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武 覃黎黎
摘 要:基础教育在过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成绩的背后,也看到了基础教育的不足:应试教育的强化,学生缺乏创新品质与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学习的机器,学校也俨然成了“考试加工工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对当前的教育也相应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必须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目前的教育现状,试探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育;现状;应对策略
一、 初中教育之现状
清晨时分,匆忙地走在去往早自习的路上,眼睛好像突然被什么耀眼的光晃了一下,停住脚步,我发现那耀眼的光是太阳的照射,通过树枝的那一缕阳光洒在了我的脸上,亮灿灿的露珠在树枝上闪闪发亮。我环视了一下五中的校园,昨天还枯燥无味的校园,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恍然大悟,正是清晨的那几缕阳光的照射,让五中这古老的校园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联想到学生,正是我們的教育才能使得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命得以成长、得以发展。但是,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什么样的教育又是好的教育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给我一个很完美的答案。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看着我的学生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就被要求坐在教室里面,要么上课,要么给他们布置一些作业。有时候我在想,学生是机器吗?这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这样的教育适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吗?我真的没有办法一一做出回答。每个学校都想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都想自己学校考上一中的人数多一些。当然,这是功利心理的驱使,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我们的初中学校就像衡水中学一样必然成为一个“考试加工工厂”。有的学生很自觉地埋头刷题,而有的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眼睛呆滞地看着“天书”一样的试题。我很担心,这样的教育可行吗?
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早就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单单在智力方面单独发展,舍弃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智育方面,我们仅仅重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考完—忘完”,这种教育现象在学校之中极为普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二、 应对策略
基于上面所提到的教育现象,试探性地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第一,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闲暇出智慧。在充分的自由时间中,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整理消化一下自己一天所学的东西,建构并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时间放松一下自我,让自己的思维停顿并遐想一会,或许生命之中那些动人的灵感会突然闪现在自己的头脑之中。这些灵感对于我们要培养出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会使学生的学习不是外在压制的、强迫灌输的,学生将会带着良好的心境进入之后的教育情景中去。
第二,授鱼不如授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他们任何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教人学会学习,他把知识比喻成生孩子。别人生出来的孩子始终是别人的,只有自己通过努力生出来的孩子才是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会拥有,人在智慧的面前永远都是无知的,人只有在不断的欲求智慧的过程中才会得以成长。苏格拉底这里所讲的欲求智慧其实就是要告诉人们学会学习。在当前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社会之中,人要学会所有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和信仰,才不会被社会弃之。
第三,学习并更新教育与教学理念,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与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必须要区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一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大多数农村初中。以英语学科为例,每一节课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学习、听写单词,再一句句地讲解翻译文本中的每一个英语句子,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记着笔记。只有那些学习动机非常强的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都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做着笔记,书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到处都是,课后,学生艰辛地背着老师的笔记,以应付老师在下次上课前几分钟的听写任务,而对文章的结构以及主题却是知之甚少。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以及忽略了英语教学的真实含义。教学模式固然重要,但是以一种教学模式“打天下”,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一点地丧失,教师只有在不断去模式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 结语
我们都注意到,当下的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在某些方面已经偏离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教育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来。教育的灵魂就是育人,当我们把一批批学生送往成功彼岸的时候,我们会无比的幸福。然而要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过程又是无比的艰难。但是我们坚信,过程的艰难抵挡不住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我们也愿意为实现伟大中国的教育梦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个梦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你,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胡中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何立武,覃黎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