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指导课是在校学生在涉世前帮助他们更好的择业,减少盲目性,提高他们就业率的一门重要课程。许多职业院校在讲授这门课时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失去了原本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因此,为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融入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切实提高课程指导质量与实效。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兴趣
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也越来越低,在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为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就业率,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性发展,那就要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塑造良好的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开好就业指导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就业质量。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就业指导课教材虽然和以前有所不同,内容有所更新,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理论性较强难理解,课时相对偏少,与实际相脱离等,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影响教学效果。为此,中职教师应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善于补充教学内容,增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一、关注学生心理,激励学习自信
刚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尽管他们对就业指导课认知不深,但他们入学时的心理,却正是职业指导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譬如,新入校中职生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是学习心理问题。大多数中职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有心理压力。二是择业心理问题。中职学生在就业择业上普遍存在茫然、自卑、不切实际。这两个问题常常使这些新生的内心充满困惑,情绪难以排遣,因此骚动不安,需要职业指导课尽快加以疏理。教师如果能够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解答,必然能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
二、利用生动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解决,案例教学法不愧为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最好的一条新路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易懂、易理解。针对学校里少数学生比阔气、比享乐、比吃穿、比手游等现象,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来说明游戏的危害和劳动改变命运,创造财富,而不是比出来的“阔享乐”,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这样的学习更切合实际。在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中,除了书本上的案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用于教学。如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我们可以邀请往届毕业生以书信的形式或者现身课堂亲自讲述他们的经历,加强课堂讲学的渲染力,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住。这些毕业生往往是和他们有共同经历、相同感受的同龄人,而且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的事例往往能够使中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激扬学习热情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成为哪一方面的人才,将对学生职业理想的树立和职业目标的确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个人事业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一旦学生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知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充分準备。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中职就业指导教材较为单一,单纯地讲授教材内容,会使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一是让课堂乐起来。浅显易懂的故事也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积极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景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避免教学枯燥乏味。二是让课堂活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案例教学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好这一教学法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个层次。三是让课堂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对自身有更多的认识,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面试情况,特意搜索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测试题给他们做,学生也很感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展示教师魅力,贴近师生距离
教师必须有精通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任务和内容,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比较丰富而深厚的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法律、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且要能自如地综合应用。我们的学生成长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的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兴趣也颇为广泛。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教师必须能够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和掌握多方面的社会资讯,用通俗易懂的生动语言表达给学生,跟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驾驭课堂,把课堂气氛点燃。因为学生要明理但不接受干巴巴的说教,既接受知识又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任课教师掌握丰富的知识,既为自己跟学生交流制造了有效条件,也有利于扩充学生知识面。
教师还要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最终能否接受老师的教育,除了要丰富课堂知识、简化理论要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外,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老师跟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使师生关系平等、融洽,老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心理依存。那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自然分外投入,老师的教学效果就能更好。
参考文献:
[1]郭雅娟.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鹏.关于中职就业指导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3]李蓉.中等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3.
[4]谢卫平.如何让中职就业指导课“活”起来[J].广东教育:职教,2012(5):2.
[5]唐宇.浅析如何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89.
作者简介:张颖(1970.3.25)女,汉族,北京人,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中级,学历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