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小
在入驻字林报馆大楼的岁月,康际武迎来了他事业上的高峰。
1913年7月20日,康际武(字嵩岳)出生在上海,老家在浙江奉化。康际武有5个兄弟姐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四。康际武7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带着几个兄弟姐妹艰难地过日子。康际武上面有两个姐姐,懂事的她们为了给母亲分担家庭重担主动缀学,并且摇袜子挣钱补贴家用,以支持弟弟继续上学。
1927年,14岁的康际武从林荫路西区小学毕业后,以优良成绩考入南洋中学读书。读了一年多以后,看到母亲无法支撑沉重的生活担子,在1928年12月康际武也主动辍学。第二年初,经大伯介绍,康际武只身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汉口,他开始安心在中央药房当徒弟。学徒的生涯需要起早摸黑,繁忙的工作把这个15岁少年脆弱的身体压垮了,半年以后康际武回到上海养病。
回到上海后,身体刚刚康复后的康际武,经二姐夫吕国英介绍,到别发洋行制版部又开始当学徒。别发洋行又称别发印书馆,由英商在1870年创立,主要出版西文书籍,同时也经营着进口图书、文具、纸张、印刷器材等商品类别。
不过,康际武在别发洋行学的是照相制版技术。据了解,照相制版的原理是将文字和图像按要求缩放到专业底片上,再将专业底片贴合在涂有感光胶的金属板上进行曝光处理,经过显影后便可在金属板上形成所需要的文字或图像。聪明灵巧、任劳任怨的康际武,很快在师傅的教授下掌握了照相制版的专门技术。
康际武哥哥叫康际文,在一家洋行工作,他以前是英商字林西报馆的学徒。兄弟俩非常谈得来,常常交流思想,他们希望寻找机会一起创业。康际武学徒生涯还没有结束,哥儿俩就开始为自己的制版社做起了谋划,康际文为此筹措资金,二姐夫吕国英则借给他们制版设备。考虑到制版社对于场地要求并不高,兄弟俩便利用自己的住家——现在的寿祥里37号正式开办了综艺制版工场,他们同时还雇来两个帮手,其日后成为大上海最为有名的照相制版厂。
现在,出版物排版比较方便,大多借助电脑使用照相排版,文字和图片均可以一次搞定。而在近一百年以前,排版工作是以铸字和植字为主,而配上彩色图片则必须使用照相制版技术。照相制版技术最初是通过西方传教士流传至香港的,后由香港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传到中国。法国人涅普斯在1822年对此初次进行了实验,1839年苏格兰人庞顿阐明了现代照相制版方法。而在1850年,法国人吉洛发明了铜锌版的照相制版法,康际武的“综艺”制版工场就是使用吉洛的铜锌版制版法。铜锌版制版法一共有50多道工序,大部分靠手工完成,其中仅有10%的机械部分。康际武算是一名熟练的操作工,他的二姐夫吕国英更是一名老手。“综艺”的业务一开始由康际武全权打理,康际文则继续在洋行工作。“综艺”的客户源,主要是广告画的画家,还有戏院、商场、药房的老板,因为他们有制作广告的需要,他们令兄弟二人的营业能够维持。
最初在别发洋行做学徒的时候,康际武就参加了中国童子军,还担任了中队长。“综艺”开张一年,恰逢“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康际武与许多青年一样志愿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当时他在十九路军六十师干部教导队工作,主要任务是传递信息。《淞沪停战协定》签署后,他才离开教导队,继续经营“综艺”制版业务。
“综艺”业务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八一三事变全面爆发之前,当时上海的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照相制版行业在沪就有40多家。康际武的“综艺”赶上这波难得的发展机会,从最初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开始慢慢站稳了脚跟,同时有了知名度。
但是,日本人进驻上海后,位于城内和法租界交界处的寿祥里难免受到影响。为了保存综艺制版工场的生产设备,同时维持营业活动,康家兄弟在吕国英的帮助下,将企业营业处登记在静安寺路70弄6号。静安寺路即现在南京西路,南京西路70弄当时叫福源里。福源里南为南京西路,北通凤阳路,西面是国际饭店,东面尽是饭店、戏院、舞厅、商场,商场有福记商场、新世界明记商场。现在这一地块仍然以商场为主,著名的新世界商厦就在此处。
吕国英及其兄吕天九经营的中国照相制版公司也位于福源里6号,凭借着这层关系,康家兄弟才能将企业登记在此地。通过查阅史料,康家兄弟登记企业的全称是综艺康记照相制版社,时间在1942年10月17日,资金是中储券50万元,由康际文、康际武各出资25万元,企业性质是无限公司,当时他们拥有合法的经营资格。
战争时期的上海租界,曾经经历过一阵虚假的繁荣,各个照相制版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为了保持业务势头,“综艺”也大量购买进口原料,康际武还向大姐夫、南京东路品珍珠宝店的谢经理借来资金,向德商订购一批锌版。适逢当时市场上照相制版原料缺货,不少企业有生意却没法接业务,于是形成了“综艺”的独家业务,在此期间他们获利非常丰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人进入租界,和“综艺”有业务往来的《字林西报》馆被日军报道部接收。《字林西报》馆的实际掌控人马立师不服,于是被日本宪兵队抓进监狱。马立师与康家兄弟比较熟悉,在马立师被囚期间,康家兄弟经常去监狱探望,传递信息,帮助他在狱外办理一些事务,也在经济上支援他。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后,占用《字林西报》馆的日军报道部撤离,懂得感恩的马立师同意将此前日方经营的报道部制版工场租给康家兄弟。1924年竣工的字林报馆大楼有8层高,如果加上地下室、夹层和顶上的两个亭子,可达到11层,它曾经是外滩最高的大楼。整个大楼《字林西报》馆只使用了一楼、五楼、六楼的3个层面,其他全部出租,如友邦保险等公司就是它的租客,“綜艺”工场则安在2楼。
在入驻字林报馆大楼的岁月,康际武迎来了他事业上的高峰。马立师选定“综艺”制版工场作为《字林西报》的定点照相制版公司后,康际武快速扩大规模,添置了先进机器,招募20余名工人,保质保量完成了报馆的一次次任务,企业因而得到高速发展。1946年9月,“综艺”的资本额达到一千万元,注册地变更为外滩字林报馆大楼2楼,即中山东一路17号2楼,公司性质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
康际武多钱善贾,他利用公司经营的盈余,让康际文出面创设永业行(后改称永业畜产进出口公司),康际文任总经理,康际武任副经理。永业行的外方合作人是曾任德国驻沪领事馆商务参赞斐尔特,斐尔特负责对外联系,他以个人名义向国外定购约200箱钢精纸,手续办妥后,国民党当局颁布禁止进口令,这批钢精纸从外国运到上海时,恰逢市场上钢精纸售价猛涨,康家兄弟获利颇丰。
1946年,由于康际武在行业中影响巨大,被同行们推选为上海市照相制版工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工业会法》颁布后,制造业划归工业会,他又成为上海市工业会理事。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康际武赴香港等地考察,但最终他选择留在了上海,迎接解放。他相信人民政府,被人民政府邀请出席一个又一个会议,参加一场又一场活动,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的报纸,人们可以见到作为工商界代表康际武的身影。
不幸的是,十年浩劫之中康际武被殴打致重伤,在家人朋友的呵护鼓励之下,他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1991年5月17日,康际武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天。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