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黑土凝香。在丰饶的吉林大地上,闪烁着三张亮丽的粮食名片:玉米的“黄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以及杂粮杂豆的“彩金名片”。
作为吉林省的“彩金名片”,杂粮杂豆一直名气远扬。然而曾几何时,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吉林省杂粮杂豆的种植面积一度萎缩。
近年来在国家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把调结构、打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吉林省农委率先启动了“杂粮杂豆”品牌建设,“小”杂粮助推“大”转型,对于吉林农业转型升级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生产跟着市场走农民有赚头
“红小豆、绿豆、小米……我们组织了18个品系约2吨的杂粮杂豆产品,昆明农交会参展当天就被抢购一空,而且是在零售价格每公斤20~40元,高于当地零售价格的情况下。”吉林省双辽市新中农天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苑长红没有想到,吉林杂粮杂豆在省外这么受欢迎。
杂粮杂豆是指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四大作物之外的谷物及豆类,并非主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消费理念开始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改善膳食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鉴于杂粮杂豆因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而吉林杂粮杂豆,更是秉承打造“国人膳食营养仓”的理念,以其出众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随着杂粮杂豆在市场的走俏,在玉米价格下滑,多地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的大背景下,种植杂粮杂豆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不错的选择。2016年,吉林省扶余市3600个农户调减籽粒玉米18万亩,种植四粒红花生,大力打造扶余四粒红花生品牌。据初步测算,今年种植四粒红花生的农户,平均每亩纯收入达到794元,户均收入3.97万元,远远高于种植玉米的收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顺势突围”
如果说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是粮食种植的主力军团,那么杂粮杂豆则是粮食种植的游击部队。因其种植面积小,品类繁杂,因此常常被称为“小杂粮、小杂豆”。而就是这小杂粮杂豆,却登上了今年吉林品牌农业建设的大舞台。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杂粮杂豆受到市场青睐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吉林省响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顺势突围”。
一直以来,吉林是我国玉米种植大省,省域玉米种植面积一度高达80%以上。由于我国玉米库存高企,国家出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的考量,于今年3月底,取消了具有保护性质的玉米临储政策。在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不得不主动寻找吉林农业摆脱瓶颈的新方向。
除了种植玉米之外,吉林还是种植水稻、杂粮杂豆的种植大省。但水稻种植,由于水域的限制,在短期内种植面积很难有大幅提升。而杂粮杂豆,主要栽种不适宜大田作物生长的土地上,或是间种在沟边地头的零散地块,其灵活性、可调整性极强,政策上稍加扶持,便能有较大改观。
杂粮杂豆在吉林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吉林独特的气候环境,令吉林杂粮杂豆相对国内其他产区,品质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
构建母子品牌互联互动的品牌矩阵
自今年年初以来,吉林省启动了杂粮杂豆品牌战略规划,开始向全国消费者集中宣介吉林杂粮杂豆。2016年因此被视为吉林杂粮杂豆品牌建设的元年。
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小,品类却极多,约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不可能都有市场认知度。如何摆脱杂粮杂豆“小而杂”天性特征的不利影响,形成“广而深”的市场知名度,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头一个难题。对此,吉林采取了“先从省域整体入手,形成品牌合力之后,成熟一个子品牌,发展一个子品牌”的品牌培育策略,抱团出击,打造拳头产品。
目前吉林杂粮杂豆,已经形成了母子品牌互联互动的品牌矩阵。在叫响吉林杂粮杂豆这一大的整体区域公用品牌的同时,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白城绿豆等单产业(产品)子品牌建设也卓见成效。下一步,吉林将鼓励和支持有关县(市)、乡从本地优势品牌出发,下大工夫打造诸如高粱、燕麦、葵花籽等新一批在吉林产量较大、品质优良、公认度高、市场发展潜力好的单产业(产品)杂粮杂豆区域公用品牌,从而不断丰富吉林杂粮杂豆的品牌矩阵。目前,吉林省杂粮杂豆生产加工企业约700余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一些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脱颖而出,先后涌现出“北显”“吉松岭”“增盛永”“绿禾”“鹤龙汇”“洮河绿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