吗?(学生看后说道不是,只是一部分)对,噬菌体只是把他体内的那个丝状的物质像打针一样注射进细菌体内。这个丝状物质是什么物质呢?(因为刚刚才介绍过病毒的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学生很容易辨认出丝状物就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好了,现在噬菌体就算是进来了,一旦他进来了,这里就完全归他管了,细菌什么都得听他的。噬菌体首先命令细菌帮他制造他的子子孙孙,跟原来的遗传物质一模一样。显然光有遗传物质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噬菌体吗?还需要什么?(生:蛋白质外壳)对,噬菌体还控制细菌帮他生产很多的蛋白质外壳。好了,所有需要生产的东西都生产出来了,这些噬菌体的零件还要经过哪一步骤才能变成真正的噬菌体呢?(生:组合、组装起来)同学们都很聪明,通过组装就可以变成很多个新的噬菌体。我们说一山不容二虎,现在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进来了,他就容不得细菌的遗传物质的存在,所以也会控制细菌把自己原来的遗传物质给瓦解掉。细菌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遗传物质就像人没有了大脑,不能继续生活了,我们也知道了病毒只能怎样生活呢(生:寄生在活细胞内)是呀,细菌快死了,再也不能为噬菌体提供营养和能量了,这块风水宝地已经被噬菌体掠夺干净了,细菌死亡破裂。新制造出来的噬菌体从死去的细菌体内跑出来,各自还会继续去寻找属于他们的风水宝地。这个就是噬菌体侵入感染细菌的完整过程。”我在讲解的时候也注意观察了学生的表情,很多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看屏幕,侧耳倾听我的每一句讲解。等我讲完,学生们都是一副豁然开朗的神情,我想,我成功的抓住了学生的耳朵和注意力。
说学生听得懂的话就是要将教学语言生活化。我一直认为,中学生学习生物,不是为了成为生物学家、生物研究员,而是为了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释各种他们之前不知道的现象,去指导他们及身边的人如何科学健康的生活,去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生动的生物课堂应该从生活中取材,多以生活中学生见过的一些事物、现象举例。我校一直提倡多听课,通过听取老教师以及同伴的课,可以收获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加速个人的成长。我在听取本组的学科组长许静老师的课后,得知了她为何深受学生欢迎的原因。许老师除了拥有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以外,还会经常讲一些幽默的段子,而且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另外,她还会经常拿生活中的事例来举例。例如在讲《物质的溶解》时,她不用课本上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例,而是将生活中的糖水搬到课堂上。她是这样说的:“一杯水里,哗啦加了3大勺白糖,搅啊搅拌均匀,还有一些糖没溶解完,喝一口,哇~齁死了。”学生被她那种搞怪的表情和语气逗的哈哈大笑。接着问题就来了,“对于这杯糖水来说,是饱和溶液吗?”学生因为之前的笑料被带动了起来,都齐声大喊“是!”“那么我再加糖进去还会溶解吗?”生:不会!“那我再加盐呢?”生:会!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容易通过这个点来分析溶解度以及稀释等问题,学生也不会觉得深奥难懂。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2007年再版的苏科版教材,书中内容非常有限,很多会考内容都是书上不曾出现,但又是初中阶段生物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另外,书中许多图片和数据都是很陈旧的。因此,书本的内容和图片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往往快速的翻书扫一眼书本就过去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以及哪些是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因而觉得生物课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可是,如果教师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图片、模型,甚至是实物带进课堂,尤其是一些时下最新的东西,学生没有见过,自然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会主动去认真听其中的原因、原理。
恰如其分的拓展能拓宽学生的探究领域,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我经常听前辈吴安庆老师的课,总要听完他的课我才能上自己的课,为的是能更加完善我的备课。吴老师总能讲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但是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们有兴趣听,也爱听,既有趣新奇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吴老师在讲《人体的免疫防线》时,特别提到了痰的形成过程,进而学生就可以自己说出为什么要禁止随地吐痰的理由了。吴老师还提到了伤口红肿和发炎化脓的原因,特别强调伤口化脓不能用手挤。这时有几个学生就迫切的问道“那该怎么办啊?”很多学生就会跟着附和。这个就是学生自主提出了问题,这是他们自己想知道知识的表现。这个例子让学生切实地感到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重要性,也激发了他们希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日常生活中去的冲动和热情。教师在拓展知识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要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一个刻意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扎下根,进而慢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拓展性问题”能样把学生最感空洞虚幻、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同时这个例子也让他们明白,知识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在日常生活中,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