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和法治同属于文化范畴,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导和治理十四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领导水平,治国理政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安全;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01-05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70多年了,在长期的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治党治国之道,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使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不断取得新发展和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能力两个方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中国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治国智慧和经验,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革命先烈们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我们党不忘初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是红色的,永远都不变质不变色。新中国建立后,确立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思想保证。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真正做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入魂,武装我们的思想和头脑,并在实践中有效运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统一思想认识,树牢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奋斗。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网络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柱,是国家安全目前存在的新领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理论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防止错误思潮的形成和传播泛滥,确保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以德治国落到实处,以德育人、以德化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人们的情感认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同向发挥德治和法治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国家治理合力,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提高党的治国理政本领和国家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然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解决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前夕,治理国家被提上中国共产党的日程,党高度重视依法治理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颁发施行,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探索之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当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颁布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五次修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国家治理行为,依法治理国家深入人心,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根据2018年3月公布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基本方略,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有序深入地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党的领导下,着重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从1950年5月1日颁布施行我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开始,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立法工作力度,我国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目前我国已颁布施行250多部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9 000多部,11 000多部行政规章,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严格守法用法。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器,《宪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等不良现象,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三是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民主和依法立法工作,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得到追究和纠正。四是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五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进一步探索依法治国规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六是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对重大行政和执法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人民群众日常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国家机关之一,关系到党和国家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点是要保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司法不公使正义得不到伸张,司法腐败使人民受到黑恶势力的侵犯而无处申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利益,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必须予以纠正和严惩。维护司法公正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既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要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建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司法体制改革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切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落到实处。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杜绝司法权力寻租现象,保证司法案件公平公正公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标准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惩处黑恶分子。做好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法治水平,养成人人严格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
三、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思想文化的根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巩固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具体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一个既非常全面、完整而又非常具体、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我们必须自觉遵守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熔铸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了绵延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规定了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规定了价值取向、从公民个人层面规定了价值准则,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要求,融合了中华民族亘古有之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融入血脉。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价值要求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展现出恒久魅力,不断焕发出时代新风采。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北宋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概括反映出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思想道德、远大志向和优良传统。立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首。中华民族是一个道德观念非常深厚的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德治国、以德治家、以德育人的优良传统。国家治理不能仅靠严刑峻法,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都是上层建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重要,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是保持国家文明兴盛的重要支柱。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更不是对立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和造就时代楷模和民族脊梁。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推进诚信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建设诚信社会,建立诚信记录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自觉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
(三)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成立就是为了解放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生活,党执政后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伟大的新时代,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一致,集中精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而努力奋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做到学习理论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认真学习,查找差距,加强整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保证国家安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是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一)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安全意识和生存智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也是一样,若无长远的战略安全考虑和充分的准备安排,长期不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武备松弛,歌舞升平,就会使国家和民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近代中国的清廷就是如此。康乾盛世后不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逐渐强盛起来,对富庶的中国垂涎已久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不顾人类的基本道义,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掠夺中国财富,毒害中国人民。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恼羞成怒的西方帝国主义为了攫取利益,撕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对中国发动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承平日久的清廷不能有效保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社会稳定,无数仁人志士毁家纾难、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1921年7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伟大梦想,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时代的新的起点,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会产生和存在各种困难和重大危险。我们要时刻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警示,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将会导致国家和民族重新处于危险之中,也将会使人民重新处于颠沛流离、水深火热之中。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要在发展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恪尽兴党兴国之责,消除存在的各种严重隐患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二)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根据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新情况,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织密国家安全网。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决与各种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做斗争,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促进国际安全合作,维护国际安全均衡的局面。要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維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武装力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化武警部队改革,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为适应国家安全需要,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坚决抵御外国强敌于国门之外,使我国不再遭受近代时期的外来侵略和武力威胁,保持国家主权独立和稳定发展,不再重蹈中国近代时期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蹂躏中华土地、涂炭中国人民的覆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不受到任何侵犯,有效应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颠覆和破坏等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三)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国也就没有家,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重要责任,维护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国家安全教育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要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体中国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同仇敌忾,共御国难。2015年7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举措。国家安全教育事关国家安危,要高度重视,长期坚持,始终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提高全党全国人民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松国家安全的思想意识。全党全国人民要通过国家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熟练掌握国家安全知识,制定应对安全危机的有效措施,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维护国家安全要紧紧依靠人民,寓兵于民,举全国之力维护国家安全,使一切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言论和行为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最终归于失败,保证国泰民安、社会和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国家公祭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形式,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中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被日军攻占,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持续一个多月,屠杀中国平民和战俘超过30万,侵华日军的血腥暴行震惊中外。通过每年12月13日举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活动,教育全国人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外敌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安全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把国家安全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公民,要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把国家安全意识渗透到全体中国公民的骨髓和血液中。加强国家安全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维护国家安全,强化责任意识和安全担当,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和义务,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治理国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保证国家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增强安全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切实推进国家安全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安全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在国家安全环境下推进发展,又要通过国家发展增强国力,巩固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既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行为要求,又是精神层面的意识认知,也属于文化范畴,要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等重大工作,在法律道德、文化精神和安全观念等意识形态层面筑牢安全发展的思想基础,促进国家安全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通过依法以德治国和加强国家安全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0-01-14
作者简介:黄成峰(1972-),男,河南信阳人,二级调研员,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