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重要意义既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技术带来的浅层阅读习惯正在干扰传统阅读模式,且多元化阅读降低受众对文学经典的关注和投入,这是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常见问题。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提升经典阅读与体验的策略不仅在于以网络流行手段导入、激发经典阅读与体验兴趣,也需要多感官综合应用,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大量泛读结合局部精读,以量变推动质变。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国内网民数量已突破8.5亿,环比增长1.6%,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1%。其中,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数量超过8.4亿,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超过99%。显而易见,互联网生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网络时代宏观背景下,基于平台化的活动方式不仅覆盖了几乎所有产业和行业,且正在全面且深刻地影响越来越多生活与学习层面,比如文学。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正在网络时代发生近乎颠覆性的变化,成为传统文化领域在时代飞速发展变化中的又一热点问题。
一、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文明发展演进历程中,语言不仅是交流与互动的工具,同样是不同区域和文化的承载与传播平台。尤其是对古老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言,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传播最重要的桥梁纽带。汉语言文学经典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展示平台和传播手段。
比如闻名于世的四大名著。这些优秀传统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建筑、文学等各领域的时代特点、历史特色,而且是当时中华大地上芸芸众生思想意识、精神追求的文字化体现和艺术化再现。
又如启蒙教育阶段的《三字经》和《百家姓》。这些世世代代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所熟识的启蒙读物虽然极其浅显,但恰恰因为通俗易懂而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之一。及至当代,包括《弟子规》等传统文学经典内容越来越成为德育教育的热点与焦点,重又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必修内容的范畴。
显然,在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形式中,汉语言文学经典通过阅读和体验自始至终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是确保悠久中华文化实现代际间传承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论语》中《季氏》篇中有“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儒家学派创建者孔子心目中,《诗经》已然超越了文学经典的传统意义而提升教育典籍的高度。阅读传统文学经典已经成为孔圣人培养君子的主要方法。
及至现代,传统文学经典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均有所涉及。无论是小学一二年级阶段仅有只言片语的节选,还是进入高校后更长篇幅的章节,各种经典阅读与体验的目的无非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者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常见问题
(一)技术带来的浅层阅读习惯干扰传统阅读模式
自互联网全面普及和深入应用以来,网络阅读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以燎原之势迅速占据传统文学的半壁江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读书网站和网络小说平台凭借海量免费阅读资源瞬间成为过半网友的阅读首选。然而,这些线上平台提供的阅读材料中固然不乏优秀,其中少部分亦有成为经典的元素。但就整体水平来说,网络文学始终无法在短时间达到足以与传统经典文学相提并论的高度。尤其是当中绝大多数时尚文学或潮流文学更多关注流量和点击率,往往采用投其所好的方式设计规划主题与内容。如此一来,线上阅读素材中能够兼顾故事性、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性、审美性的上乘之作委实罕见。而足以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的佳作更是凤毛麟角。
遗憾的是,网络文学后来居上的态势在充分满足部分网友猎奇心理和速食阅读的意愿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培养起不少受众浅层阅读的不良习惯。这种极其表面化的阅读正在加重对于传统阅读模式的干扰,成为弱化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负面因素。
(二)多元化阅读降低受众对文学经典的关注和投入
同样是在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视频应用跃居前列。数据显示,超过88%的网民有视频应用活动。而超过75%的网民则是短视频活跃用户或忠实用户。客观上看,图形化、图像化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网络化生存的一大潮流和趋势。
传统阅读模式下平面和二维状态于绝大多数国民习以为常,一旦遭遇更加动态、立体的音视频传播模式,后者的鲜活与灵动显然更胜一筹。尤其是对绝大多数新生代受众而言,由二维升级至三维状态可谓轻而易举,但若从三维回复至二维则难上加难。比如,由传统文学经典改编拍摄而成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众多90后、00后认知和理解四大名著的核心渠道,但这些受众中真正阅读过文字版本的却少之又少。
多元阅读方式虽然更易激发起受众的好奇心,却也在同时淡化了系统性文字阅读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多元化阅读降低受众对文学经典的关注和投入,正在成为阻碍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掣肘。
三、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提升经典阅读与体验的策略
(一)以网络流行手段导入、激发经典阅读与体验兴趣
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时代背景下,技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左右阅读习惯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整体氛围中尝试提升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较为可行的办法并非墨守成規、固执己见,而是应当积极尝试以网络流行手段导入、激发经典阅读与体验兴趣。
比如表情包。历年翻拍的传统文学经典影视剧不胜枚举,不妨考虑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或视频节选,搭配原著文字制作为表情包在线上发行。只要图片或动画足够精致,原著文字也有一定的趣味性或针对性,则当这些表情包风行网络之时,常常也能顺带激发起阅读原著的热潮。
又如动漫或游戏。其实早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全面普及之前,与《三国》有关的动漫影片或游戏便已经启动了不止一次回溯原著的风尚。当网友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上面对着或写实或搞笑改编的《三国》人物与故事时,搜寻原著进行片段或全文阅读便已成为不少网友业余文化生活的一大乐事。近期又有日本传来的消息称,为了提振因疫情而遭受沉重打击的娱乐业,日本有在近期启动重新翻拍《三国》的计划。这条娱乐新闻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新一轮重新阅读四大名著的潮流。
(二)多感官综合应用,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早在20世纪的西方教育界,关于不同感官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便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仅仅依赖视觉的学习通常只能达到20%左右的成效,但若能够视觉结合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综合应用,则学习效率常常能够高达近80%。
因此,在当下越来越繁重的学业压力现实中,改变视觉阅读的单一面貌,代之以听觉辅助或可作为另一选择项目。
比如時下网络环境中有不少“xx听书网”,其中提供的听书内容亦不乏文学经典篇目。如果选择其中忠实于原著且富于表现力的内容,将之融入常规的经典阅读范畴,即便只是用于缓解视觉疲劳,对于提高阅读体验效率也能发挥作用。
又如,当网络化生存成为常态,快节奏生活方式剥夺了集中式、大块阅读的可能性时,利用听书的方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也是可行之策。比如,将传统文学经典录制语音,利用上下学、上下班、课间工间休息或餐后短暂的休憩时间听一听,即便短期难以见到效果,但若能够持之以恒,随时日积月累必能积少成多而在整体阅读水平上有所提升。
(三)大量泛读结合局部精读,以量变推动质变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经典文学阅读体验无法通过短期突击实现实质性突破。因此,通过大量泛读结合局部精读,以量变推动质变才是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
出于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考虑,大量泛读不妨采取线上模式。也就是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目标读物,将之下载到本地后快速浏览阅读。这种大规模的泛读重在数量积淀,以求帮助读者形成相对粗略的轮廓与概念。
而就其中的精髓则可采取线下文字或文字结合视频等多种手段,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反复加深印象,并在多次重复中建立起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
四、 结束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和体验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只要汉语言文学经典能够与时俱进,把握网络技术与平台化传播的优势力量,将人文思想和文学审美以更加创造性的模式展示出来,就能凭借技术支持实现指数级扩散和传播。这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和体验顺应时代发展客观要求的优化举措,也是汉语这个古老的文化教育领域搭乘技术的高速列车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罗妮.文化自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J].决策探索,2019(4):46-47.
[2]万光明,刘燕.师范类专业口语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2):126-128.
[3]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25.
作者简介:
刘雷,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