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探析

2020-09-22 09:52张潇
学理论·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世界历史理论”和“真正的共同体”等思想,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指导了我国对外开放,还在新时代中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52-0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以及应对全球化等问题所提交的中国答卷。它蕴含新型权力观、义利观、价值观和交往观,以“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1]构成体系,体现出国际层次的“命运与共”。这一理念,渗透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精华,是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浓厚的哲学底蕴。

一、“人”的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人学基础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马克思看來,在实践即劳动中,人一方面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与同类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由此马克思将人的现实性的本质即“类本质”归结为诸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论构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人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人本身,也创造出人组成的社会,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社会是人的本质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的对象化,有什么样性质的人,就一定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反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及社会关系,这个社会中的人也就会是什么样。

同样,马克思也坚持从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关系来看待人的解放问题。在现实中人总是被种种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表现为异化,人类长期以来生活在必然王国之中。这种情况下,人的本质力量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解放——迈向“自由王国”的伟大理想也未能实现。可见人与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进步之间互为因果,密切相关,集体自由与个人自由的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

(二)马克思恩格斯人学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价值归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内涵的突出表现和使人的本质得以充分展现的必要条件,开拓了“人的本质”在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中的实践应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显示出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想建设和谐、美好、进步的共同体,就必然要更加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怀。只有个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才有可能真正建成。同时社会也在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努力建设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增强人们责任意识、提高奋斗欲望、追求美好愿景,推动每一个个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也是这条漫长道路上的重要过渡环节。把人从资本主义一切“异化”的状态下解救出来、建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必然也将以实现人类解放为价值追求。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人类理应以高度融合、休戚与共的状态存在。只有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包容的世界大家庭,社会才能实现高度、健康的发展,每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全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关于人的理论的不断发展,将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厚的哲学关怀和价值基础,成为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武器。

二、“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基础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扬弃黑格尔的哲学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以自我意识作为精神起点,经历三个过程再回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的历史观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但却是第一次对世界历史具有“运动变化”的这一特点进行了描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世界市场不断被扩大,各个国家生产和消费趋于世界化,狭隘的民族局限性开始被人们突破,人们逐渐进入到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阶段,社会历史从此由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从横向上说明了各个地区、各个国家越来越突破地区和民族的限制,呈现出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的现象;也从纵向上展现出社会形态的发展脉络,指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建立的国家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历史,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历史发展必然指向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将在世界历史的规律中,推翻资产阶级,解放全人类。

(二)“世界历史”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历史趋势

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的纵横两方面的内涵,分别从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两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指引。

从历史逻辑上看,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的力量在国际社会明显削弱,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然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出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使社会主义重新吸引世界的目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我国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也表现出对历史趋势的深刻洞察。制度上根本的不同并不能阻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使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可能。

从实践逻辑来看,世界历史指明无论是想要取得繁荣发展,还是要应对诸多挑战,都需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着世界秩序与格局的演进,各个国家相互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各国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顺应世界历史潮流,携手而进;另一方面,世界历史的演进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南北差异不断扩大、移民所引发的稳定问题、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

“世界历史的发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带入到现实状态,从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成为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的一种现实形态,成为对世界历史发展未来的一种合理追求。”[5]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精神,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的扩大,使其在21世纪的今天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想追求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虚假的共同体和真实的共同体

共同体的发展同人的发展相同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奴隶社会时期,社会的发展受制于环境。人们往往依据地域或血缘结成共同体,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交往活动都限于共同体的内部。“虚假的共同体”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是人类发展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一时期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民族局限性不断被突破,但是它本身也带有许多的缺陷,最明显的缺陷在于它采取与人民利益对立的国家形式。尤其是在它的典型代表——资本主义国家中,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尤为突出,社会财富为少数资本家控制,个人总是依附于资本与强权之下,社会的发展总是依靠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发展。

“虚假的共同体”中存在着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同人的类本质相对立,因而终将会被代替。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在这里,劳动不再是人为了生存被迫进行的活动,而成为人们自愿去完成的第一需要,也成为展现个人本质力量的重要途径。个体真正享有人之为人应具有的权利,他自身不再是任何手段而成为目的,人们将自觉创造自己的历史。

(二)“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向指引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外交方略,同样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指向,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价值理想,表现出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涵的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展现出对于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融合的渴望,展现出对于剥削与压迫的反抗与摒弃,展現出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追求。它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意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联合。在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协助,而人类想要应对面临的种种已经远远超越了国界的全球性的挑战,也必须携手而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希望各国能够摒弃狭隘的国家民族观,要将单个国家利益融入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之中,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以人类的共同命运为己任,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本国与他国、当代与后代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呼吁各国一起去思考、面对、解决和担当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建设,是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阐释。

参考文献:

[1]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7(8).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0.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3.

[5]张雷声.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收稿日期:2020-02-29

作者简介:张潇(199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