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研转型走入深水区时,触及肌理的变革落在了课堂变革上。对于课堂教学的关键主体——教师与学生而言,灌输式或活动式的课堂,显然无法满足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只有真正突破“教师怎样教”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活动才能为帮助学生持久有效地学习提供有力支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明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还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当教师已然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做好学习设计时,高品质的学习活动才能得以有序开展。
教学设计之于学习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有序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与要素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其设计的出发点是“教”为中心。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及杰伊·麦克泰格通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思路。即教师就是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的设计师。教学时,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教师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教学设计已悄悄从“教”为中心转化为“学”为中心,优质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设计是从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出发,设计学习任务框架,并以最合理优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呈现,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追求高品质学习设计的意义
学习设计是一项艺术,这对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具有较高的要求。追求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对于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追本溯源,增强了设计者对学习本质的洞悉力。学习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为学生系统规划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设计之初,作为设计者的教研员及一线教师,既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及本体经验;又需要在把握教学核心内容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并设置不同能力梯度的问题。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是建立在对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相关规律的洞悉基础之上的。通过系统设计,设计者更加明晰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困难与挑战、衍生问题、学习方法及策略等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虚假学习及浅表学习出现的节点作出一定的预判。此时的设计者,需站在更高层面上,为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觉察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及时搭建支架提出可行性计划。
逆向定位,增进了设计者对学习元素的思考力。逆向定位,体现的是学习设计“以终为始”的原则。既然是学习活动,肯定有既定学习目标。对于学科教师而言,确定本次学习活动与其所在的学习单元、整个课程以及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梳理了学习活动的整体逻辑之后,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学习者(学生)与设计者(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两个维度进行逆向设问。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需明白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如何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如何及时向同伴及教师求助?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推动者,教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如何收集与评估学生学习状况?如何判断学生遇到了学习瓶颈?如何捕捉学生的求助信号?如何用证据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言而喻。
有效联结,增添了学生对未知已知的转化力。高品质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学习而来。在学习设计过程中,需关注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及学习任务等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使之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联结他知与我知、未知与已知,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体系,为其后续学习中的知识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品质学习设计的N种样态
秉承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整体设计。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所建构的学习框架,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在持续地学习体验中累积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为要旨,始终秉承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充当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指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习,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学习主题,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及学习困难之处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教学节奏及关键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难而退、不假装学习、不假装学会,诚实、勇敢且积极地迎接学习中的困难,向未知发起挑战。教师把“脚手架”搭建在学生真正需要之处,整个学习过程的推进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注学习环节的落实与学生即时反馈的目标设计。每一项学习活动都会指向一定的发展目标。学习设计中的目标分为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与学习结果息息相关,可通过学习状况与结果性目标的对比,了解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而过程性目标则更多地关注身处的环境、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每一学习环节中学习进展及即时反馈情况,甄别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以便适时调整学习进度、变更调控策略。相较于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关注当前状态,为结果性目标达成服务。但两类目标设计的根本要旨是以终为始,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成绩作出适时的评估。
直击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激发其持续探索的问题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设计,会关照全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难易相间,会为学习进程的有序推进提供学习动力。学习设计中基础性问题与挑战性问题穿插其间,基础性问题是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挑战性问题则因其解决的复杂性,需要学伴协助甚至教师引导才能完成。挑战性问题直击学生的认知冲突,其难度系数应视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过难会让学生在学习无法突破的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信心而放弃学习;过易则会让课堂设问平平,缺乏真正的挑战性。作为学习设计者,教师需明了:认知冲突之处,思想困顿之时。在学习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的是贯穿学习始终的问题链。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夹杂其中,这些问题能适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好胜心,使其在正面评价中享受因挑战问题而带来的成就感,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互关照的任务设计。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学习任务设计合理与否息息相关。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设置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任务单将其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任务与使命。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忽略了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习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其任务设计中包含问题设计与活动设计。一个具体、有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多个问题与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的集合。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相互关照,其实也是对标目标,使过程性目标的落实成为结果性目标实现的过程。
在持续推进区域教研转型的今天,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虽已为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所接受,但真正将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尚需一些时日。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业成就,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与自我效能感?要想解決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回溯教育的原点,以学习为中心,在洞悉学习本质的基础上,尝试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设计者转化。用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来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杠杆,不失为课堂静悄悄的革命中较为合适的选择。
责任编辑/潘静娴
栏目主持人:李碧武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学位兼职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校外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