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柱
摘要: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这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質、能力、倾向及生理等诸方面均有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途径: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二是搞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成长;三是落实人格培养,开展教育实践;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全人格;知识学习;途径
每天中午下班回家,我经常会在门口遇见邻居家的小林。小林今年上初二了,我每次见到他,都发现他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匆匆忙忙吃过午饭,饭还在嘴里就背起书包又上学去了。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每次都那么匆忙?”“回学校做作业啊,每天都有一大堆做不完的作业,中午没做完,晚上继续做,基本上每天要到晚上十二点才能做完。”说完,他又走进了房间。
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啊,就背负如此重担,真是让人心疼不已。我一直在想,在这样重压下的孩子,整天绷紧神经学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将来呢?最近,听了侯玉波教授的有关“教育人格塑造作用”的讲座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观点:健全人格比知识学习更重要。
一、知识学习是健全人格的前提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刚出生时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的思想与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事物的逐步认识而积累起来一定的知识。在人格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增进将会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健全。可见,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人格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知识学习与积累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二、过分强调知识学习的弊端
经常在媒体中听到类似的新闻:某某大学的学生跳楼了,某某学校的高材生用硫酸泼熊了,某某学校发生砍杀事件了,某某公司已经第十几跳了,某某官员贪污了几千万被抓了……起初人们以为这些人都是精神病,一定是吃错药了,但是警方的调查结果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些人都很“正常”,大多都是高校毕业出来的高材生。高校的高材生啊,知识不少吧?然而为什么类似的事件却层出不穷呢?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反思!会不会我们平时的教育忽略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与当前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然而一些孩子却越学越累、越学越厌,甚至越学越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捧着高等学历文凭却还要父母一起陪着找工作,这真是当前教育的悲哀。高分低能,知识不能转化为力量,反倒成了束缚学生发展的负担,甚至带来许多身心疾病和人格缺陷。上海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有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表现为缺乏人生追求、厌学、心理焦虑、抗挫力弱等,且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
其实,决定一个人命运、财富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应当是知识、能力和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培养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做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做人都不会,要那么多的知识做什么?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首先必须做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教育首先应是人格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三、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意义
首先,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竞争性特征,这就要求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个体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个性,富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在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教育,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情绪易波动,意志较脆弱,内心多冲突,特别是在当今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极易产生偏差,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再次,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把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上,说明教育正向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而发展,即在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发挥的同时,要以心理素质为核心,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又集中体现为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途径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者,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健康的人格,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
人格的培养不仅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同样是巨大的,如果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不能积极配合、协同发展,教育将不能取得良好的系统效应,甚至会相互抵消。
(二)搞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个人修养。如果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谦虚、自信、乐观、坚强,而且知识丰富、善于引导,学生将获益良多;反之,如果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不严格要求自己,不加强知识学习与品格修养,学生肯定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搞好校本培训,积极宣扬人格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指导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格。
(三)落实人格培养,开展教育实践
人格的培养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实践是人格发展的源泉,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年龄阶段,而教学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顽强拼博的毅力,发展其美感;充分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经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动机以及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未来社会,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直到近几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才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学校一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体育锻炼、体检、保健等工作制度比较健全,身体不适可以检查和治疗,然而心理不适、个性发展不良却没有完善的“心理检查”和“心理治疗”。这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发展其创造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说:“与其有知识而没有人格,还不如有了人格而没有知识。人格的训练,在于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道德的和社会的。”我非常赞同廖先生的观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却也恰恰是我们不需要被知识束缚手脚的时代。拥有人格魅力和综合能力才能真正驾驭知识,将之变为辅佐个人成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霞. 职业中学诗歌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王雪梅.论知识增进与人格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3]刘京海.要重视人格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7).
[4]黄沁茗.既教知识,又教做人:浅谈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责任编辑:奚春皓)