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卿,朱玉清,沈蔚,史亚非,胡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a.外科;b.护理部,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非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的主要类型,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常用术式,具有体表无切口、可重复的优势[2]。但是,该术式需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内将肿瘤切碎,难以保证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易复发,且不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2-3]。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器械的更新,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现已在临床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得到一定的应用[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88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61.23±3.78)岁;单发30例,多发14例;乳头状瘤12例,低级别9例,低级别有恶性倾向13例,高级别1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3~76岁,平均(61.46±3.74)岁;单发31例,多发13例;乳头状瘤10例,低级别12例,低级别有恶性倾向15例,高级别7例。两组以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非浸润性膀胱癌;②具有手术指征;③肿瘤直径≤2 cm,肿瘤数目≤3个。(2)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③伴有精神障碍;④内分泌紊乱;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肌层浸润性膀胱癌;⑦远处转移、盆腔转移。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经尿道置入电切镜,对肿瘤位置、大小进行探查,确定肿瘤切除范围,使膀胱保持充盈状态,电切功率120 W,电凝功率70 W,切除瘤体及其周围2 cm的正常组织,冲洗膀胱,冲出肿瘤组织。
1.3.2观察组 接受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体位和麻醉方式同对照组,经尿道将电切镜由膀胱颈置入,对肿瘤数量、体积、形态、大小进行确定,置入钬激光光纤,采用9 g·L-1的氯化钠溶液对膀胱进行冲洗,钬激光能量1.0~2.0 J,频率15~20 Hz,功率30 W,将肿瘤及其周围的正常组织切除,小于1 cm的肿瘤采用激光气化,大于1 cm肿瘤沿肿瘤基底部1 cm采用钬激光对瘤体进行切割,整体切除,逐层气化周围组织,采用生理盐水将肿瘤组织冲出。
1.3.3术后处理 术后均进行膀胱冲洗。术后24 h内,对单个或低级别乳头状瘤患者采用盐酸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06)灌注化疗1次,对于肿瘤级别较高、多发患者按时进行重复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后改为每月1次。
1.4 评价指标(1)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膀胱穿孔、继发出血、闭孔神经反射、电切综合征。(3)两组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情况。
2.1 临床指标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2.2 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8/44)、2.27%(1/44),复发率分别为22.73%(10/44)、4.55%(2/44),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膀胱肿瘤中的占比较高,且易发生远处转移。临床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目的在于抑制肿瘤生长,降低复发率[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常用方式,其安全性及疗效已得到临床认可[6]。但是,相关研究指出,该术式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难以将肿瘤完整切除,为肿瘤复发留下了机会,且电刺激易造成侧壁肿瘤的闭孔神经反射,导致大腿内收肌群持续性、突发性痉挛性收缩,易增加误伤风险,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7]。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试图利用现有科技资源,使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发症较少,且复发率较低。激光是临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较新的技术,术中出血量较少,安全性较高,且并发症少,在临床广泛应用。钬激光是一种波长2 100 nm的激光,组织穿透力较弱,在对组织照射时,其瞬间温度很高,在肿瘤切除治疗中,可在距离肿瘤1~2 mm处产生电灼效果,达到汽化切除肿瘤的目的[8]。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是在钬激光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术式,在气化肿瘤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极少,且脉冲时间较短,对局部神经组织刺激少或无,术中大出血、膀胱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激光治疗下无碳化组织的脱落,患者愈合更快,故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较短,且在术中不存在电流刺激,术中的灌洗液可选用生理盐水,电切综合征的风险降低[9]。在采用钬激光切除瘤体时,将周围的淋巴组织及血管阻断,进而使得癌细胞种植转移率降低。虽然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有较多的优势,受激光直出特性的限制,经尿道钬激光仅能在膀胱前壁、颈部及侧壁的肿瘤治疗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癌灶过大或数量较多或解剖位置较为复杂的肿瘤,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难度较大,且在将肿瘤切除后难以取出[5,10]。本研究结论有待后期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进一步探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对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手术并发症较少,术后不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