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股市来说,长期处于低迷的运行状态,这与以往指数编制方案设置有所偏差等因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不过,对股票市场来说,归根到底还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这些年来,中国股市的波动表现却与经济环境的表现有所偏差,并未很好反映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谈及上证指数,对投资者来说,总会产生出一种感慨,即上证指数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运行状态。10年前中国股市只有3000点附近的点位,但10年后的今天,上证指数仍然处于3000点的位置。假如把时间向前推移几年,上证指数最早触及3000点的时间,则是在13年前。
多年来,中国股市长期处于牛短熊长的运行状态,而3000点更被市场认为是一种强大的魔咒效应。但是随着指数编制重大改革的到来,这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修正。
沪弱深强成为市场常态化现象
这些年来,对A股投资者来说,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沪弱深强的运行格局。不过,相对于深市市场,上证指数或者上证综指在指数编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差异化的表现。例如,上证综指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的股票,包括A股和B股,并反映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化情况。与之相比,深证成指则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股指,且按照一定标准选出500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股。与此同时,深证成指用样本股的自由流通股数作为权数,采取派氏加权法编制而成的股价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深市市场出现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扩容过程,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扩容速度明显提升,且聚集了大量的新经济企业或科技创新企业,为深市市场带来了新的元素以及新的投资活力。
与之相比,上证指数的样本股,则更多反映在传统周期行业身上,且四大行、两桶油以及一批传统周期股票占据了上证指数很高的权数比重。但是纵观这些年来传统周期股票的走势,却出现了阴跌不止或长期筑底的行情,由此导致市场指数的长期低迷,这也是上证指数牛短熊长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的三次指数编制方案调整
回顾上证指数的发展历史,从1991年7月15日开始正式发布,时至目前,已经有29年的历史。不过,历史数据显示,上证综指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指数编制调整,分别是1999年、2002年以及2007年。但是从这三次的指数编制调整方案来看,均与新股计入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从现行的指数编制状况分析,却存在着一些漏洞。例如,新股上市后的第11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但在实际情况下,对不少新股来说,在上市之后的第11个交易日,往往存在一定的价格溢价,待新股创出了一个阶段性新高之后,则迎来了漫长的调整行情,后来可以重返这一高点的股票为数不多。
与此同时,因以往上证综指的样本股设置原因,却给予传统周期股票以及部分大盘权重股很高的权数比重。由此一来,上证综指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类股票的约束,并导致市场长期低迷的走势。
实际上,上述两个原因,也是导致市场指数长期低迷的原因之一。对指数编制的重要性改革,就显得非常关键,甚至称得上迫在眉睫。
指数编制迎来重要性的改革
千呼万唤始出来,多年来市场期盼着上证综指指数编制改革措施的出炉。让人感到振奋的消息是,上交所从今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将会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的运行格局。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将会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其次,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名的新上市证券,将于上市满3个月之后计入指数,而其余新上市证券将会在上市满1年之后计入指数,从而避免了以往上市第11个交易日计入新股,导致指数波动加剧,市场指数趋向于失真的风险。
此外,针对今年7月22日起的指数编制方案重大改革,增加了更多的新元素,包括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的证券等,将有望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虽然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指数编制方案的改革,但与以往几次相比,这一次的改革方案更显诚意。
例如,对被实施风险警示股而言,将会被剔除样本股,这将会降低绩差股或问题股对市场指数带来的干扰影响。经过这一轮洗牌,实际上将会提升市场的投资活力。
又如,对以往新股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计入市场指数的举措,却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指数的调整压力。但是,从新方案内容来看,对普通新股来说,在上市满一年之后计入指数,而对日均总市值排名前十名的新股,则在上市满3个月后计入,这较好减缓了新股上市初期的大幅波动风险,降低了次新股上市后股价波动对市场指数的冲击影响。
此外,增加了新的元素,如科创板企业、新经济企业等,这些企业的纳入将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市场的投资活力。随着未来科创板市场的持续扩容,估计未来科创板企业对上证综指的影响也会趋于提升,未来上证综指也将会逐渐减少对传统周期股票的束缚与依赖,更有利于提升市场指数的活力。
对中国股市来说,长期处于低迷的运行状态,这与以往指数编制方案设置有所偏差等因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过对股票市场来说,归根到底还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这些年来,中国股市的波动表现却与经济环境的表现有所偏差,并未很好反映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由此可見,随着市场指数编制改革的到来,将会逐渐纠正以往经济晴雨表功能失灵的表现,并通过增加新的元素、新的标的等,来不断提升中国股市的投资活力,增强中国股市的长期投资吸引力,此举具有非常积极的战略性意义。
郭施亮
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经济学硕士。曾任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基金经理。现任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与执行总经理,任CCTV-2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
A股编制方案扭转中国股市的表现
首先,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
其次,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名的新上市证券,将于上市满3个月之后计入指数,而其余新上市证券将会在上市满1年之后计入指数。
此外,针对今年7月22日起的指数编制方案重大改革,增加了更多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