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在ICU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09-22 06:36吴丽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绞痛常规冠心病

吴丽君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415000)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在于心肌缺血缺氧,胸前区疼痛为该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越来越高的发病率,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重创,严重时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可能。临床实践显示[2-3],优质的护理措施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作次数的主要途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分析因素为生物、心理和社会,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以保障康复效果。本研究将118例ICU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分析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ICU收治11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双色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59例患者。常规组中,男女比例为39/20;平均年龄(52.36±2.35)岁;平均病程(3.30±0.25)年;心绞痛每日平均发作次数(3.30±0.35)次。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38/21;平均年龄(53.02±2.16)岁;平均病程(3.28±0.32)年;心绞痛每日平均发作次数(3.26±0.28)次。两组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入选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冠心病心绞痛》中诊断标准[4];经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确诊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者;同时患有其他心血管性疾病者;严重精神疾病者。

1.2 干预方法

常规组实施健康宣教、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

(1)生物护理:针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进行评估,并据此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疼痛症状;为患者制定科学饮食计划,并注意禁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严格控制钠盐每日摄入量,以降低收缩压,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以“少食多餐”为饮食原则,尽量多食新鲜果蔬,适当饮水,按时按量进食。

(2)心理护理;受疾病影响,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往往存在于大部分患者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详细治疗方案,使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利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安慰患者,并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尊重,让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验人文关怀,缓解不良情绪。

(3)社会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治疗作用机理、用法用量和相关注意事项,并按时按量用药;向患者家属及时普及冠心病心绞痛基础知识,并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详细解释,解除疑虑,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规范日常作息习惯,规避疾病诱导因素。两组上述护理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分别运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两种量表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HAMD量表包括17个项目,总评分68分;HAMA量表包括14个项目,共5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状况越差。(2)生存质量:运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该简表共包括4个维度(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每个维度分值范围为35-9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高。(3)并发症:低血压、心律失常、术后血栓、冠脉痉挛。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涉及数据采用分析学软件SPSS 21.0处理,分别采用n(%)和±s两种形式表示计数和计量数据,并分别给予χ2和t检验法进行对比,P<0.05,代表对比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心理状况

干预后,两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下降,观察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生存质量

干预后,两组各维度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7%)显著低于常规组(23.7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1 心理状况分(±s,分)

表1 心理状况分(±s,分)

组别例数HAMD评分 HAMA评分常规组观察组t值P值59 59干预前25.13±3.27 25.09±3.41 0.065 0.948干预后19.43±3.16 16.05±3.02 5.940 0.000干预前23.03±2.64 22.87±2.72 0.324 0.746干预后17.13±1.58 13.61±1.63 11.910 0.000

表2 生存质量(±s,分)

表2 生存质量(±s,分)

组别例数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常规组观察组t值P值59 59干预前45.26±5.23 45.32±5.18 0.063 0.950干预后60.28±7.11 72.16±6.92 9.197 0.000干预前41.25±2.27 40.68±2.35 1.340 0.183干预后61.35±8.17 71.48±7.56 6.990 0.000干预前48.06±2.47 47.19±2.63 1.852 0.067干预后57.14±6.15 65.17±5.48 7.488 0.000干预前42.17±2.54 41.86±2.65 0.649 0.518干预后58.21±5.18 67.25±2.46 12.109 0.000

表3 并发症[n(%)]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狭窄阻塞血管,心肌细胞缺氧缺血,体内血脂代谢异常[5]。其中,胃部、颈部、背部等是冠心病心绞痛累及的常见部位,病情严重时刻直接引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提高该疾病的早期对症治疗力度对于其预后意义重大。现代医学研究显示[6],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缓解临床病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众多护理干预方案中,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切合密切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能全面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有效保障了疾病治疗效果[7]。本研究将118例ICU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以分析上述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

因病情反复发作,长期受疾病困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8]。本文中,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下降,此结果表明该种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况。另外,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这种新型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人文关怀思想。此外,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的患者,WHOQOL-BREF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发症总发生率(5.07%)明显下降,即护理安全性提高。分析其中的原因,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从影响治疗效果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出发,对患者实施针对性、计划性护理干预。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同时,增加康复治疗信心。同时该种护理模式,对患者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指导,保证患者正常饮食、合理起居,从而有助于疾病的预后。

总之,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ICU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况,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猜你喜欢
心绞痛常规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常规之外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破常规 获巧解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