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荣,刘 萌,刘 丽,胡 建,张 伟
(1.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我国实现“持续、高效、绿色”农业发展目标的基本路径选择。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创新育种机制和农作物良种推广普及提出了新的目标;2014—2016年连续3年“现代农业”一词被置于“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应对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样一种特定的背景下,作为小宗作物的杂粮产业也得到了良好发展。河北省是我国重要杂粮生产省份之一,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全省杂粮区域分布广泛,种植种类多样。同时,随着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和季节性休耕项目实施,杂粮作物由于其抗旱耐瘠的特性[1,2]也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关注的作物品类之一。近年来,河北省杂粮产业发展在品种研发、生产规模、产量水平、经营组织形式、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打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当前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剥离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困境,以期在此基础上,对河北杂粮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对策建议。
河北省杂粮生产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谷子和燕麦[3,4]。根据201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信息显示,河北省谷子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15%左右,仅次于内蒙古和山西,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时拥有沧州孟村、藁城马庄、蔚县吉家庄和邯郸曲周四大小米加工集散地;谷子总产量占全国近20%,位居全国第二位;单产水平高于内蒙古和山西,位居全国第一。燕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1/3左右,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张家口万全县这一全国最大的燕麦加工集散地。高粱、绿豆和红小豆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0.47%、1.38%和1.58%,分别居于全国地21位、12位和11位。尽管种植面积占比不是很大,但是单产水平均处前列。
从全省来看,近10年来,受国家政策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河北省杂粮杂豆总的播种面积总体出现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趋势,播种面积基本维持在35~38万公顷之间。最近几年年际间主要受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影响,播种面积起伏波动幅度比较明显,但受杂粮杂豆品种改良和选育技术进步影响,杂粮杂豆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总产量基本呈一路攀升的趋势。2015年在单产水平和总的种植规模双重影响,总产量略有下降,但并不明显,并在2016年得以快速回升。2007—2017年10年左右的时间总产量从54.77万吨增加到88.25万吨,年均增幅16.11%(图1)。
图1 河北省杂粮杂豆总体生产情况动态
高产、口感良好和适于机械化作业的杂粮品种选育一直是杂粮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诉求[5]。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发展,河北省在杂粮品种选育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北省农科院研发的‘冀谷39’‘冀谷41’‘冀杂金苗1号’等冀谷系列品种不仅实现了品质和精简化栽培上的突破,而且在生产适应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些品种还可在冀中南与马铃薯、油葵、绿豆等春播作物接茬,7月20日之前种植均能成熟,亩产300公斤左右,可适应播期的延长有效地提高了谷子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张家口市农科院选育的外观、加工、食味和营养品质等综合性状俱佳的‘张杂谷12号’‘张杂谷13号’‘张杂谷16号’‘张杂谷18号’等杂交谷子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张杂谷小米难吃”的认知,尤其是张杂13号目前成为杂交谷子的主推品种;河北省农科院研发的冀酿1号、冀酿2号抗蚜高粱杂交种有效地从品种抗性上解决了高粱生产中存在的蚜虫危害问题,而且由于该类品种穗型紧凑更适合于机械化收获作业;张家口市农科院燕麦所以皮、裸燕麦多亲本阶梯杂交方法选育的‘坝莜14号’,抗逆、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是目前我国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同类型品种综合抗性、品质和单产最高的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直立型绿豆新品种‘冀绿0816’,具有早熟、直立生长、抗倒性强、结荚集中、成熟一致等特点,为绿豆大田生产的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及省级层面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及体制机制方面的日益健全,近些年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19年初河北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超过近11.72万家,家庭农场4万多家,在杂粮产业发展中表现非常突出,河北省杂粮杂豆的生产经营形成了小农户、规模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并存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其中部分主要杂粮产区新型经营主体承担了50%以上面积及更高比例产量的杂粮生产。在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上形成了“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龙头(或贸易)企业+农户”等多样化态势。同时,为了推进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全产业链打造、供给需求平衡的原则,河北省杂粮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走向通过实行院(科研院所)企合作,共同打造杂粮育种和产品研发创新基地,建设优质特色杂粮生产基地、精深加工生产线和专业市场,形成“市场+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总体上而言,河北省杂粮杂豆部分品牌产品正在形成,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录的杂粮产品已有9个(表1),获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十佳”和“名优”产品有4个(表2),这些地理标志或名优品牌的推出对于提高该产品的美誉度和消费者认可度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可以助推其竞争力的提升[6,7]。另外,杂豆作为我省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13~20万公顷,以绿豆、小豆和蚕豆为主。生产的‘天津红小豆’‘唐山红小豆’‘张家口鹦歌绿豆’‘崇礼蚕豆’等一直是我国农产品中出口创汇的名牌商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0%左右。
表1 河北省获国家地理标志杂粮产品名录
表2 河北省杂粮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
近年来,在河北省杂粮主产区一些杂粮产业发展引领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它们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订单生产”方式,将杂粮生产者和杂粮加工或贸易企业之间连接起来,通过“1+2”、“1+3”和“1+2+3”等多样化方式实现了杂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例如,谷之禅张家口食品有限公司将燕麦生产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功打造1 000公顷燕麦有机生产基地,在优质原料保障基础上,加工产品形成了以燕麦饮品、谷物粉、燕麦主食、燕麦西点等为主的“谷为纤”和以烘培系列产品为主的“谷食堂”两大品牌,同时依托河北麦糠旅游开发公司,加大“我在坝上有亩田”活动的推广,将燕麦生产基地、工厂生产体验和康养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吉家庄杂粮集散地多家粮贸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将分散的小农户连接起来,通过订单生产,既保障了杂粮生产者的杂粮销路和收益,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粮贸企业优质粮源的供给,注册了景蔚、蔚冠等系列小米产品商标。
杂粮普遍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生物学特性,一般在旱地、山坡地和薄地种植[2,3]。这种相对“恶劣”的生产资源条件,虽然为杂粮杂豆作物提供了可以存续的空间,但是也增加了气象灾害条件下规避生产损失的风险性,一旦遭遇天灾,杂粮作物大幅减产甚至是绝收,产品市场就会由于粮源供给的短缺导致供需矛盾突出,推动价格上涨,反之价格下降。尤其近年来旱灾频发使得杂粮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频繁交替出现,谷子、高粱等的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亩均收益在年际间波动比较大,区域间表现极不平衡。
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我省杂粮生产的主力军,然而分散选择和对接杂粮贸易商或加工企业的情形并没太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开始从事杂粮生产的新晋杂粮生产大户,面临的产品贸易途经单一、与贸易商沟通不畅问题屡见不鲜,从而使杂粮产品在贸易流通方面存在诸多困境。生产者较低的组织化水平对杂粮产品销售、质量提升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受制于杂粮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发展相对滞后,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河北省杂粮加工大部分以原粮初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占种类少,产业链条短[4]。具体而言,谷子主要加工成小米直接进入批发市场等,小米酒、小米醋等深加工品适应人群窄,大众消费不足,对产业拉动不明显;高粱主要以原粮加工后供应南方酒厂;燕麦加工品从燕麦片、燕麦面条、燕麦粥到燕麦饮品,类型呈多样化,但绝大部分燕麦粉、燕麦片等初级形式进入消费占据了绝大比例;食用豆以原粮初加工、分级加工为主,供应各地粮油批发市场为主,其加工品诸如豆糊、糊糊面、粉丝、凉粉、兰花豆、豆沙馅、蜜饯豆、粉丝粉皮、豆芽菜等,主要是小作坊生产,以本地市场为主,缺乏大的品牌。
首先,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总量不足、数量偏少、竞争力不强。截至2019年12月,河北省杂粮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5个,包括曲周小米(AGI01053)、南和金米(AGI01250)、黄粱梦小米(AGI01498)、阳原鹦哥绿豆(AGI02379)和崇礼蚕豆(AGI00587),而同期山西省杂粮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1个,黑龙江、内蒙古杂粮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分别为14个和13个(表3);从涉及的杂粮品类数量上,河北省仅有3个,而山西省为11个;从登记时间上,河北省品牌登记集中在2011—2014年,而山西省从2010—2018年持续增加新品牌。总体上看,我省杂粮地理标志产品总量不足、品种少、品牌竞争力不足,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推进。
表3 杂粮主产省份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情况
其次,绿色产品认证不足,高质量产品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在燕麦、谷子、高粱、红豆、绿豆等杂粮优势产区,选取认证有效期区间在2017—2022年之间绿色产品,综合考虑产品数量和批准产量与河北省进行对比(表4—6)。5个杂粮品种中,仅有燕麦批准产量排名第一,产品数量也相对较多,总体上竞争力较高;谷子绿色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山西、内蒙、辽宁相比,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批准产量均有较大差距;高粱、红豆、绿豆等杂粮绿色产品数量和批准产量都远低于优势省份,总体上看,我省杂粮绿色产品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4 燕麦各主产省绿色产品认证情况
表5 谷子、高粱各主产省绿色产品获证情况
表6 红豆、绿豆各主产省绿色产品获证情况
最后,河北省杂粮产品缺乏品牌打造的长远规划。 以谷子为例,河北省70%的谷子面积分布在低海拔的冀中南夏谷类型区,虽然具有食味品质好、蒸煮省时等特点,但生长期短、昼夜温差小导致小米色泽浅,商品性差;张家口和承德春谷区主要种植高产杂交种,虽然粒大色黄但食味品质好的品种较少,而且米质较硬、蒸煮时间偏长,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受上述原因影响,目前河北小米在全国知名度不高,缺乏高端品牌。且河北虽然拥有全国著名的4大小米集散地,但多数以家庭作坊为主,生产原料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多为简易包装的低端产品,价格低、品牌度差。尽管近几年部分小米加工企业成长迅速,但还处于品牌成长初期,不注重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特色缺乏,较山西“沁州黄”高端小米和内蒙古著名“黄金谷”小米还有差距。燕麦和高粱产品则主要供应南方加工厂实现深加工,自主品牌知名度也远远不够,杂豆类有“莺歌”绿豆、冀红红小豆、崇礼蚕豆等几个知名品牌,但生产集中度和规模不足一直是其品牌提升的制约。
整体上来看,河北杂粮生产竞争优势不明显,而且各品类间差距很大(表7)。从规模优势指数(SAI)来看,仅有燕麦和谷子表现比较好,其中燕麦位于全国第二位,但远低于第一位的内蒙古;谷子处于第三位,同样要远远低于处于第一位列的山西;其他各品类规模优势指数均处于1.0以下。从效率优势指数(EAI)来看,谷子表现最为突出,位居第一位;杂豆类表现比较好,绿豆和红小豆分别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优势指数均超过1。从综合优势指数来看,各品类相较于其它主产区而言表现都很一般。
表7 主产省份主要品类杂粮产业竞争优势指数对照
一方面,针对杂粮作物一般旱作生产的特点,为了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尤其是播种期自然灾害对杂粮生产的不利影响,各地方农业部门应联合气象部门在杂粮播种季到来之前做好当地土壤墒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引导农户合理安排播种季节,有条件的地区根据旱情发生情况指导农户,尤其是规模种植户进行合理造墒,以避免延误农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杂粮生长季实时监测天气情况,提前做好灾前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杂粮杂豆是市场性作物,其消费需求弹性非常大,农户种植为选择受市场行情影响非常大,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农户生产的收益水平高低。目前,从全国层面到河北省级层面关于杂粮杂豆生产者价格信息系统监测的官方平台几乎处于空白,而由企业发起的信息监测在信息的全面性方面还远远不够,而且成本非常高,这对于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研究、产业发展决策和调控、杂粮生产者生产行为调控等都非常不利。所以,建立完善的杂粮杂豆市场信息监测信息平台对保障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种植户的利益至关重要。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在各品类杂粮优势区域推进杂粮产业发展。一是逐步推进杂粮产区零星分散种植向集中规模种植的转变,突出优势产品,扩大单一优势品种或主导品种种植规模,打造更多的杂粮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村和特色产业园;二是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杂粮生产及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并积极探索杂粮产业链条上多方利益群体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推进订单模式发展,培养生产者树立按需定产、理性生产的意识,有效规避盲目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
近年来,杂粮加工业尽管已经取得了快速、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产业链条短、产业链增值空间小、品牌打造困难的局面。基于这一点,尚需持续加大对杂粮加工企业的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刺激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于完善和延长杂粮产业链条,实现杂粮产品价值链增值至关重要。同时,要继续支持杂粮加工、贸易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杂粮生产主体、加工或贸易主体及科研院所等产业联盟和产业联合体发展,通过让利于杂粮生产主体、提升加工增值空间和无缝隙的技术供给,全面促成杂粮产业的提质增效,打造一批全国性的河北杂粮品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杂粮作物不仅仅是一种生态作物,其产品是一种功能、健康食品,而且目前对河北省而言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扶贫作物,在河北很多贫困的地区“小杂粮支撑起一个大产业”,在带动当地脱贫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大农业观念,重申对杂粮产业发展的认识,重视杂粮生产。尽管目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背景下,河北将杂粮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类型,但是很明显缺乏具体操作方面的明确指向。应当将其纳入商品粮基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粮食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等的范畴,为杂粮产业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政策环境条件。具体而言,一是在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基础上,尽快制定针对杂粮主产区杂粮种植优惠政策,提高杂粮种植补贴标准;二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产业化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向杂粮优势种植区和加工企业倾斜;三是积极做好杂粮产业科技研发和服务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四是强化杂粮产业发展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改变目前杂粮产业发展信息统计缺失的局面,为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提供支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