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果
摘要:内参是我党独具特色的组织传播方式,在政治决策、民意上达等政治传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其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对内参组织传播的历史因循与基本特征的探讨,内参组织传播的结构创新应遵循时度效的原则,进一步凸显和强化“内参编选机构”的作用;内参组织传播的关系创新应以情感关怀为核心,通过成员情感能量的激发获得组织传播的真正驱动力;内参组织传播的文化创新应着力于共同价值观的凝聚,明晰“基本假设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内参传播;组织结构;组织关系;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4-0048-10
内参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载体和工作机制,既是中国新闻传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政策决策、民意上达等政治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耳目”与“喉舌”。因为其受众特殊且不公开发行,它不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而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虽发轫于20世纪中期,但其学科的成熟和身份的确认却已至20世纪末期。它主要研究组织结构和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一般认为,一种典型的组织传播行为应包含四个要素:一是信息传递:通过一定的结构使信息在组织内部正常流动,帮助组织做出正确决策,得到反馈意见;二是相互影响:组织传播学认为,信息的意义首先存在于人,通过长时段的持续信息交流(意义共享),组织决策者和成员(追随者)之间将会出现共识;三是战略控制:组织传播学同时强调个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创造意义的角色和力量,因此认为有效的战略控制应使组织目标一体化,并使组织成员有义务感;最后是创造性和约束性的平衡:组织传播同时还是一个不断调节个人创造和體制约束之间的平衡的过程。[1]18-27以上四个基本要素,在内参工作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自毛泽东同志创立并提倡至今,内参工作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实践证明,它确立的组织结构、工作原则和方法,积淀的组织工作作风、信念和传统,适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在我党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新闻传播制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时代也必将发挥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在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内参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为内参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概言之,其信息传播的主要优势有三:一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海量、及时且时空同步;二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增强,传播路线由单向变成双向;三是场景思维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信息传播的匹配度更高,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适时、适地的个性化需要。这些新变及其背后的传播理念深刻影响同属信息传播的内参工作思路。另一方面,网络舆论易聚、易发、难控的特征和受众分化、声音杂化、沟通难化的现实,使内参组织结构所处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对传播者、传播内容都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扰。有鉴于此,新时期内参工作如何迎接挑战,是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内参组织传播的历史因循与基本特征
自194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内参报道的文件《关于新华社应供给各种资料的指示》后,同年9月新华社根据中央指示正式出版《内部参考》,由此拉开内参发展的序幕。1953年1月,毛泽东同志作出著名的“我认为此种内部参考材料甚为有益”批示[2]28,首次肯定了这种特殊的新闻报道的价值。邓小平同志、胡耀邦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内参的作用[3-5]。1989年胡乔木同志在赴美访问期间所作的题为《中国领导层怎样决策》的演讲中,公开言及内参是中国领导人及时了解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明确要求新闻媒体在公开报道之外,通过内部反映的方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对新华社编辑记者说:“内参工作非常重要,做好内参工作要客观真实,要有高度责任心、使命感。我在地方工作时就比较重视内参工作,到中央工作后尤其重视,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众所周知,内参主要刊登记者采写的国内外重要情况,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以组织传播学视角观之,它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其组织传播职能定位于反映情况,不作判断。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内参记者职责时指出,“记者反映情况是自己的职责。不论是省市委喜欢的不喜欢的,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中共中央关于新华社记者采写内部参考资料的规定》(一九五三年七月)也明确规定:“记者写参考资料时,只负责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不要对所反映的问题作出结论,也不要向有关方面提出处理的要求。”这与肇始于美国、盛行于西方的智库传播有所差异。智库的职能也包括发现社会问题并及时向政府高层反映,但其最终目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政策研究与建议是其首要功能,它实际上承担了“社会医师”的角色。[6]6
其次,其组织传播的信息特征集中在“重要情况和问题”。“重要情况”,强调内参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宏观性问题,要事关全局,而不是局限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对加强〈内部参考〉采写和编辑工作的意见》(一九五三年九月)在批评一些内参对“党的方针路线贯彻中的重要问题反映得不够”,“因而将无关重要的细小问题也写成资料,量多质差”时,清晰地回答了什么是内参应该反映的“重要情况”——“反映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深刻和是否反映了问题的本质”,“要抓住重要的,同时也需注意多方面地反映问题”。值得说明的是,“事关全局”“事关本质”的重要情况还应该是 “新”的情况,即应该是兼顾“全局性”和“时效性”。“问题”则主要是“指党的政策方针在各地贯彻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那些对领导机关有参考价值的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偏向、错误和缺点的情况”[7]489。需要厘清的是,内参的主要内容虽然集中在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或困难,但并不是所有的负面问题都不能公开报道,都必须通过内参来反映。[7]334 总之,内参传播的内容应该是“把在采写公开报道中所了解的不便公开报道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写成资料”,“重要情况”和“问题”作为内参信息传播的两大主体,“这两者是完全可以结合起来的”。[7]489
最后,其组织传播行为是创造性和约束性的统一。内参工作的重要组织成员是记者和编辑,其身份既较为独立,又受到制约。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内参记者时指出,“省市委书记不是记者,不能到处去采访,如果让他任意扣压记者的稿件,中央还要派记者下去干什么”,充分肯定了记者向中央反映问题的自主权。但记者的各项权利仍然要在各级党委监督下开展,“新华社记者反映地委以下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的资料,可直接发给新华总社;反映省市一级工作中的问题的资料,要送给省市委负责人阅后发给新华社总社,如省市委对资料提出不同意见而记者认为仍应向中央反映时,应将省市委意见一并报告新华社总社”[8]250-225。这种既赋予组织成员充分的自由度又使其行为服从组织需要的传播方式,也是内参工作重要的特色之一。它通过给予组织成员充分的话语权激活其创造潜力,又以制度形式保证了组织传播的工作秩序和有效运转。
以上分析,主要基于内参工作肇始之初的相关规定而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参工作的基本定位和主要特征虽仍然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介绍新经验、新做法的正面报道比重明显加重,也出现了一些不仅反映情况,也基于事实展开合理建议的调研报告等。在厘清以上特点和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拟从组织结构、组织关系和组织文化三个基本维度进一步剖析内参工作的组织传播特色,并探究它的时代创新策略。
二、基于垂直走向的平衡与缓冲:内参组织传播的结构维度与创新
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组织传播过程与它所处的环境中的既定要素匹配,同时又能通过优化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从根本上决定组织能否生存,能否达到最佳的传播效能。因此,组织结构的完善与否,决定着组织生存的能力和活动的效力。
內参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试以传播路线图的形式做如下呈现:
一般而言,组织传播学从传播内容、传播流向、传播模式(渠道)、传播类型(风格)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个组织的结构特征。[9]14-16根据这一思路,结合上图,内参工作的组织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就传播内容而言,其传播内容主要定位于有利于决策的工作内容。在这样的内容格局下凸显的重要组织原则是“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1]52-54,“组织中的个体活动要朝一个整体目标努力”[9]5-9。即传播者应该把重点放在组织目标上,而不是个人需求上。由于决策制定较为集中,因此该模式下强调传播者对组织内共同认定的规则的尊重和服从;以传播流向而论,其信息流向呈现出沿组织层级结构垂直流动和高度结构性的特征。通过清晰的层级流动,使整个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此外,内参组织传播的渠道以上行传播(即从下级向上流动到上级)为主,但下行传播(从上级向下流动到下级),即批示,在内参传播模式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激励记者采写内参的重要驱动力,又是将决策功能转化为执行、协调、反馈功能的重要一环。在内参的传播渠道中还有平行传播(从一个组织的结构单元水平流动到另一个组织的结构单元),但并不典型。最后,内参传播的类型是正式的且采用书面语形式,其传播载体是纸张。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内参组织结构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中间层级:内参的编选机构。组织传播学将操作中心和战略最高点之间的层级称为“分析者层级”。他们认为,每一个组织都有技术核心(如对内参工作而言,其技术核心就是确保信息从组织结构中最下层的采写者抵达最上层的决策者),这些核心所受到的环境干扰必须通过结构手段或传播方式得到缓冲(比如,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是医院治疗的技术核心,它受到的环境干扰要通过接待人员、预约单规定和控制病人进出的护士等因素缓冲)[10]889-936。如果说领导决策层和内参采写层分别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和塔底,内参编选机构这一层级则在塔腰位置,在决策和执行之间起到了平衡、缓冲与调和的作用,通过这一机构对内参信息的判断、筛选和强调,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噪音(超载、歪曲、模糊等),从而对保证内参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综上,内参的组织传播机构表现出层级清晰、高度结构化等特征,使信息在庞大的组织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基于以上特征,内参工作的组织结构创新策略可以沿以下思路展开:
首先,应进一步强调组织内共同的工作原则和秩序以优化组织结构。组织传播学认为,组织成员必须遵守共同的工作原则,它有助于组织成员协调内外关系、营造组织氛围、凝聚组织力量、展示组织影响,从而实现组织有效发展的过程。这些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结构造就的,并贯穿于组织结构之中。
经过历史的淘洗和许多来之不易的实践经验的积淀,内参工作的工作原则趋于成熟和稳定,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新闻工作时提出的“时度效”原则应该成为内参组织的基本工作原则。所谓“时”,从宏观上讲就是内参工作者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代背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就微观而论就是要把握好内参采写和编选的时机,使内参报道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问题,动态追踪党的政策和方针在执行过程中的新动向、新进展或是新问题,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所谓“度”,在内参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尺度”,什么内容应该公开报道,什么内容适宜通过内参反映,反映的尺度如何把握,是内参工作的关键点和难点。所谓“效”,就是要思考内参的编选在指导决策、了解民意、反映民情等问题上是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其次,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面前,应进一步凸显和强化“内参编选机构”这一组织层级以优化组织结构。由传播路线图可知,内参编选机构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内参内容的传播流动渠道是含有“门区”的,由守门人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者能否在渠道里流动。
守门人在组织传播学中也被称为接线沟通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守门人会有意无意地将与自己预期不符或不适合组织已达成的共识的信息过滤掉,有学者将之称为“不确定吸纳”。常见的过滤错误有“错误的肯定”(false positive)和“错误的否定”(false negative)两种[11]94,前者是指守门人错误地允许某些不当信息传播,后者则是守门人错误地禁止一些重要信息传播或将其暂时搁置。尤以后者更为多见。
守门人把关的标准,与自身的经验、看法、立场息息相关。1962年,在全国对“农村责任田包产到户”众说纷纭、决策层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内参编选者夏公然同志大胆从弃稿中选登“河南洛阳公安局陈才明给《人民日报》编辑部来信谈对包产到户的看法”,并冠以“只要国富民强,何惧包产到户”的标题,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胆与识,也避免了由于“错误的否定”带来过滤和曲解。[12]这一重要抉择,与夏功然同志作为经验丰富、思想敏锐的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眼光、新闻悟性以及新闻判断能力密切相关。
守门人的把关标准,还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身处的外部舆论氛围的影响。尤其是面对众声喧哗、信息泛滥的网络舆论场,舆情突发多变,错误观点常有,情绪常常失控,事实真假莫辨,互联网媒介生态下新闻的真实性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守门人的判断,从而改变内参信息的流动。
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内参编选人员判断力、发现力、辨别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首要前提。内参的编选和采用原则应该严守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始终以政治思维和政治眼光判断稿件的价值,才不会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关键,尤其要理解好新闻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在新时期的内涵: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是要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加强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以形成对内参信息的准确判断;坚持人民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工作取向,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编选内参稿件的标尺。此外,内参信息尤其是新闻内参,来源渠道广泛,涉及面广,有的还专业性较强,对内参编选人员的新闻敏感性、预见性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应勤于钻研业务水平,要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提高职业素养。最后,还应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敢于坚持真理。综之,练就“从错综复杂表现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从快速变化的实际中把握规律”的火眼金睛,方能应对挑战,为党和人民把好关。
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内参编发审稿制度,要让“守门”成为一种集体决策的行为,而不是由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而集体决策的有序进行,依赖于来自于组织的基本规则的确立和强化。
最后,内参组织结构的优化,还应加强组织内部的横向联系。垂直型信息流通秩序的有序建立,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能,能够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但加强横向联系,则有助于分散控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根据内参传播路线图可知,内参报送渠道多样,新闻机构、国家机关、隶属于中央机关的媒体均有通畅的报送渠道。加强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可以实现内参报道的互补和增益,也可以规避重复,优化报送方式,提升组织传播的效能。
三、基于情感关怀的唤醒与保持:内参组织传播的关系维度与创新
除了组织结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对组织传播有重要影响。前者偏向制度层面,强调规则和秩序,后者则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组织成员作为人的情感和思想状态。二者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在组织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的观点虽各有侧重,但都关注组织人际关系与组织传播效能和组织生产效率的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学派以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为起点,指出组织成员的责任感、成就感、认同感等因素在组织中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组织传播效能。人力资源学派则通过设计管理方格示意图得出结论:当领导者同时表现出对人和生产的关心时,组织最佳目标得以达成。
此外,在信息时代语境下重视内参组织关系建设,也与互联网精神高度契合。web2.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以社交媒体为依托关注用户关系,将互联网从人与机器的连接转变成人与人的连接,使内容为王转向关系为王;web3.0时代则进一步强调这一关系在不同場景下的适配和优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的内容与服务得以与不同情境下人的情感、思维、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围绕着情感体验、信任建立等因素展开的以人为核心的社群关系建设,成为互联网商业链新的入口。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思想资源,内参组织关系建设的时代创新策略可沿以下思路展开:
首先,应通过成员情感能量的激发获得组织传播的真正驱动力。应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内参采写者、编选者的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把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作为内参组织关系建设的出发点。一方面,对组织成员的关怀和尊重,能够唤醒、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意识,激发其创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并最终提升传播效能。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内参的组织结构垂直性特征明显,更应该注意在此基本结构下的情感激活,以避免权力媒介传播中有可能出现的支配性、服从性的关系隐患,因此更应该在“权威向度”之外兼顾“关系向度”。
批示、转载、选登等内参组织关系中独具特色的话语传播方式,是激发内参工作者情感能量的有效途径。1978年8月新华社《内部参考》第95期刊登了冯森龄同志撰写的4篇《延安调查》得到了王任重同志的长篇批示。他深受鼓舞,在批示鼓励下,第二次北上延安、榆林, 又以《再访延安记事》为题发表了4篇内参,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延安的贫困问题,成为内参传播史上的佳话。[13]1998年刘荣庆以一名普通基层记者的身份写作骊山防治滑坡内参,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了他创作内参的信心,他由此走上内参写作的道路。“对我而言,温家宝的批示不是一句话、七个字,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存续的力量”[14],其发自肺腑的感言代表了许多内参记者的心声,充分体现了批示对内参工作者情感能量的激活和持续影响。笔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开刊物所发表的内参记者撰写的采访心得中寻找线索,获得内参篇目163篇(提到标题即为1篇),根据其提到的内参反馈情况得到以下数据:
表1 163篇内参批示、转载及落实情况描述性统计
获得批示 获得转载 采取解决措施 批示+转载 批示+采取解决措施
篇目 88 29 26 9 14
占比 53% 17% 15% 5% 8%
由此可見,作为组织关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批示、转载等来自决策层的信息下行传播,有助于组织成员成就感的获得,因此这种成就感在内参写作心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其中,尤以批示的作用更为明显,提及频率更高。这种成就感进一步转化升华为组织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三者协同作用,有助于激发并保持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其次,应加强内参工作人员之间的组织互动。情感能量的激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在组织成员和谐互动的关系中得以实现。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相较于组织机构,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所发挥的影响更大,“互动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然后个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11]33,有鉴于此,人际关系学派提出在组织结构带来的内容垂直传播之外,存在一种试图维持组织中人际关系的传播。他们将这种横向传播命名为“维持性传播”。人力资源学派则提出区别于垂直性内容传播、维持性人际关系传播之外的第三种传播模式:创新传播。“它是指组织中关于新观念的互动——包括如何使工作做得更好、组织可以生产的新产品、不同的组织结构方式等。[11]49这种传播包括了组织传播的所有方向——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水平以及交叉方向上的传播。优化维持性传播,促进创新性传播,是组织关系建设的目标。
有鉴于此,应加大对内参工作机制的思考学习和交流,内参工作人员在交流中对共同目标、工作原则展开平等的讨论,从而加深对工作的认知,凝聚集体共识,确立共同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实现创新性传播。此外,参与式和开放式对话等组织活动形式,也能够促进组织成员通过彼此留意、共同关注,方能发展良好的互动关系。
然而,由于内参工作的特殊性质,再加上内参记者分布极其分散,集中性的交流互动并不是理想的的组织互动形式。在此背景下,集体认同的作用得到了凸显,它应成为维系组织互动的精神纽带。以集体认同为前提发展而来的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认同型信任:随着知识与认同的增进,组织成员之间不仅相互了解及认同,而且逐渐清楚为了维系信任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基于对组织信念的共同认识和认可,组成成员的关系得以协调,力量得以凝聚, 组织互动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实现。
最后,内参工作组织关系的建设应逐渐从权力导向转化为以人为本的角色导向。内参传播的目的是为最高层领导的决策和了解民情服务,因此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与最高政治权力的内生关系而蒙上神秘面纱。角色导向则通过明确内参记者和编辑的职责,以各职能岗位权力、责任的合理分配实现去中心化。它通过各个职能岗位成员职责的履行,而不是决策者的干预,实现信息在组织中的有效传播。“管理者没有将他的工作人员看作有机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将他们视为抽象概念,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生产力将被削弱,组织将完全丧失吸引力。”[15]22因此在坚持角色导向的同时,还应该尊重每一个职位上的记者、编辑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价值实现、潜力激活以及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挥组织的整体性功能。
四、基于共同信念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内参组织传播的文化维度与创新
组织传播学的另一学派则强调把组织看成一种文化,在共时层面,这种文化由多个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和形塑;在历时层面,它建立在组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艾德加·沙因作为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这样定义组织文化:“它是由一个特定群体在它学习解决外在适应和内在整合的问题时而创造、发现或发展出来的——由于运作良好而被认为是有效,因此将其传播给组织新成员以作为正确理解、思考和感受这些问题的方法。”[16]9他由此提出了包含三个层次、呈洋葱状的文化模型:第一层次为人工产品,第二层次为组织成员持有的广泛的价值观,他将第三层次定义为“基本的假设”,即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在沙因看来,第三层次是组织文化中最核心和关键的部分,直接决定了组织文化的走向。“除非我们已经从一个群体的不同基本假设中找出这种模型,并且已试图通过群体成员理解、思考、感觉、判断背景关系而确认这种典范,否则我们不能说我们已经描述或理解了这种文化。”
根据沙因的文化模型思考内参组织文化,其第一层次应为作为产品的各级内参刊物,它汇集内参记者采写、内参编辑选编的内参信息。这些新闻产品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都能从中观察到内参组织的文化内涵。第二层次是内参工作者持有的价值观,由于其人生经历和职业素养各有不同,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内参组织领导层的价值观在组织文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应该注意由上至下的价值观引导。就第三层次而言,共同的信念、追求构成了内参文化的“基本假设层”。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作为内参组织文化核心的“基本假设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首先,它应该是时代文化的折射,是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时代文化的具体反映。其次,具体到内参工作的文化要义,以“情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责任心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感是新时期内参组织传播中所有成员必须共同恪守的基本信念。围绕这一信念,应把“五个事关”(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作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组织目标;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严明的组织纪律;把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作为明确的组织责任;把坚持“四向”“四做”作为组织精神引领。此二者相辅相成,宏微并著,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参组织文化。
由上分析,绘制内参工作的组织文化模型如下图:
内参组织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宏观与微观并重。唯有内参组织成员共同秉持、集体认同组织的基本信念,才能以既跳动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又切合内参工作实际的组织文化凝聚组织成员,彰显组织力量。内参文化建设还需要将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和适应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相结合。内参工作既需要充分汲取历史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又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既体现文化传承,又担当思想引领。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使组织文化充满生机、永葆活力。
綜之,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组织传播,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组织结构优化、组织关系创新、组织文化建设是内参组织传播的基本维度,对这些维度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推进它的创新性发展。概言之,内参组织结构层级的设计关系到工作原则和秩序,是保证内参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内参组织关系建设看似无形,却润物无声,是激活内参记者和编辑创造力、凝聚组织力量的重要推手,集体认同的确立有利于良好的组织关系的营造,能够使内参工作获得更为持续的驱动。而内参组织文化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内参工作的性质、目标,引领其发展的航向。
参考文献:
[1][美] 埃里克·M.艾森伯格,小H·L.古多尔.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M].2版.白春生,王秀丽,张璟,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尹韵公.毛泽东内参批示研究(1965—1976)[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9(3):1-9.
[4]尹韵公.邓小平与内参[J].党的文献,2012(6):113-117.
[5]尹韵公.毛泽东与内参——基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搜索[J].中州学刊,2013(11):142-148.
[6][美]詹姆斯·麦甘.第五阶层:智库·公共政策·治理[M].李海东,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7]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2辑)[M].北京: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70.
[8]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卷) [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0.
[9][美]凯瑟琳·米勒. 组织传播[M].袁军,石丹,周积华,吴燕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0]Thomas,K.W.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M]. In M.Dunnette(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1976.
[11]胡河宁.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夏公然,夏小梅.激情岁月中的清白墨迹(九)[J].观察与思考,2002(1):10-14.
[13]贾炳申.追求真理的战士(下)──记新华社著名记者冯森龄[J].新闻知识,1998(2):10-14.
[14]刘荣庆.温家宝批示了我的骊山滑坡防治内参[J].今传媒,2010(4):81-82.
[15][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M].王巧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秦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