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航 李冉
【摘要】互联网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其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诈骗问题也应值得关注和防范。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知识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学生受网络诈骗的原因,探索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过程,归纳整理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基于此統计结果和调查数据,总结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有效方式,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关键词】网络 诈骗 因素 防范
引言:当今社会,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5G时代已经来临,这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转变,生活质量提高,获取资源的效率增快。然而,也为利用网络行骗的特殊分子提供了便利,信息高度公开化的今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平台等手段实现诈骗行为的案例逐年提升,情节严重者甚至开始危害群众的正常生活。如今,大学校园这片净土,也是网络诈骗行为滋生的最佳平台。据悉,高校学生网络被骗事件频频发生,受骗金额不断增多,受骗经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为有效防范大学生网络受骗事件发生,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深入大学生群体,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了解网络诈骗的前因后果,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加强防范网络诈骗意识。
一、调查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对黄石市某高校学生发放《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知识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问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填写,具有调查范围广,操作填写方便,回收统计简洁等优点。据统计,此次问卷调查一共回收填写650份,除去无效问卷14份,得有效问卷6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97.85%。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数据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交叉分析,用函数表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再对比p值的大小来分析两定类因素之间是否呈现显著性。此统计学方法可探究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诱导因素、统计分析学生遭受网络诈骗过程中的反应及在网络受骗后的处理方式,归纳总结防范网络诈骗的方式方法。
(一)受访对象及个人信息分析
1.受访学生年级分析
大三及以上受访人数较少,仅100人,但依然具备统计学意义,大一和大二分别有301人和235人完成问卷,都属于在校大学生范畴,与本文所探讨的对象群体吻合,数据具有代表性。
根据统计数据,利用spss交叉分析研究学生年级分布情况对于学生或其身边的朋友是否有过在网上受骗的经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示,两定类因素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p=0.161>0.05),说明学生网络受骗与年级无明显关系,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应该提高警惕。
2.受访学生经济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800-1500元之间,对比2019年湖北省高校学生月消费额度和黄石地区人均消费能力,该数额正常。但仍然有4%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偏低,少于800元。
利用spss交叉分析研究学生在校期间每月的生活费用对于学生或其身边的朋友是否有过在网上受骗的经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示,两定类因素呈现出显著性(p=0.032<0.05),生活费在1500元以下的学生,其本人或身边朋友经历网络诈骗的情况较明显。这类学生基本会在月末花光自己的生活费,他们或许存在差额隐患,会利用某些途径来弥补空缺。
(二)网络受骗的诱导因素分析
1.学生在校期间缺钱情况分析
从调查数据分析,学生每月生活费不高,处于当地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偏下位置者,62.74%的学生选择向家长索取,也有将近3成的学生会自食其力,通过兼职来赚取生活费,更应注意,有5.3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网上借贷平台来补充自己当月的开销,然后接下来每个月抽取部分生活费分期还款。
该组数据对于学生或其身边的朋友是否有过在网上受骗的经历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结果p=0.012<0.05,说明通过网贷平台贷款和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兼职的学生,其本人或身边朋友遭受网络诈骗的人数偏多。研究表明,开办网贷和伪装成兼职厂家是常见的网络诈骗方式,校园贷将学生套牢,利滚利使学生欠款增多。
2.学生上网目的及网上交易的机率分析
调查中,有将近3成的学生(226人)平时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游戏和网上购物,仅7位学生表示未进行网上交易。而网游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网络交易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式,吕腾等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上网游戏和网购的频率与大学生受网络诈骗存在明显的正比例关系,两者关系密切。
并用该组数据对于学生或其身边的朋友是否有过在网上受骗的经历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结果p=0.046<0.05,呈现出显著性,表明上网娱乐游戏和网上购物的学生,更易遭遇网络诈骗。
(三)学生网络受骗的过程分析
1.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警觉情况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3.84%的学生在网上发布过自己兼职或交友的真实信息,该部分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诈骗分子会利用学生透露的信息,骗取他们的信任,伺机展开行骗;另外,在调查问卷中,“如果你的朋友在网上向你借钱,在此过程中,对方通过语音或者视频确认自己的身份,你是否会马上借款给他”,依然有88名学生选择同意借款,网络诈骗分子会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仿真朋友的声音和视频内容,以假乱真,达到行骗的目的。结果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警觉程度不高,是导致遭受网络行骗的开始。
2.学生网络受骗类型和方式
调查中发现,“互联网+”环境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新型诈骗手段。有529人次调查中选择诈骗分子冒充网站卖家举办抽奖活动来开展网络诈骗。学生收到中奖和抽奖的短信,而诈骗人员将通过快递费、手续费、定金等方式来骗取钱财;有518人次选择假冒打字员,淘宝刷信誉等兼职为主要网络诈骗方式。网络兼职不可信,几乎十之八九都是有问题,行骗分子易诱导学生将个人信息和金融信息输入平台,骗取钱财;还有少量学生认为冒充qq或微信好友是一种网络诈骗的方式。社交软件是行骗者的常用计俩,盗取学生信息,伪装成学生列表中的好友,通过声音或文字,迷惑受害者,进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四)加强高校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
1.学生网络受骗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中看出,超过50%的学生认为受骗者自身贪图便宜,心存侥幸心理是网络受骗的主要原因,学生总想不费脑力,先小小的投资,再快速赚劳务费,从中获利,最终自己却掉入陷阱。其次,26.89%的学生认为如今网络诈骗者手段越来越高明,且行骗手法多样、工具隐蔽是导致学生受骗的因素。再次,有18.8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过长,更易遭遇网络诈骗也是一大原因,数据表明,学生受骗概率与其上网时长呈正比关系。另外,还有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明辨是非,且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高校安全立法不完善,网络监管力度不强,对网络诈骗打击难度大等都是造成学生受骗的原因。
2.遭受网络诈骗后应采取的措施
据统计,只有19%的大学生对遭受网络诈骗后的应对反应有了解,问卷结果显示,在遭遇网络诈骗之后,有21.54%的学生选择只要个人和财产安全就不再追究,有7.86%的学生自认倒霉,还有5.35%的学生竟不知道怎么办。对于遭受网络诈骗的学生,应学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或将损失降低。
(1)向学校和公安部门寻求帮助。大学生发现受骗后,应第一时间报警或者与学校保卫处联系。只有遇骗报警,报学校保卫部门,才会联合多起案例开始侦查,降低学生损失,并引以为戒。
(2)联系相关客服。校园贷的受骗,应及时与平台客服联系,告知自己的受骗经过,再附上公安部门的案件调查单,客服会通过内部系统冻结用户账号,并且平台会免去所欠的利息。
3.防范网络诈骗的方法
调查显示,有560人次学生表示,他们了解网络诈骗和网络安全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学院定期的宣传教育,说明高校重视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关键;其次是网络宣传和身边朋友亲身经历后的警示。
网络诈骗已埋伏在我们身边,提高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迫在眉睫。通过调查,总结以下几点方法:
一是培养网民自身的危机意识。调查显示59.28%的学生认为避免网络诈骗还需靠自己,生活中应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运用网络时,培养危机意识。
二是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刑法》中虽规定了合同、贷款、信用等诈骗形式,却在网络诈骗的领域内出现空白,需要逐步推进对网络诈骗的补充,公安部门可考虑相应降低网络诈骗事件的立案标准,全覆盖打击诈骗行为。
三是学校、社会继续加强防范方式的宣传。高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并邀请公安部门人员,学校保卫处人员,相关老师以案例警示片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忧患意识,提高大家的关注度。
四是网络监控技术的提高。要扩大对网民个人信息和经济交易渠道的监管途径,若网络平台涉及贷款事宜,应全程监控,全过程保护弱势群体,学生群体。
三、结束语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事例频繁发生,坚决打击网络诈骗分子,防止学生再受诈骗依然是现在社会、高校的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国家、学校都在采取和优化各种防范网络诈骗的措施,通过法律、技术、宣传、教育等方法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小利.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17):191-192.
[2]李珊珊.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知识经济,2018(24):168-169.
[3]朱建平,张悦涵.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统计学变革的思考[J].统计研究,2016,33(02):3-9.
[4]周英智.医学论文“统计学处理”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05):480-484.
[5]吕腾.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成因与预防措施[J].西部皮革,2016,38(20):252.
[6]张婷.网络意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6,2(06):140.
[8]朱玉珍.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培养——高校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培养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 2007(08):262-263.
[9]陈龙涛,张雨薇,孙艺航.基于网络安全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5):86-91.
[10]杨晓婷,黃海艳,蔡伟莹,等.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广州民办高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7(33):133-135.
[11] 陈赟,马骄.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培养途径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14(05):54-55.
作者简介:陆承航(1992-),男,汉族,湖北黄石,助教,硕士,湖北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李冉(1992-),女,汉族,湖北黄石,本科,大冶市实验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