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三

2020-09-22 02:33沈俊峰
文苑 2020年9期
关键词:蒿子泡茶艾草

文/沈俊峰

很小就认识艾。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折几枝插在门头上,驱邪避瘟。进了城,从菜市场买回来竖在门边上。后来,做过几次艾灸,觉得药用也不错。这个冬春居家抗疫,燃了不少艾条。今年农历三月初三,第一次食艾,对艾便多了一层完全包容的奇妙体验。

按友人的说法,这天的艾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以阳面山坡的为佳。我忍不住心里嘀咕:有那么邪乎吗?想到苏东坡为王安石带水的事,又觉得就是那么“邪乎”。苏东坡过长江三峡去找王安石,王安石让他取一壶中峡水带回来煮茶。苏东坡只顾赏景,到了三峡下游才猛然想起,就取了一壶下游的水。结果,王安石一泡茶就皱了眉:你这水不是中峡的吧?上游的水湍,泡茶很浓;下游的水缓慢,泡茶很淡;唯中游的水平稳,能泡出茶的本味。想必苏东坡也觉得“邪乎”,这“邪乎”应该是天地万物的灵性所在,博大精深。

为了采到嫩艾,我做了多个准备。

那天也是巧,从凌晨两三点开始,闪电滚雷就持续不断。惊醒后,不睁眼也能感受到窗外天空猛然间的烁亮。烁亮停顿两三秒,才传来轰轰隆隆的雷声。雷和闪电乐此不疲,热火朝天,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在楼上不厌其烦地滚铁球,旁边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擦亮火柴助兴。有那么一会,我盯着天空想看个究竟,只见黑墨似的大山在闪电的瞬间,成为一幅壮丽的剪影,一下子就被震撼了。等了许久,终于听见“哗”的一声,暴雨从天而降,像有人将巨大的一盆天水突然倾砸在了地上。紧接着,世界被雨严密无缝地淹没了。无数蜂鸣汇成的激荡雨音,让我刹那间有了一个黑夜苍茫的雄阔意象。这么大的雨,且雷电交加,怎么去采艾呢?

头天下午,陈姓同学带我去看了一片艾地,只等凌晨去采。但姓同学给乡下老母亲打了电话,让其也帮着采点。现在的天气如此惊心动魄,老人自然不便出门。正担忧着,但姓同学的微信急急地飞来了:下雨了怎么整?等天晴再说吧。我笑了,毕竟是他亲娘。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是古人的称呼。那时候,人们会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尘垢、消除不祥,称为祓禊,有去除旧秽、重新开始之意。那个场景应该是春光明媚、欢声笑语的,人人虔敬。现今早已没有这些讲究,有的甚至想不起来还有个上巳节。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

荒郊野地生长的野蒿,外形和气味都有点像艾,细辨之下,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蒿子性寒凉,也有祛病毒、驱蚊虫的功效。传说三月初三这天,有百姓被鬼邪附体,命丧黄泉,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吃蒿子粑粑能驱鬼巴魂,保一方平安。自从吃了蒿子粑粑,老百姓真的“巴住”了魂,就此安居乐业了。

蒿子粑粑是大别山霍山一带独有的风味小吃。以蒿子为主,配上米面、腊肉、蒜、姜、盐,将野蒿洗净、捣碎,用清水漂洗,除去涩汁异味,挤干水分,搓成团;再将腊肉煮熟,切成丁,以文火炒出油,然后将蒿子、米面及姜、蒜末等佐料放在一起,加水拌匀,做成粑粑状,或入锅蒸,或油煎。我喜欢油煎的蒿子粑粑,油晃晃、焦黄黄、香喷喷,味鲜色美。

或许有了野蒿,才没有食艾的习俗。又或许,艾草不像野蒿那么多,好采。所以,在大别山生活了二十多年,至今也没有尝过艾草的滋味。

天还蒙蒙亮,便开车出发了。雨像是知道我的心事,弱了许多,落在脸上也不那么凉,毕竟入春已久。车停路边,淋着小雨走过去。穿过一片泥地,就到了河边那一片开阔的艾草地。一簇一簇的艾草紧密地抱团,簇与簇之间又离着生长的距离。再过些时日,艾草便会蓬勃生发,将这些空地填满。

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难怪要采这一天的嫩艾呢,果然是阳气盈盈。艾草还多是细茎,从每簇中挑选几根壮实的掐了,不大一会,就掐了大半纸袋。不知不觉间,雨停了,天色敞亮起来。山间晨雾缭绕,河水哗哗地流淌。

回程时,太阳悄然出来,满眼皆是清新翠绿。门前的院子、碎石小径已经干干爽爽。这天真好,说下就下,说晴就晴。此时,张姓同学也打来电话,说他早锻炼时在路边采了一些艾叶,让我赶快去取。

本想包馄饨的,菜市场里只能买到饺子皮,便包了饺子,连汤带水地吃了。还是第一次吃艾草馅的饺子。艾香淡淡的,没有端午时节的厚重。这是一种奇妙的享受,从口腔到胃,再到心底,都弥漫着艾香。让我想起屈原笔下的各种香草。

住在乡下,终于清楚季节的本真了。之前生活在城里,沦陷于反季节食物中,总是将春夏秋冬过得稀里糊涂,过成了一条直线。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对祖先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便知之甚少,感受更少,甚至模糊了哪个季节该收获哪些东西。这真是一个幸福的迷茫或误区。总觉得,顺应自然才会健康,所谓的运气,也应该是从运用天地之气才开始向好的。

初次食艾,算是亲近自然、走近传统的开始吧。

之后几天,将同学们送来的几十棵艾都栽在了院子里。来年,艾会蓬勃生发起来,那时,只在院子里采就是。

猜你喜欢
蒿子泡茶艾草
蒿子馍,家乡春天的味道
织女 [外一首]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Sim Sim
艾草
艾草青青
艾草飘香的村庄
泡茶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